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年来,成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实施以城乡一体化为核心,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的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心系民生,大力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围绕人人享有基本社会公共服务这一目标,在加大社会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向社会事业薄弱环节倾斜、促进基本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成都作为西部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十分明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比较突出。2003年以来,成都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以均衡城乡资源配置为切入点,加大对农村和社会事业投入,并配套推出系列政策,破解城乡二元体制,使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共享资源分配,在社保、医疗、教育等方面力求均衡发展,促进社会公平。

(一)均衡资源配置,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均衡财政支出,促进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

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很大程度上缘于对社会事业发展投入不足。成都市通过建立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扩大公共财政支持的范围和力度,将财政转移支付的重点投向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社保,扩大农村救助范围,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体系上;重点投向农村教育标准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和农村药品网点建设上;重点投向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上。大力支持农村建立教育、公共卫生、科技文化等公共产品良性供给体系,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之间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2006年,成都市各级财政对农村教育、农村卫生、农村文化、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投入达到31.42亿元。

2、均衡城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事业发展紧紧围绕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进一步均衡城乡教育资源,大力实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主要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帮困助学工程、推进免费义务教育工程、教育强乡(镇)工程、农民教育与培训工程和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子百万学生手拉手活动等“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教育公平,推动了全市教育的全面、协调、和谐发展。市财政投资10亿元的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已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整体提高了农村学校的校舍标准和办学条件,覆盖全市农村96%的乡镇,受益学生达60万人。投资5000多万元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使全市中小学实现“校校通”,优质教育资源延伸到了农村中小学,让农村师生同享城市优质教育资源。

3、均衡城乡卫生事业发展,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市发改委与市卫生局编制了《成都市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06-2010年)》,与市卫生局、市规划局编制了《成都市医疗卫生资源布局规划(2005-2020)》,把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衔接起来,实施了两大工程:一是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工程。按照国家发改委、卫生部《围债项目乡镇卫生院建设指导意见》,结合成都实际,制定了《关于实施农村乡镇公立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工程的指导意见》,从2006年起。通过国债资金的引导,市财政安排专项补助资金2亿元,区(市)县配套约1.2亿元在14个区(市)县224所建制乡(镇)卫生院开展了以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风貌、统一标识、统一设备配置为主要内容的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二是实施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工程。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结合成都实际,市发改委与市财政局、市卫生局联合制定了《成都市村卫生站建设标准》,2007年,市财政投入1635万元(总投资6389万元),对全市2336个村卫生站实施标准化建设。通过乡镇卫生站标准化建设和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极大的改善了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全市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多发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的农村就医新格局。

4、均衡发展城乡文化、广播电视、体育事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通过加强县级两馆建设和基层文化建设,夯实文化事业发展基础;通过实施“村村通”和光纤入乡镇工程,提高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实施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和开放学校体育设施,方便城乡群众体育健身。

5、加大对农民就业社保的投入

全面实施了农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制度创新,在构建征地农民社会保险、农民工综合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农村就业网络和市场建设、农民就业培训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2006年达到5.59亿元。

(二)推进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城乡均衡的社会事业发展机制

1、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

2004年,我市率先在全国提出“实行一元化户籍制度”,将全市户籍人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2006年,进一步改革城镇户口迁移政策。规定农民在城镇具有相对固定职业(参加社会保险一年以上)和合法固定住所(租房也可)即可入户,消除了农民向城镇转移的“门户”限制。3年来,通过实施一元化户籍制度改革,共有370万“非农业户口”转为“居民户口”,650多万“农业户口”转为“居民户口”,城市化率由2004年的41%提高到2006年的50%。通过户籍制度改革,从体制上消除了城乡壁垒,为实现城乡在政策上平等、产业上互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身份平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2、推进就业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体系

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5个关于统筹城乡充分就业的配套文件,初步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就业培训、就业优惠政策、就业援助、就业工作责任等体系,从市到村建立了就业服务网络,实行了就业实名制和“分片定责入户”的就业督查机制,被国家列为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城市。

3、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

在健全完善城镇居民社会保险制度的同时,建立了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制度、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制度、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实现了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全覆盖。我市被劳动部列为中欧社会保险经办能力建设试点城市。

二、下一步的发展思路

抓住成都成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历史机遇,按照“全域成都”的理念,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改革,破除城乡管理体制

机制障碍,强化政府提供农村社会公共服务和产品的责任,加大社会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力度,建立统筹协调、城乡一体的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工作机制。

(一)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教育体制

深入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城乡教育发展水平。在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191所薄弱学校校舍、技术装备等硬件建设,基本消除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实现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保障责任,逐步实现城乡12年义务教育。开展教师“校用县管、均衡发展”试点,探索城乡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并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标准,统一工作调配、育教学管理。建立覆盖城乡的统一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促进机制。

(二)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医疗卫生体制

在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与非营利分开,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原则,实施乡镇公立卫生院规范化建设。整合县级人民医院、妇幼保键院、中医医院,积极稳妥的推进县级医疗中心建设。强化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建设,提高城乡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探索引进社会资本举办经营性医疗机构、参与城乡卫生体系建设的新机制。

(三)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充分就业政策和长效就业机制

以贯彻《就业促进法》为核心,健全覆盖城乡的促进就业长效机制,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普惠政策,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资源管理制度、职业培训制度和就业援助制度,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平台和促进就业工作机制。建立完善城乡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改变劳动力市场与人才市场分割的状况,促进人力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和合理流动。

(四)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按照“多层次、广覆盖、可转移”的原则,建立健全符合农村生产和生活实际、保障标准合理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大病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和更加广泛有效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积极推行“土地换社保”、温江“两放弃”等社会保障新方式。探索城乡社会保障互相衔接和转移接续的机制,逐步建立城乡全面覆盖的社会综合保障体系。

(五)加强城乡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

拟投资34亿元,重点实施成都市技师学院、成都市技师学院分院等一批职业院校建设,启动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大力提升职业教育培育能力,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投资15亿元整合区(市)县县级医疗机构,保障城乡居民享受到均等的医疗卫生服务;投资1.8亿元,用两年的时间,全面完成全市23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标准化建设和全市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两馆达标建设,推动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实施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完成19个县级支中心建设;实施农村出版物发行网点工程,完成200个组镇新农村便民书店和50%的村农家书屋建设: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应用工程,完成全市所有乡镇光纤主干联网,实现农民集中居住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广播电视信号通达;实施农民体育建设工程和农村计划生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的条件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