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把握课堂提问技巧 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把握课堂提问技巧 构建高效语文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课堂问题设计的好坏和提问的时机、角度、深度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教师提问时,除了讲究适量、适度外,还必须做到审时度势,择机而问。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 更是一门教学艺术。把握课堂提问技巧, 对于我们构建高效语文课堂至关重要。

一、提问要掌握时机,做到精问

课堂提问只是一种手段,它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敢问、多问,“自己说话”,“说自己的话”,起到投石激浪,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在讨论中互问,与教师对问,使语文教学真正呈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选准语文课堂提问的关键点进行切入,紧扣语言文字,突出关键性词句,提出富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作出探究反射。

课堂提问必须讲究火候。实践证明,不问时机,见问题就问的满堂问,只能形成一种学生应接不暇的肤浅的热闹场面,甚至同满堂灌一样,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就是要有意创造学生的“愤”、“悱”的状态下,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设疑问难,他们就会开动机器,积极思维,变知识的接受者为知识的发现者。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施以“拨云见青天”的点拨,学生便会“豁然开朗”,疑难迎刃而解,问题也自然牢牢地印在脑子里。所以,好的提问应具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魅力。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对开头中的“里面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句话中的“似乎”、“确凿”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的正确解释,我没有在一开始就讲、就问,而是在引导学生学完后面的内容后,向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此时的学生已处于心里矛盾状态,问题一出,他们积极思索、踊跃发言,在经过我的点拨,他们很快明白了“似乎”说明了时间之久,而“确凿”则强调了印象之深,从而悟出了这两个反义词连用的妙处。

二、提问要选准角度,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横看成岭侧成峰”,一个问题往往有多角度的透视度,但最佳角度往往只有一个。选准这个角度提问,不但能活跃学生思维,更易于疏通解决问题的思维流畅性,减少理解障碍。同一个问题,提的角度不同,效果也会不同。因此,在设置问题时要选准角度,借助问题,可以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让智慧的灵感源源不断生发出来。如在教《社戏》一文后,豆还是原来的豆,但为什么没有昨夜那么好吃?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因势利导的提问就会勾起学生直觉经验的通感,启发他们对童年生活经历的回忆,产生最大程度的共鸣。

“每堂教读课,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读中的所惑之处,精心设计问题,或一个大问题领起诸多小问题,或按教读顺序层层设问,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我在教《愚公移山》时从四个关键处设问:从“人数”入手问,逐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既落实了“且”、“叟”、“龀”、“遗男”、“荷担者三夫”、“遂率”以及“遂率”句的主语省略等知识,又为后文分析理清了头绪;从人到事,“这件事做起来难吗”把学生引导到“移山任务越艰巨,就越能显示出人们的精神面貌”这个方面;“愚公究竟笨不笨”把课文的学习和学生的思考引向新的深度,深入挖掘愚公的伟大之处,把落实知识、开发智能、思想教育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了;“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们同意吗”扣住神话结尾,突出愚公精神感人至深,强化了前面的收获。这样的问题,正是教师以实现语文课程三维目标设计出的四个出色提问。

选准角度,教师就要在挖掘教材时,从课题、疑难词句、细节、前后矛盾的地方、内涵丰富的语句,相似或相近的文章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适时教学情境入手,精心设疑,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审视和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度激活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三、提问要有一定深度,做到难易适中

浅显的问题,只能起到浮光掠影的作用,甚至学生会因不屑回答而思维倦怠;而问题过深,学生便如坠烟海,无法思索,同样会滞塞他们的思路。因此,提出的问题一定要难易适度,繁简得当。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的承受能力,提出一些略高于他们的知识水平的启发性问题。这样的问题,虽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感知教材,在深思的基础上找到正确的答案,使学生咀之有劲、品之有味,且能引发出创造性的火花,领略到“跳一跳,摘到桃”的创造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往往答不出,这是常有的事,原因可能是难度大,遇到此种情况,老师应想方设法“化难为易”,联系生情,降低问题的“高度”,以避免“冷堂”的境地。在教《紫藤萝瀑布》时,直接“问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联系。”这句话有什么含义,由于初中生生活与“十年”这一年代相去甚远,理解这句话难度颇大。为了帮助他们理解,就可以设计一系列小的问题:1.那时,指什么时候?2.那时的社会状况是什么样子?3.“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稍”这种描写有什么意图?进而帮助学生理解,花的稀落到如今的繁花似锦正是自己和国家的命运的象征。问题的高度把握好了,学生的思维就会被充分激活,积极创造的火花也得以充分引发。

总之,课堂提问要在充分把握问题难易度的基础上,把握提问时机,随机应变,开启学生思维大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浅谈课堂提问的教学实施》

[2]杨瑞清.中学生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张平.关于评价语文课堂提问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田河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