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海油田为存续公司探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海油田为存续公司探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今年8月间,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HK883,下称中海油)的一则人事变动的公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8月22日,该公司宣布,原中海油总裁傅成玉将前往中海油田服务有限公司(下称中海油田服务)担任董事长及首席执行官。

作为中海油两次上市(1999年11月及2001年2月)的主要操刀人之一,傅成玉的此番过档显然别有深意。尽管多数人并不知道这家名为“油田服务”的公司究竟为何物――事实上它的成立也是相当晚的事情――人们还是给予了相当的注意。毕竟在近年来接连上市的战略性行业国企中,中海油是惟一一只仍保留在发行价以上的股票。

人事调整的后果很快显现出来,10月中旬中海油田服务顺利通过了香港联交所的上市聆讯,开始踏上上市之途。作为一家市场并不熟知的企业,油田服务只选择了在香港主板上市,按照原定计划,公司将于11月4日开始正式路演,11月下旬挂牌上市。

中海油田服务的上市,应当被视为发端于1998年的石油业重组链条中的一环。作为中海油上市之前剥离出来的非核心业务,油田服务资产如何处理一直在未定之列。尽管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公司较多数包袱沉重的国企远为轻盈,但此番重组上市对于上述公司的改制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

持续重组

对于香港乃至亚洲资本市场来说,石油服务业还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有些人一听‘服务’还以为是‘端茶送水’的呢,这就把油田服务公司划到三产里了。”傅成玉说。

事实上,在石油业的产业链条里,石油公司最初的业务范围包括从找油、找到油、开采油、生产油、最后卖掉油的一条从上游到下游的完整的业务链条。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石油行业的发展趋势渐渐使得石油公司的职能从其他业务职能中分离出来,将油气开发设备技术服务、设施建设、后勤支援和维修服务等剥离给专业公司,前者成为纯粹的油公司(以管理和融资职能为主体的企业),后者即石油服务公司。用中海油田服务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傅成玉的话说,石油行业里的专业公司正如同房地产行业中的建筑商,是具体工作的执行者和完成者。

然而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的石油行业还是囫囵一体。在海陆分割、上下游分割的大环境下,各个油田均有自己独立的勘探、钻井队伍。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即后来的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公司)便按地域分割为四个地区公司――渤海公司、湛江石油公司(过去叫南海西部公司)、南海东部石油公司和南黄海石油公司,四家地区公司无一例外地演绎着大而全、小而全的故事。

1993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开始了战略性重组:石油公司集中统一、专业公司相对独立、基地公司逐步分离。至迟到石油公司(即中海油)上市的时候,专业公司已然进入独立运作状态,双方账目已截然分开,“所以中海油田服务的重组是极为简单的,我们公司卖的故事也不是重组――压费用、降成本,而是成长。”

中海油田服务有限公司正是由隶属原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七家各自独立的专业公司组建而成的,期间经历了两度合并。第一次是在2000年,五家专业公司包括物探、测井、两家钻井公司和技术服务公司合并成为中海油田服务有限公司,两家船舶公司组建成为中海石油船舶有限公司;第二次则是在今年6月,油田服务与船舶公司再度合并,成为目前即将上市的中海油田服务有限公司。中海油田服务有限公司主要是为海上石油勘探和生产企业提供综合服务,以钻井业务为核心,包括地球物理勘探、钻井、油井服务(测井、固井、修井等)以及海上支持和运输。

在国际上,石油专业服务公司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单一的专业公司,一般只提供一两项技术服务;另一类是综合性的,公司提供一条龙的服务,涵盖整个业务链――包括勘探、找油,以及建设油田、把油生产出来等等。傅成玉说,考虑到规模问题和未来利用经济发展的空间,中海油田服务有限公司定位于后者。

