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晚稻二化螟发生特点、成灾原因与防治技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晚稻二化螟发生特点、成灾原因与防治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进入21世纪,水稻二化螟为害逐年上升,已成为我镇晚稻后期主要螟害之一,本文阐述了二化螟发生特点,从栽培密度、品种、气候因素及农药使用诸多方面分析了导致晚稻二化螟为害成灾原因

[关键词] 二化螟 成灾原因 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093-01

二化螟是近几年来我镇晚稻后期的重要害虫之一。这种虫害每年可以发生四代。在上个世纪这种虫害只能危害早到前期,但是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水稻种植的品种也在不断的更新。种植晚稻时二化螟的危害已经越来越严重。第四代二化螟具有的特点是为害面较广、为害程度较重。发生的面积占晚稻的总面积的(3150―3500亩)45%―50%,正常的年份一般因为虫害的损失是2―5%左右,在虫害大发生的年份损失可以达到15―20%以上,虫害还发生严重的地块可以造成5%以上的减产。我镇地处仙游县木兰溪南岸,地理复杂,种植布局不一。现阶段,二化螟已经成为本地区晚稻的重要害虫之一。而且二化螟虫害的发生程度正在逐年的加重,发生的面积也在不断的扩大。本地区的晚稻种植中二化螟的为害已经成为种植中的重要难题,需要及时的进行解决。

一、发生特点

二化螟的危害从2008年开始迫害植株的速度不断提升,出现枯梢、枯心的速度在不断的提高。田间年均枯心率为0.03―0.05%,2009年受害严重的枯心率达0.088%。为害面积从2005年580亩、2009年1500亩、2013年3500亩。这种虫害发生的主要特点是发生病害的时间非常的长,虫害发生的范围广、量大,危害的程度正在逐年的增加。

1. 发生期长,没有的明显的高峰,害虫出现的世代交替的现象较为严重,而且正在日趋复杂。致使二化螟表现的情况是虫源广,发育的情况不相同,而且具有非常长的发蛾期,世代重叠。从我镇稻田定点观察调查,每蛾期长,蛾期超过三化螟,近几年田间调查发现,从2008―2013年连续田间调查结果,二化螟的数量正在逐年的增加,现阶段田间不但存在二化螟的成虫而且存在卵、幼虫,危害的程度也不断增加,实施防治的难度不断增大。

2. 发生面广、为害加重。20世纪90年代二化螟的危害主要是一代,危害水稻的早稻,对晚稻的危害是十分少的。在本地区主要危害的是山区的中稻。但是2002年以后晚稻发生灾害的面积就逐年增加,到2005年时发生病害的面积已经占晚稻种植面积的50%,螟害率不亚于三化螟,2006、2007年晚稻都出现因二化螟为害造成不同程度损失,特别是2009年为害损失超过5成以上。

3. 品种间差异大。根据田间的调查显示,根据种植的品种不同螟害率存在很大的差异。金优明100、特优70、汕优组合等大穗型优质杂优组合发生螟害率较高,稻茬出现残虫量非常大。螟害率0.03―0.088%,虫残留量每亩为23―187头。常规晚稻螟害率低,稻茬残虫量少,螟害率为0―0.018%,虫残留量为0―27头。

二、原因分析

1. 种植作物改变,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期,甘蔗的种植面积在我镇不断的增大,基本上保持在5000,亩左右。几年来农业结构逐渐调整,甘蔗种植面积减少只有零星果蔗,改种粮食,水稻作物面积增加,二化螟逐渐迁移到水稻田繁殖为害,特别四代二化螟均集中在晚稻田为害。

2. 品种的抗虫性、品种布局复杂,有利二化螟为害杂交稻的推广种植,特别是大穗型优质组合,有利于为害,由于种子市场放开后,晚季种植为杂优组合多而杂。据2010年田间调查结果表明,杂交稻常规稻白穗率分别为0.88―3.778%、0―0.579%。残虫量每亩分别为176―2412头、0―125头。由此可见在相同的防治条件下,杂交稻的螟害率高,尤其二化螟在水稻幼苗期产卵有极强的趋嫩性,在大田里均出现枯鞘重倒致后期白穗率高的现象。

总之,随着农业结构不断改变,对二化螟的生活习性了产生不断变化,要取得彻底防治的效果,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蔡慧娟,林仁魁,陈佩仙,蔡清权. 仙游县晚稻二化螟发生特点、成灾原因与治理技术[J].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6,03:40-41.

[2]冯大祥,施守华. 广德县南部山区二化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J].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09,18:115+143.

[3]刘德新. 闽东南沿海水稻二化螟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12,22:135.

作者简介:魏汝明,男,(1961.3-),仙游县鲤南镇农业服务中心助理农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