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艺术欣赏的视觉心理浅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艺术欣赏的视觉心理浅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艺术欣赏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消费。在艺术欣赏中,艺术家对于欣赏主体视觉心理的把握,有助于带领欣赏者达到艺术欣赏的理想境界:即通过视觉感知和理性的思考,来探析作品的内蕴,达到感情共鸣。

关键词:艺术欣赏;视觉心理;欣赏主体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056-02

艺术欣赏并不是对于欣赏主体对于艺术作品简单的解剖,它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消费。视觉,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感觉之一,与此相应的视觉心理对于艺术欣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性的观点,要求欣赏主体根据个人的认知、经验,对艺术作品进行重新“解读”。而人对世界的认知经验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视觉感知及随之产生的视觉心理。

一、视觉心理的产生

人通过视知觉获得了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外界信息,这些信息被传送到大脑后,就产生对事物的认知,随后便产生了心理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视觉活动是被动的接受一切外界信息,正相反,视觉心理与视觉活动是能动影响的。在视觉认知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心理经验,会能动地进行好恶判断,以此来影响对观赏对象的选择。因而视觉具有高度选择性,对于看到的一切事物都可以进行选择,包括特别是那些能够吸引它的事物,这整个过程便产生了不同的心理作用。因此在艺术欣赏中,特别是视觉艺术的欣赏中,艺术家对于欣赏主体视觉心理的把握,有助于带领欣赏者达到艺术欣赏的理想境界:即通过视觉感知和理性的思考,来探析作品的内蕴,达到感情共鸣。

二、艺术欣赏中的视觉心理

(一)多样性和一致性

视觉心理最初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的,而每个人的视觉经验由于生活经历、所处历史文化环境的不同而各不相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位欣赏主体由于生活阅历、文化修养、对艺术的理解能力等的不同,面对同一艺术作品所产生的视觉心理是不同的。例如,在欣赏罗中立的著名油画《父亲》时,来自农村的欣赏者因联想到自己那仍在田间农作的父亲,而深受触动;社会学家欣赏了画作,在感慨人物造型逼真写实的同时,中国农民的形象就此形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造就了这样深邃的眼;外国朋友观赏了这幅作品后,除了被作者高超的绘画技巧所折服,另外也会因这幅画作而对中国农民形象有所了解;而专业画家欣赏该作品时,想必更多的是观照作品的构图、色彩等绘画技巧…这是艺术欣赏中视觉心理的多样性。

另一方面,一致性是艺术欣赏中视觉心理的又一特点。艺术欣赏是一个历史范畴,因而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共同地域、民族的欣赏主体往往就具有了相似或相同的视觉审美心理,于是视觉心理的一致性便凸显出来。在中国,红色意味着喜庆,白色意味着肃穆。于是在充满中国特色的艺术作品,如中国的年画通常都是用红色作为主色调,而这一做法也深的我们的认可。在西方,红色常常意味着暴力与杀戮,于是西方绘画作品常利用红色为主色调,来表现流血事件或暴力场景。由此可见,视觉心理具有相对一致性的特点,然而抛却特定条件为前提,人们的视觉心理就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所以,在艺术欣赏中,人们的视觉心理是多样性与一致性并存的。

(二)习惯性和变异性

阿恩海姆说:“人类眼睛倾向于把任何一个刺激式样看成现有条件下所允许达到的最简单的形状。”这就决定了任何一个欣赏主体在面对欣赏客体即艺术作品时,他的欣赏趣味或者情感趋向总是具有一定的审美惯性,这也是格式塔心理学所认可的,就是每一个心理活动领域都趋于一种最简单、最平衡和最规则的组织状态。人们在欣赏过程中,总是会习惯性地选择其感兴趣、爱好的事物,对于符合个人审美趣味、审美经验的对象会持肯定态度,而对于超出个人认同范围的对象则会产生排斥心理。在观看电视电影作品时,我们很容易会发现,同一导演的作品中,似乎总会有几位“御用”男、女主角。例如,所谓的“谋女郎”,在张艺谋的电影中,从当初的巩俐到章子怡,再到后来的董洁等,虽说这几位貌美但并非风华绝代,究其“最简单、最平衡和最规则的组织状态”,那就是在温婉美丽的外表之外所存在的硬朗犀利的眼神,将观众折服。于是从巩俐塑造的形象深得观众喜爱起,张艺谋便开始按照观众的这一审美情感趋向挑选其他作品的女主角,并且均获成功。这都是由人们在艺术欣赏中的视觉心理惯性所致。

