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沉淀成本在军费投入中的应用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沉淀成本在军费投入中的应用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从沉淀成本的概念入手,分析了沉淀成本与机会成本的区别及沉淀成本与机会成本在决策认识中的盲点和军事效益;探讨了沉淀成本在军费投入中的应用原因和主要内容,以提高军队资金投入的经济效益和军事效益。

一、问题的提出

沉淀成本是企业在以前经营活动中已经支付现金,而在现在或将来经营期间摊入成本费用的支出。认识沉淀成本,对军费投入成本效益影响研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这一研究,对于做好新时期军队财务工作,指导军队会计业务实践,丰富军队财务保障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社会,科技进步,生产发展,沉淀成本在各行各业中产生的作用日益显现。沉淀成本管理的好坏,越来越成为管理者的共识。降低沉淀成本,提高军费使用效益,优化军费投入结构,首先必须认识清楚沉淀成本的概念。

二、沉淀成本的概念

沉淀成本也叫沉没成本,是已发生或承诺无法回收的成本支出,如因失误造成的不可收回的投资。沉淀成本是一种历史成本,对现有决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不会影响当前行为或未来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投资决策时应排除沉淀成本的干扰。从数量角度看,沉淀成本可以是整体成本,也可以是部分成本。例如中途弃用的机器设备,如果能变卖出售获得部分价值,那么其账面价值不会全部沉没,只有变现价值低于账面价值的部分才是沉没成本。

一般说来,资产的流动性、通用性、兼容性越强,其沉没的部分就越少。“现金为王”的观念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固定资产、研究开发、专用性资产等都是容易沉没的,分工和专业化也往往与一定的沉没成本相对应。此外,资产的沉没性也具有时间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转化。以具有一定通用性的固定资产为例,在尚未使用或折旧期限之后弃用,可能只有很少一部分会成为沉没成本,而中途弃用,沉没的程度则会较高。

举一个沉淀成本的典型案例作为说明: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在2000年8月决定今后民用飞机不再发展干线飞机,而转向发展支线飞机。这一决策立时引起广泛争议和反对。因为该公司与美国麦道公司于1992年签订合同合作生产MD90干线飞机,1997年项目全面展开,1999年双方合作制造的首架飞机成功试飞,2000年第二架飞机再次成功试飞,并且两架飞机很快取得美国联邦航空局颁发的单机适航证。这显示中国在干线飞机制造和总装技术方面已达到90年代的国际水平,并具备了小批量生产能力。就在此时,MD90项目下马了。在各种支持或反对的声浪中,讨论的角度不外乎两大方面:一是基于中国航空工业的战略发展,二是基于项目的经济因素考虑。就前一角度而言,航空专家最有发言权。但单从经济角度看,干线项目上马、下马之争可以说为“沉淀成本”提供了最好的案例。许多人反对干线飞机项目下马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该项目已经投入数十亿元巨资,上万人倾力奉献,耗时六载,在终尝胜果之际下马造成的损失实在太大了。这种痛苦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丝毫不构成该项目应该上马的理由,因为不管该项目已经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对于上下马的决策而言,其实都是无法挽回的沉淀成本。

三、沉淀成本与机会成本的区别

沉没成本是指项目中不可能回收的成本,如软件研发经费就属于沉没成本,企业不可能项目失败时让研发人员把工资退回;即使这个项目盈利了,继续升级研发,前面已投入的研发成本仍为沉没成本,除非你能将研发产品高于投入转让给别的企业,但这种机会甚少。

机会成本是指决策者作投资决策时必定会面临多项选择,可投资A、B、C或D项目……当决策投资某个项目时,就失去投资其它项目获得收益的机会、其它选择可以带来的最高收益,这就是决策者做这项决策的机会成本。据这一解释,决策者决策时必须保证所投资的项目收益应超过机会成本,否则这项项目决策就是失败的。很多人投资某项目或作某项决策时,刚收回成本,差点亏本,就感觉非常庆幸。从经济学角度看,这项决策仍有极大的损失,原因就是存在机会成本。

沉没成本不应作为决策的依据,而很多决策者却考虑得很多;机会成本应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很多决策者却没有考虑。

