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危机何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危机何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中国政府来说,这恐怕比某个经济崩溃论者的报告――或者一个提醒中国其最重要的问题是政治而不是经济的人――更值得担忧。

已经习惯于接受掌声的中国,近来突然被嘘声淹没。中国的减排承诺才刚刚得到一片欢呼,就因在哥本哈根大会上的负面作用而遭到一片谴责。对人权人士的拘禁和对一个有精神障碍的英国走私犯的判决又让西方政府在人权问题上老调重弹。曾因削减其服务以适应中国当地法规而备受责难的网络巨头谷歌,最近也表示可能退出中国市场。即便是中国最大的王牌――其蓬勃发展的经济――也正在引起反感。一些分析人士非但没有为中国成功摆脱2009“大萧条”而喝彩,反而批评中国是将自己的繁荣建立在损害世界其他地区利益的基础之上,还声称,无论如何中国离崩溃不远了。有人还将其形容为“1000倍的迪拜,甚至更糟”。

换句话说,中国有两个快要爆炸的泡沫。一个是天真乐观的糖果泡沫――幻想一个大洲级别的集权国家能轻而易举地融入全球体系。另一个是经济泡沫,其特征是过度借贷、过度投资以及股价和房价虚高。前车之鉴就是1980年代的日本。悲观者甚至认为这样的泡沫一旦破灭,中国可能陷入长期的萧条,就像20年前日本经济泡沫破碎之后一样。

将这两个泡沫联系在一起则更为诱人:中国经济奇迹原来是个泡影,于是中国平稳上升的神话也就不复存在。但事实是,中国经济还没有膨胀到当时日本那样的地步。

近年来,中国已经让悲观主义者失望了好多次,2008年,当美国陷入危机的时候,他们认为中国出口拉动的经济将会因美国消费的停滞而崩溃。而事实是,两国携手互助减轻了危机影响。当中国政府2008年11月宣布一揽子刺激政策的时候,悲观主义者声称这么点钱根本于事无补,实际上,这最终可能是历史上最大和最成功的货币和财政刺激。(奇怪的是,这些批评人士现在却开始抱怨中国政府向经济体注入了过多的流动性。)

中国的统计无疑已是声名狼藉。但是在这么多硬指标都指向快速上升的时候,要说中国的复苏是伪造出来的,恐怕站不住脚。2009年汽车销售上升了53%。到11月为止3个月工业利润比去年上升了70%。最新的贸易数据显示,出口比去年增长了18%,进口甚至上升了56%。进口数据可以从贸易伙伴公布的数据中得到佐证,其增长显示出中国充沛的国内需求。

今天的中国有许多地方和1980年代的日本类似,但也有不同之处。比如,日本的财富增长主要是信贷驱动的,与之相比,中国家庭消费中有四分之一是现金支付的,平均抵押只占财产价值的50%。并且,与1980年代的日本不同,中国还是一个处于发展初期的穷国。其投资占GDP的比重经常有投资过度之嫌,但是他们的人均资本占有率却仅有美国或者日本的5%。至于产能过剩,去年投资增长的领域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是制造业。与“桥梁无处不在”的日本不同,中国确实需要更多的制造业。即使股价和房价真的崩盘,中国也还没有处于金融危机的边缘,结果可能只是暂停,而不是像日本那样的长期停滞。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完美无缺。如果资本确实流入了有益的投资项目,那么银行信贷增长过快也许没什么,但当资产价格暴涨时,情况就不同了。如果政策不尽快收紧,泡沫和产能过剩的危险将会迅速增加。中国人民银行刚刚提高了银行准备金,但是他们需要更大幅度的行动,提高利率、收紧信贷。这意味着必须允许人民币升值。中国不同意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借口是支持出口,而随着出口的复苏,这将不再是大问题。最近对于中国即将崩溃的警告言之过早,但除非中国做出行动,否则熊市迟早会来。

不过在那之前,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将使中国政府在外交和政治方面面临极大挑战,就像最近他们遇到的那样。这个国家必须在全球事务中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其政策的效果不仅会影响到其国民的利益,还将影响到全世界的整体利益,而汇率问题和二氧化碳问题只是其中的两个方面而已。而且在国内,政府可能越来越难以用经济利益收买要求更大政治自由的呼声。

中国的博客圈通常特别激进民族主义,并对国外政府、杂志和公司对中国的批评特别敏感,最近却都在为谷歌辩护。对中国政府来说,这恐怕比某个经济崩溃论者的报告――或者一个提醒中国其最重要的问题是政治而不是经济的人――更值得担忧。

来源:《经济学人》2010年1月14日

编译:段醒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