“石油服务行业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公用事业,能产生持续稳定的现金流,对于专注能源的基金来说,相对容易规避价格风险,可以起到稳定业绩的作用。”香港一位分析员称,石油公司受油价的直接影响很大,而石油服务行业所受影响间接且相对有一个滞后期,因此波动性较小,对于目前疲弱不振的市场而言,无疑是一种新的选择。中海油田服务在2001年的收入达到23.7亿元,净利润为2.73亿元。今年上半年,公司服务收入为13亿元,其中包括2.2亿元的净利润,显示出良好的增长态势。

然而与当年中石油上市相仿,亚洲投资者对于石油公司本就陌生,何况是油田服务概念?最为头痛的是没有可比公司参照定价,只能仰赖投资者教育工作的铺陈,不过其价格将为今后上市的同类公司确立基准。

存续公司的去向

作为中海油的姐妹公司,中海油田服务的上市也是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在处理存续公司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早在中石油上市(2000年4月)之后,国有企业重组上市后剥离出来的存续业务何去何从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参见《财经》2000年9月号《中石油下一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在大刀阔斧地重组之后,旗下154万人只有不到1/3的人进入到了后来上市的股份公司(即中石油)。而剩下的不计其数的石油服务公司、大量各式各样的三产企业、庞大的社会保障机构(从幼儿园到火葬场)以及100多万人仍然留在了母公司里。这些存续资产本身负担重、效率低,同时与上市公司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交易。是继续做大,还是逐渐变卖消亡,一度成为业界争执的焦点。

此后,石油行业另一个巨无霸中石化的上市也采取了与中石油基本相同的模式,同样将公司的绝大部分“精华”包进了上市公司,存续公司则再度承接了“精华”以外的部分。至于2001年中海油的上市更是由于其公司的质素较高,被外界称为“cream of cream”(精华中的精华)。由此,“非精华”部分――存续公司的命运引起了学者和社会的普遍重视。

中海油田服务的上市,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对存续资产的再度细分,即将技术密集型的油田服务行业与以社会服务职能为主体的基地公司分离开来。身兼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副总裁的傅成玉称:“基地公司的重组是我们下一步的计划。凡是将来能跟国际公司竞争的业务,一定要按照国际公司的标准来要求,不在国际上竞争的,也要做强做大。(关于基地公司)也要有具体计划。”

事实上由于海油集团自1993年以来战略重组较为彻底,油田服务公司基本上是从原专业公司整合而来,只是将原有的一部分房地产业务划给了母公司,其中大多是过去国家调拨的土地,这部分资产转移的同时也带走了一部分员工。这样,在海油集团旗下将会出现四部分平行资产――第一块是上市公司中海油,第二块是即将上市的油田服务公司,第三块是先期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的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上交所股票代码600583),最终剩下的是几个基地公司以及位于产业链下游的化工、炼油、化肥等。其中,基地公司的资产规模约为二三十亿元,所有的非石油以及非专业技术部分都集中在这里,主要包括供水、供电、码头和港口的服务、通信以及街道和离退休人员等。同时,基地公司的人员是最多的,基本上除石油与专业公司外的所有人员(1万多人)全部集中在这里。在这个框架下,海油集团更多的起到一个国有出资人代表的作用,通过股权纽带对各个公司行使股东权利,即任命管理层、资产处置和利益分配,而各家上市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将更加透明化。

海油集团由于成立较晚,并较早地摆脱了企业办社会的樊笼,因而对于存续公司的处置操作起来更为简捷明快。据业内人士透露,事实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对于存续资产的计划也早已提上日程,然而一方面由于人数过多,另一方面也由于各油田专业公司的纵向整合十分复杂,因而尚需假以时日。

对于把存续公司推向资本市场,海油总公司显然是全力以赴。除了派曾亲自操刀中海油香港上市和海油工程(600583)国内融资的傅成玉掌舵中海油田服务,还特地调了原中海油的吴孟飞到新公司任财务总监。此前,此人曾到麻省理工学院MBA班学习了一年时间。事实上,管理团队的实力也成为油田服务的卖点之一。

安置冗员的“油服方案”