第一种情况。如自己开发了一个根本没有竞争力的产品,已在市场上损失了很多钱,却很舍不得放弃,就象自己的亲生孩子;又如一个合作决策、商务决策、市场决策因前期已投入相当高的成本,不撞到南墙时再也下不了停止的决心,唯一原因是前面投了很多钱。

第二种情况。如对市场竞争环境极不敏感,对眼前利益没有勇气舍弃,不能主动应变,主动转型,从而给决策带来极高的机会成本。

四、沉淀成本与机会成本在决策认识中的盲点

从决策的相关性看,沉没成本是决策非相关成本,若决策时计入沉没成本,将使项目成本高估,从而得到错误的结论。考虑已投入资源的机会成本,沉没成本是决策非相关成本,但与其相伴随的机会成本却是决策相关成本,需要在决策时予以考虑。

机会成本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成本,它不是一种支出或费用,而是选定某方案可能损失的收入或收益。以中国干线飞机项目为例,终止该项目的机会成本是什么呢?显然应当是继续进行该项目未来可能获得的净收益(扣除新增投资后)。如果不能产生正的净收益,下马就是最好的出路。即使有了正的净收益,也还必须看其投资回报率(净收益/新增投资)是否高于企业的平均回报。倘若低于平均回报,也应当忍痛下马。

事实上,干线项目下马完全是“前景堪忧”使然。从销路看,原打算生产150架飞机,到1992年首次签约时定为40架,后又于1994年降至20架,并约定由中方认购。但民航只同意购买5架,其余15架没有着落。可想而知,在没有市场的情况下,继续进行该项目会有怎样的未来收益?当然,决策中某一既定行动的机会成本有时是很难衡量的,成本估计可能是高度主观和随意的。此外,有关评价应当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以贴现指标为依据。这些都应引起决策者的注意。

(一)正确区分决策成本与会计成本

一般说来,沉没成本是就决策或经济评估而言的。从会计成本核算角度看,其实并不存在什么沉淀成本。例如一个已发生了咨询费和开办费的投资项目,当环境发生某种变化需要重新决策时,这些费用作为沉淀成本不应当纳入决策成本范围考虑。但在具体会计核算时,则应视决策结果的不同而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果最后决定放弃该项目,这些费用应当计入当期投资损益;如果项目继续,则根据会计准则在该项目的受益期内进行成本分摊。可见,为财务报告而获得的某项经济活动的成本对于决策目的来说,并不总是恰当的。

沉没成本也可以为企业在某些方面带来优势。对一个行业或产业来说,其沉没成本的状况往往构成了进出壁垒的关键,并最终决定市场结构。贝恩咨询公司(Bain)早在1956年就指出,若一个产业的固定成本或沉没成本很高,就会形成进入门槛。那些具有明显规模经济和庞大硬件投入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如能源、通讯、交通、房地产、集成电路、医药等产业,其超额回报可谓诱人,但其惊人的初始投入和高退出成本则往往使许多市场“准进入者”却步,因为这首先是一场“谁输得起”的比拼。很多软件产品(如算量)的研发也是如此。

由于这些高沉没成本的产业往往同时具备低边际成本的特性,“输得起”的一方最终会成为市场的赢家。许多资本实力雄厚的企业正是利用沉没成本来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小企业通常只能选择沉没成本较低的竞争性行业求得发展。比如,鲁班软件的竞争战略之一是将研发沉没成本推高,2007年研发预算将达到千万以上,将竞争门槛设高,以避免行业内个人作坊式企业参与竞争。

(二)如何减少沉没成本

1.这要求企业有一套科学的投资决策体系,要求决策者从技术、财务、市场前景和产业发展方向等方面对项目做出准确判断。当然,市场及技术发展瞬息万变,投资决策失误难免。在投资失误已经出现的情况下,如何避免将错就错对企业来说才是真正的考验。英特尔公司(Intel)2000年12月决定取消整个Timna芯片生产线就是这样一个例子。Timna是英特尔公司专为低端PC设计的整合型芯片,当初在上这个项目的时候,公司认为今后计算机的成本减少将通过高度集成(整合型)的设计来实现。可后来,PC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PC制造商通过其他系统的成本降低方法,已经达到了目标。英特尔公司看清了这点后,果断决定让项目下马,从而避免更大的支出。

