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徐珊应用膏方辨治脾胃病经验撷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徐珊应用膏方辨治脾胃病经验撷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膏方 脾胃病 徐珊 中医药疗法

膏方是中药剂型之一,通常用以滋补强身、保养脏腑、祛除病邪、消除病痛,又称之为膏滋、药膏等。膏方治疗疾病起源于宋代,盛行于明清,流行于现代。膏方不仅是滋补强壮的药品,更是治疗慢性疾病的最佳剂型。长期以来,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发挥着独特的功用,在祛除疾病、改善体质、补益虚赢等方面功不可没。近年来,冬令进补,膏方盛行,但观其方药,多滋补叠进,有失允当。吾师徐珊教授应用膏方治疗脾胃病,在治法上推崇吴鞠通“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说,并强调“补治结合、补清结合、补行结合、补消结合”四个原则。现将徐师运用膏方辨治脾胃病的经验整理如下。

1 补治结合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临床疾病谱有了很大的改变,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也有了许多变化,膏方已不再是单纯的补益剂,而成为人们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膏方的制订虽以“补”为主,但徐师认为应进补和治病相结合,注意辨证施治,明察体质的寒热虚实,阴阳气血偏胜偏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补法的应用大有学问,临床大致分为峻补、缓补、大补、平补、清补、温补等,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如果一味地投补,补其有余,实其所实,往往会适得其反。

2 补清结合

慢性脾胃病病情复杂,但究其病因病机,不外乎本虚标实,脾胃亏虚为本,气滞湿热闭阻为标。故应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病情缓解趋于向愈者,正气已亏,必须把握时机,鼓舞正气,投膏方以补虚。恐余邪未净,可兼清余邪。虽以补为主,但应选用性缓平和之品,调补阴阳,补而不滞,辅以清化余邪之品,从而补中有泻,祛邪扶正。如湿热阻滞为甚者,则宜清热化湿,投以黄芩、蒲公英等药,要兼顾周全,以免加重病情。

3 补行结合

补虚药大多药性比较滋腻,难以消化,而脾胃既病,胃气已伤,消化功能较差,此时用补益之剂,可能会加重脾胃的负担,出现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即“虚不受补”。因此在膏方中宜加入理气行血药,如佛手花、玫瑰花、代代花、川朴花、绿梅花、陈皮、砂仁、枳壳、柴胡、郁金等理气和胃药,赤芍、丹参、延胡索、红花、仙鹤草等活血行血之品。

4 补消结合

膏方不仅用于虚证,也能治疗实证。许多膏方补虚与祛邪药物的比例,很难分出孰轻孰重,也有以祛邪为主的膏方。在邪盛、正不甚虚的情况下侧重祛邪,同样可以“使邪去正自复”,达到“不补之中有真补存焉”的目的。“虚则补之,损者益之”,虽为定论,然药物之效,必赖脾土的运化功能。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有消化、吸收、输布的功能,是人体不断化生气血、充养精微的源泉。所以进补中尤当重视健脾运胃之法,一则脾统四脏,能帮助药物吸收;一则动静结合,可使补而不滞。胃气一败,则百药难施。因此,素有脾运不健者,忌厚味滋腻之品,当用温中运脾、消食导滞之辈。如太子参、炒党参、炙甘草、炒白术、茯苓、怀山药等甘平之剂补益脾气;焦山楂、鸡内金、炒谷芽、炒麦芽等消食导滞。此外,补消结合的“消”还含消痰之意,由于慢性脾胃病大多脾胃亏虚,脾失健运,气不化津,则痰浊内生,因此在膏方中宜加入半夏、竹茹、浙贝母等化痰之品,痰消则脾胃得健。

徐师认为膏方之制定,首当重视辨证论治,调和脾胃。膏方应重在治病,而并非以补为重。用药要讲究口味,避免浊剂、重剂败胃,如刺猬皮、乳香、没药、乌药等味苦碍胃之品,尽量避免使用。宜选用花类清香之品,如佛手花、玫瑰花、代代花、川朴花、绿梅花、扁豆花等。不宜用辛香之剂燥补,如陈皮、木香、厚朴、苍术等,是耗散之剂,故当慎用。膏方能调节脏腑阴阳气血,集补泻于一炉,补中有清、补中有行、补中有消、补不恋邪、泻不伤正,补虚泻实并重,脏腑气血同治,为防治慢性脾胃病的有效方法。