然而,艺术欣赏中的视觉心理惯性,并不意味着人们对于新的事物持拒绝态度,相反,在艺术欣赏中,人们的视觉心理会有一种变异性即开放性存在。人们往往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事物会有一种好奇心,这就促使欣赏主体去探知新鲜事物、做出大胆尝试。例如,习惯欣赏传统绘画的我们,往往会非常渴望弄懂一幅抽象画,这虽然对于初次欣赏的观赏主体来讲,并不容易,但却不会影响到观画者的热情。因为与传统写实画法不同,抽象绘画运用线条、色彩更多的是为了表达作者不同的情绪、情感,以及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时,视觉心理的变异性会起到重要作用,也许会看不懂,但观画者为了满足对抽象艺术的好奇心,便会主动观赏各类抽象绘画作品。

在艺术欣赏中,视觉心理的习惯性和变异性是共存的。而且,“人们在艺术欣赏中所激发出来的求变心理倾向,总是与人们喜爱而成的心理倾向交织在一起,而形成辩证运动规律。”

(三)艺术欣赏中视觉心理的选择性

与视觉的选择性特征相应,视觉心理在视知觉的基础上产生了视觉心理的选择性。在艺术欣赏中,观赏者总是在艺术作品的刺激下进行着选择,他在不自觉地追寻某些事物,避开一些东西,而又忽略掉不少其他东西。他实际知觉到的,只是所面临的艺术作品的一部分,这一选择依赖于艺术作品本身以及欣赏主体的一些内在主观因素。1900年,心理学家约瑟夫·詹斯特的著名歧义绘画形象——可被同时看成是鸭头和兔子头。即当我们将意识转向“鸭子”时,那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完整的鸭头形象;而当我们将它认作是“兔子”时,它又变成了一直完整的兔子。然而,想要同时看出这两种动物就很困难了。因为我们的眼睛具有选择的灵活性,通过视觉我们要满足求知的欲望,急于辨认作品形象,并了解其中的形象空间关系,将眼中所看到的形象嵌套在我们头脑中已有的形象上来,一旦成功就会暂停对于所看到事物的分析。而这幅图就证明了这一条,一旦我们认定了它是兔子,心理上就不容易做出改变,只有当我们被要求重新去寻找新的主题时,视觉心理才会做出改变这一选择的决定。根据视觉心理的这一特性,许多有趣的心理绘画、或动画被创造出来测试人的心理活动。例如,那个著名动画——旋转的,被用来测试人更习惯于运用做脑还是右脑。所以,在艺术欣赏中,由于视觉经验的多义性,视觉心理具有选择性的特点,人们由于既往接受的审美经验、社会心理等的不同,对于同一件作品也许会产生不一样的审美体验。

三、结语

综上所述,欣赏主体的视觉心理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视觉心理完全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的欣赏效果。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只有当艺术作品与欣赏者的内心活动产生共鸣之时,审美才可能会产生。因而了解艺术欣赏中的视觉心理的特性,有助于引导艺术家能遵循视觉心理的规律,抓住欣赏主体的视觉心理,创作出大家喜闻乐见的作品,同时推动人们将艺术欣赏由初级感受升华到心境共鸣的完成阶段,使欣赏者达到心灵净化和精神的升华。

参考文献:

[1][英]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

[2][德]库尔特·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李维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3]卡洛琳·M·布鲁墨.视觉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7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