相对于存续公司庞杂的资产来说,如何减员增效特别是对冗员的处理则更是横亘在管理层面前的一道难题。

目前,国有企业通常的处理办法是买断工龄,即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在给予工人一次性补偿后彻底斩断其与企业的联系。今年2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董事长马富才曾对外宣布,全集团两年来累计裁员36万多人,其中股份公司裁员5.5万人,存续企业裁员近31万人。对于曾经拥有百万大军的中石油集团来说,这的确是一个重大的胜利。

然而,事情并非一次性买断那样简单,更多的情况是买而不断,长期跟踪能源行业的工商东亚执行董事熊云称:“中国许多油田俨然是一座城市,很多人被分流之后并不能找到工作,他们的一生都贡献给了油田,往往有事还要回来找公司。”事实上在中石油之后,类似情况已时有发生。

不仅是被裁的人员怀有不满,那些被分流到了存续公司的职工也很难找回平衡:上市公司与存续公司之间收入差距迅即加大。原本在一口锅里舀饭吃的“一家人”,一夜之间就被划到了两个阵营里,不仅“贫富有别”,而且未来的前途也不可同日而语。由于这种划分基本上是按业务来切割,因此在上市公司拿高薪的员工也显得底气不足,上市公司和存续公司之间往往会出现“暗补”的情况,即通过关联交易找回平衡。

这种现象显然对中海油田服务产生了影响。相比中石油和中石化来说,中海油的人员包袱无疑是最轻的。目前,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共有2.1万人。但同时,进入上市公司中海油(HK883)只有区区1500余人,绝大部分员工则留在了母公司。到了此次中海油田服务上市,原专业公司的大部分员工都被划进了上市公司。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此次中海油田服务共有大约5200名职工。

尽管如此,为了减轻负担,中海油田服务还是有1000多离退休工人从上市公司回到了母公司。值得一提的是,中海油田服务采取了更加稳妥的补偿办法。由于离退休职工如果划归地方,则进入社会统筹系统,而石油公司的离退休待遇往往要高于地方,所以母公司相当于多承担了这1000多人的差价。因此该公司专门请来了英国一家保险公司的精算师,依据国家政策以及公司的一些规定测算出职工在余命范围内需要补贴的钱数,一次性补贴给母公司,从而使得1000多人彻底脱离中海油田服务。

职工安置显然已成为国企重组中最为棘手的问题,而此前石油系统买断工龄方法的执行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对此专家认为,应当尝试给予被裁员工股权的形式(比如成立一家基金,代员工持有部分非流通国有股),令员工与公司利益持续挂钩,以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海外业务亟待加强

据接近承销团的人士称,由于中海油田服务本身业绩优良相对不俗,市场对其服务概念基本表示认可。同时,由于前有中海油的良好表现――是目前香港市场上惟一一只处于发行价之上的国企大盘股,且业绩呈现持续增长――今年前三个季度,公司收入合计164.2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18.1%,作为中海油的姐妹公司,中海油田服务也期望能从中受惠。

但市场并非没有担心。目前,中海油田服务最主要的客户还是中海油,对其收入的贡献率在50%左右,其余的包括海外客户和一些陆上客户,如中石化等。同时,在专业技术的高端方面,中海油田服务明显处于弱势。

同时,尽管与中海油一样带有垄断色彩的中海油田服务是中国海洋石油最大的专业技术服务提供者,但其经营规模与技术水平还远远无法与国际大型公司相抗衡。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油田服务公司Schlumberger(斯伦贝谢)2001年的营业收入为140亿美元,其中油田服务部分为98亿美元。对此,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傅成玉也表示,公司尽管在海外有服务业务,但实力殊为不济,而且尚未直接到海外开发市场。但他认为,油田服务在常规项上的竞争能力很强,具有综合服务的优势。由于人员和材料的成本很低,价格优势是国外公司难以匹敌的。通过已经走向海外的上市公司中海油的带动,傅成玉希望油田服务公司能够尽快占领海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