2.通过合资或双边契约减少沉没成本。很多时候,沉没成本并不是由企业自身造成的,而是由合作方或供应链的上、下游方中断合作引起的。由于一项用于某一特定交易的耐用性投资往往具有专用性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交易突然终止,则所投入的资产将完全或很大部分会报弃,从而产生相当一部分“沉没成本”。因此,通过合资或双边契约确保交易的连续性便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契约性或组织性的保障可以大大降低交易费用。

3.从减少沉没成本的角度来看,采用非市场的规制结构对企业是比较有利的,因为这一结构能为交易提供更有效的保障,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投资风险。现代企业经营中,技术合作、策略或战略联盟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其内在原因其实就包含了分散技术开发和市场拓展风险、减少沉没成本等方面。

五、沉淀成本在军费投入中应用研究的原因分析和主要内容

(一)应用研究的原因分析

国内学者认为,要研究沉淀成本与资金投入使用效益的关系,必须以经济学原理为基础。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以萨谬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经济理论体系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原因是他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结合在一起。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到注意到,正是他将经济学分成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不同的部分。在过去的数十年当中,经济学者已经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分割产生了疑问,当前整个经济学界已经相信,宏观经济学的变化必须以微观经济学的原理为基础;经济学的理论只有一套,而不是两套。正是基于这一考虑,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在其《经济学》当中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机结合,强调用微观行为去解释宏观现象,以寻求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基础,而这也代表了当今世界上先进经济学的发展潮流。

依据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同样适用于财政领域。军费作为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也应该适应世界上先进经济学的发展潮流,寻求宏观经济现象的微观经济学基础。考虑到我军军事理论界对军费效益的研究大体上都处在一个宏观的研究层次,因此我们也应该立足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层次,从“军费效益――军费成本效益――沉淀成本管理控制”的关系着手,研究军队资金沉淀成本向军费效益转化的中间环节,寻找合理的管理控制途径,促进军队资金在宏观意义上“投入”向“产出”转化的高成效,达到提高军队资金投入的经济效益和军事效益双重目的。

(二)应用研究的主要内容

1.军费沉淀成本的性质与目标。包括沉淀成本的含义、军费管理的性质、军费投入的目标。

2.军费投入沉淀成本产生的原因分析。(1)微观原因分析。军事资产要素的专用性、依赖性资产和唯一性资产也会产生不同的沉淀成本、军费特有的国防属性。(2)宏观原因分析。军费投入决策失误形成的沉淀成本、军队结构调整形成的沉淀成本、重点战略目标和重点战略方向调整形成的沉淀成本。

3.军费投入沉淀成本对军费使用效益的影响。沉淀成本降低了军费投入的宏观效益、沉淀成本形成军队的无效资产、沉淀成本增加了部队的管理成本、沉淀成本成为军队调整的约束条件。

4.降低和消化沉淀成本提高军费投入效益的对策。(1)盘活存量资产消化现有沉淀成本。核实现有军队存量资产的数量,在存量资产中界定不可回收成本的范围,积极开展活动,盘活现有存量资产。(2)提高军费投入决策的科学性。军费投入决策要具有宏观性,军费投入决策要具有效益性,军费投入决策要具有合理性。(3)适应军费投入惯性要求,稳定投向、投量。在投入方向上要紧跟军队发展方向;在投入规模上要符合国防建设需要;在投入效益上要满足国家安全利益。(4)引入投入项目不可行性论证机制。投入项目不可行性论证机制的原理分析;在军费投入中引入项目不可行性论证机制的重点。(5)对军队结构调整实行前瞻性预测。预测军队结构调整的政策方向;预测军队结构调整的规模数量;预测军队结构调整的影响结果。(6)对军费预算体制的改革和创新的动因研究,提高军事资源配置效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环境的变化,使原有的制度安排,沉淀成本对军费投入成本产生影响;二是成本的变化,使原有制度安排还存在潜在收益,沉淀成本对军费投入成本产生影响;三是技术的变化,提高原有体制运行效率,沉淀成本对军费投入成本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