5病案举例

5.1 例1:张某,男,43岁。2008年12月20日初诊。患者近3年来,因工作繁忙,饮食不节,起居无时,反复出现胃脘隐痛,嗳气时作,夜寐欠安,身倦乏力。舌质偏红、苔薄白腻,脉弦细。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活动性)。B超检查提示:脂肪肝。血甘油三酯3.75mmol/L,胆固醇6.88retool/L,。此为气阴两虚,胃气失和,浊滞不化所致。治拟益气养阴化浊。处方:生黄芪、北沙参、泽泻、生米仁、怀山药、制黄精、生山楂、夜交藤各30g,天冬、麦冬、制玉竹、郁金、炒白术、猪苓、茯苓、枸杞子、鸡骨草、水飞蓟子、凤尾草、杜仲各15g,铁皮石斛12g,浙贝母、川贝母、姜竹茹、炒黄芩、宣木瓜、怀牛膝、川朴花、绿梅花、鸡内金、合欢皮、佛手片各10g,姜半夏9g。另加阿胶、黄酒、冰糖各500g,烊化入膏。每日早晚空腹各一匙。嘱其加强身体锻炼,注意起居有时,忌食肥甘厚味及酸辣、不易消化之物。共服2个月后,患者胃脘部隐痛、嗳气均已消失,夜寐好转,精神状态明显改善。复查血脂已降至正常范围。2009年12月患者再次复诊,已无明显不适,要求再次膏方调理体质。

按: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胃脘痛”、“痞证”范畴。徐师认为,本病多属本虚标实之证,脾胃虚弱为其本,浊滞不化为其标。治疗以益气养阴为主,兼以理气和胃、清热利湿化痰。方中以生黄芪、北沙参、天冬、麦冬、制玉竹、生米仁、怀山药、制黄精、铁皮石斛、炒白术、猪苓、茯苓、枸杞子健脾益气养阴;郁金、川朴花、绿梅花、佛手片理气和胃;姜半夏、姜竹茹、浙贝母、川贝母、炒黄芩、鸡骨草、水飞蓟子、凤尾草、宣木瓜、泽泻清热利湿化痰;佐以生山楂、鸡内金消食健胃;怀牛膝、杜仲补益肝肾;合欢皮、夜交藤安神定志。全方消补兼施,消而助补,相得益彰。

5.2 例2:周某某,男,19岁。2009年11月29日初诊。患者半年前因高考复习紧张,出现食少体倦,入睡困难,健忘,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苔薄腻,脉弦细滑。此为脾胃不足,胆郁痰扰所致。治拟健脾和中、豁痰解郁。归脾汤合温胆汤、五花饮加减治之。处方:生黄芪、夜交藤、炒党参、北秫米、炒米仁、青龙齿、炒山药、红枣各300g,郁金、制香附、炒白术、猪苓、茯苓、柏子仁、谷芽、麦芽各150g,竹沥半夏90g,川朴花、大腹皮、天竺黄、炙远志、姜竹茹、绿梅花、浙贝母、川贝母、玫瑰花、炙鸡金、炒黄芩、佛手花、石菖蒲、合欢皮、扁豆花、益智仁、连翘、生甘草各lOOg,灯心草30g。另加阿胶、黄酒、冰糖各500g,烊化入膏。每日早晚空腹各一匙。同时嘱其保持心情舒畅,睡前不喝浓茶、咖啡,按时就寝。共服2月余,患者夜寐好转,精神渐振,胃纳尚佳,面色转佳。

按:脾胃居中,功主纳运,为气血生化之源。患者因高考复习紧张,思虑过度,思伤脾,脾胃不足,气血乏源,故食少体倦,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营血不足,不能上奉于心,以致入睡困难,健忘。《景岳全书・不寐》言:“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眠。”脾胃虚弱,脾失健运,胃中痰饮邪热胶结,胃失和降,痰热随胃气上逆而犯胆腑。胆为阳木,职司决断,为中清之官,痰热郁扰,使其欲清不得,欲静不能,故夜寐不安,苔薄腻,脉弦细滑。故所拟方中,生黄芪、炒党参、炒白术、北秫米、红枣、猪苓、茯苓、炒米仁、炒山药、扁豆花、甘草健脾补气;竹沥半夏、天竺黄、姜竹茹、浙贝母、川贝母、炒黄芩、石菖蒲清热豁痰;川朴花、大腹皮、郁金、制香附、绿梅花、玫瑰花、佛手花、合欢皮理气解郁;夜交藤、炙远志、柏子仁、青龙齿、连翘、灯心草宁心安神;益智仁补肾增智;炙鸡金、谷芽、麦芽消食和中。诸药同用,共奏扶中助运、豁痰解郁之功,故收桴鼓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