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现代学校管理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现代学校管理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程方案是在学校中通过校长领导下的教师队伍的创造性劳动实现的。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的管理理念及所产生的行为将直接决定新课程在学校中的实施状况,而新课程中的新教育理念与创新管理要求发生相应的变革。因此,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必须正确认识新课程给学校管理带来的巨大变化,并通过管理创新来应对变化,确立新的学校观和管理观,以人为本,突出学校管理为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服务的思想,尊重广大师生,发现他们的优点,激励他们不断自我发展,从而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尊重师生,并让他们学会自我尊重

时下,“以人为本”的管理,已成为广大校长的共识。“以人为本”,首先就是要尊重师生的意愿,尊重他们成长和发展的规律,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那种见物不见人的管理,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新课程改革从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都突出了对学生主体或教师主体的关注和尊重。新课程改革基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突出伦理政治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课程价值取向的同时,强调了个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这种课程价值取向的基本特点是注重课程的个人发展价值,强调课程对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的适应和促进。

以上这些无疑要求我们在管理当中要体现对教育对象――学生的尊重。教育是儿童的教育,课程是儿童的课程,教育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受到一些国家课程改革的关注。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儿童的经验,把儿童从大世界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把儿童的教育交到儿童的手中。

长期以来有这样一种观点:时间是无限的,只要我们的学生坐在教室里,就一定能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于是,节假日也不让学生休息,安排早自习、晚自习、午自习等,整天让学生处于高度疲劳状态,而不管效果如何。这种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尊重学生的意愿,不尊重客观规律,一味地强迫学生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做法,表面上学生迫于学校及家长的压力,不得不坐在教室里学习,而实际上由于严重违背他们的意志,违反教育规律,他们只好在那里消极怠工。“长此下去,学生除了掌握课本知识外,还能知道些什么呢?”

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下大力气培养他们广泛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地、主动地,又不怕困难地去学习、去研究,让他们有时间、有精力、自觉自愿地探索未知领域,不可再闭门读死书了。

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种学生:①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②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③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④尊重有过错的学生;⑤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⑥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①不体罚学生;②不辱骂学生;③不大声训斥学生;④不冷落学生;⑤不羞辱、嘲笑学生;⑥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尊重学生就是提倡“蹲下来”的教育,建立以尊重为前提,充分相信学生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没有尊重就不可能做到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尊重学生,首先应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要注意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自尊意识。在教育中,我们提倡对学生的赏识和激励,教师通过语言、手势等方式肯定学生,通过作业评语沟通感情、融洽师生关系。尊重学生还应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我们要求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有情感、有意识、有独立个性的学生。学校以定期评选“师德标兵”为引导,大力开展“教师形象工程建设”,并将其作为教师评优晋级的重要条件。尊重学生更应尊重学生的个性。我们要求教师对学生不抱有偏见,坚持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为学生个性才能的施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然而,时下,校长们经常对教师说要“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但校长在管理中是否也以教师为本,尊重了教师了呢?因此,我们的“以人为本”不但包括学生也包括老师。只有校长以教师为本,尊重教师,教师才能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

发现优点,并让师生学会自我发现

新课程要求学校成为一个充满生机的地方。学校的根本意义在于学生的发展,学校的目的不应该是单一的传授知识,而应该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学校应该成为学生发现自己潜能的地方,能够成为学生获得最大帮助的地方。

新课程要求学生管理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实践探索精神,在工作中不断发现被管理者――学生和教师的兴趣、需要、优势和长处,积极调整教育教学管理活动,创造相应的条件,营造适宜学生和教师发展的空间和氛围,从而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健康发展。

以往一些学校管理,是让被管理者老老实实地服从、规规矩矩地做事,是让被管理者的意志得以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是让具体的工作能按部就班地得以顺利完成。中小学校的不少管理者正是这样思考的,并以此为一切管理行为的出发点。应该说,这确实也是一种管理理念,而且有时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与新课程的要求是相左的,是培养不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的。

教育管理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管理。“对人的管理”的含义决不等于单纯的对人的“管束”“要求”和“制约”,把“对人的管理”当成对人的管束,这是一种传统的管理观念,与新课程的理念是完全不相适应的。新课程所要求的现代学校管理的核心应当包括两点:一是看在某种管理制度下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另一个是看一个人在这种管理制度下是否活得有尊严和有价值。

学校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要关注师生的优势,尽可能让师生感到工作学习的愉快,帮助师生将他的工作、学习建立在他的优势上。这样一来师生会做得很好,良好的结果会更加强化他的干劲,他会越干越愉快。因此,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应以师生的优势和核心进行管理,这种管理强调师生学习工作的愉悦和身心健康,真正让学习和工作变成一种快活的、愉悦的过程。

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不但有益于身心健康,同时也将使工作和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体现人的价值、体现对人的尊重。

在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中,管理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做了什么事,而在于发现了多少人和培养了多少人。学校领导真正成为教师创新的发现者、教师开展探索活动的支持者、排难者,成为教师心目中一个值得尊敬、爱戴的仁者、智者。

“发现的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促进师生学会发现,发现他人的优点,在比较中提高;发现自己的优点,树立自信,不断进步。

激励师生,并让他们学会自我激励

要顺利地实施新课改的目标,学校管理者就不能硬性地要求教师去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应当在管理中既为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有利的条件和氛围,又为调动和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设有利的条件和氛围。

1.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校园,在一个知识层次、文化素养较高的群体里,硬性的、呆板的制度管理,只会让人按部就班、墨守成规,决不会有积极性、创造性的勃发。鉴于此,我们认为,对师生的管理,特别是新课程背景下,更多地应采用暗示、认同、探讨,应致力于教师价值观的形成、文化的管理特色,创造出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使管理真正与我们所处的诗意的环境吻合一致。

我们不赞成片面强调刚性管理,而主张以德治校,以人为本,比如,在老师的考勤问题上,我们不设签到簿,而是通过营造一个人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让人人在比、学、赶、帮、超的合作竞争中自觉地准时或提前到岗,对于家里确实有特殊情况需要时间处理的,可以在不影响上课和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告知考勤负责人,在两个小时内离岗处理,不计假。这样老师在处理完个人问题的情况下,就可以全身地投入工作了,不但不会把一些个人的烦恼带给学生,而且会让教师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境下工作,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在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充分地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个别素质不高的人,迫于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也逐渐被影响着、改善着。当然,我们也不是不要规章制度(规章制度不仅有约束和规范功能,更有引导和激励功能),规章不仅可以规范个别素质不高的师生行为,保护大多数师生的工作和学习不受影响,而且可以有效地引导和激励师生积极、有效地工作和学习,愉快、健康地发展和成长。

2.满足师生合理需求,激发师生工作和学习的动力

传统学校管理要求教师努力去适应学校管理者的领导风格、管理行为。学校管理者没有必要注意教师的愿望、所思及所想。

从根本上来说,需求是教师的工作源泉。教师的工作动力,无一不是由其需求引导的。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管理中,校长与教师之间寻求相互信任,校长鼓励教师进行一些必要的创新活动,鼓励他们迎接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教育信息资源。校长要经常与教师交流,了解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困难。特别是在实施新课程方面应及时加强培训,给予指导和提供帮助,以解决在实施中遇到的困难,激发他们实践探索的动力。这样,教师就更有心思关注教育教学活动,关注并实践新课程改革,为学生和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贡献智慧。

管理者应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学生的各项管理活动,特别是要鼓励他们参与学校的重大决策,这样既可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满足他们的需要,更可以增强他们对决策的认同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校长应对他们所做出的贡献给予适当的奖励,一起实现组织目标。

当然,学校领导应及时满足教师在提升、晋级、评优、深造和个人生活等方面的正当需求,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发他们的工作动力。学校要通过不断为教师树立新的奋斗目标,用精神激励、物质激励等办法来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通过制度管理等多种有效措施,实行奖优罚劣。让教师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尽可能得到合理满足,并引导其需求的满足不断向前发展,以保持其工作的活力与干劲。

3.在激励的环境中,让师生学会自我激励

营造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满足师生的合理需要,虽然能使师生产生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但这种体验一般是短暂的,外在的。还必须在此基础上激发师生的内驱力,即引导师生学会自我激励,形成内在激励。

内在激励是自我产生的发自内心的一种激励力量。这种激励能满足师生的成就需要、自尊需要、发展需要等,内在激励是以认同感为基础的,它对学校目标、课改目标认同,就产生一种肯定的情感和积极的态度。这种内心要求把进一步做好工作,搞好新课程改革看作是份内应该做的事,因而自觉产生一种精神动力。这种激励的控制条件在于内部,在于师生自己的努力。它不仅能产生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而且能认识自己的能力,从而产生追求更大成功的强烈愿望。这种强化作用所延续的时间则是长久的,并且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百折不挠,一直保持下去。当然,外在激励由内在作基础,内在激励的产生有赖于外在激励的诱发,而内在激励一旦产生会使外在激励更为有效。

在管理中,校长就是要借用新课程改革和学校的发展不断唤起教师适度的工作危机感,让那些不思进取的教师真正懂得“今天不好好上班,明天就可能无班可上”“今天不好好工作,明天就要努力去找工作”。通过竞争上岗,给教师提供一个竞争的环境,借助这种竞争环境不断给教师以压力和动力,以鞭策所有教师珍惜现有的工作岗位,促其尽职尽责做好各项工作。同时,通过制订高质量的学校发展计划来不断为教师提供发挥作用的舞台,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优点和潜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大显身手。从而促进教师自我发现、自我发展,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和持久的内部动力机制。

(作者单位:宁夏青铜峡市回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