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提高小语教学的实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提高小语教学的实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因其内容比较宽泛,所以要想提高学的效果的确不易。笔者认为,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应着眼于改进教法、激趣、民主创新和以人为本等。

1. 语文教学要得法

当前,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就是教不得法。长期以来,我们语文教学的常规做法基本上是六大块:背景介绍、读课文、识记生字词、分析段落层次、总结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点。课堂上,教师一讲到底,不管你讲得多么精彩,多么深刻,那是教师读书后的心得,而学生并未亲自体验;教师一问到底,实际上是教师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也许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带有启发性的,但学生是在被动地思考,潜意识里是要还老师一个“完整正确的”答案。无论是老师分析给学生听,还是老师指导学生自己分析,都是一种简单的知性分析,而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过程。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无法直接参与解读文本的实践活动,因而阅读能力得不到真正训练,应对考试充其量是模仿式理解。如果这种满堂讲、满堂问再以架空分析课文为主要内容,就与学习语言更不着边了。至于那种以应试为目的,让学生完成大量的客观性练习题,危害性更大。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普遍感到枯燥乏味,负担过重,学习效率不高。

因此,语文课要让教师走下讲台,放手让学生读书。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凭借语感,运用语言。教师主要用“语感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感知教材文本中美的言语形式,只在学生不易看出来的要紧处、关键处、精彩处做些适当的点拨、讲解,让学生习得其言语表述的经验。

2. 激发学生学习情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精心导入。一个好的导入过程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丑小鸭》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上课伊始,我先出示课题问:大家读了课文题目有什么疑问?学生们会疑窦重生:丑小鸭是谁?为什么叫它丑小鸭?在它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后来它又怎么样了?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进行大胆猜测,虽然有的不着边际,但是这种悬念的设置确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2)创设愉快情景。我时常让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多动脑、多动手、多动眼,进行具体的操作,这符合孩子们好奇爱动的心理,让他们多感官参与。教学课文《陶罐和铁罐》时,大家合作改编课本剧,然后在语文活动中演出,同学们兴趣浓厚的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懂得了寓言蕴含的深刻道理。

3. 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利于学生进行思维创新

(1)“疑”孕育着创新。创新必起于问题,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本身就是创新。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是思维的火花,没有问题哪来的思考,没有思考哪来的创造,没有创造何来的发展。课文中有很多句子表情达意时起着一定的作用,教学《李时珍》一文时,篇首句是对文章内容的总括:“明朝的李时珍是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围绕这一概括剧设疑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全篇的主旨,于是这样我设疑:“为什么说李时珍是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就此一问,学生就会从课本中寻找到李时珍伟大的“事实”,抓住全文概括句设疑,便于学生从整体上领悟文章或段落的内容,容易激发学生进行较深层次的思考。

(2)课堂上的创新需要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否则会限制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发展。教学中教师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氛围,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启发创新的积极性和信心,使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敢于提出不同的想法。教学《凡卡》一文时有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凡卡家里很穷,没上过学,他怎么会写信呢?问题确实很难回答,抓住这个机会发动学生进行探讨:问题提得很好,老师希望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替老师回答,好吗?学生有的说是放羊时自学的,有的说和财主儿子到学堂偷学的,有的说凡卡根本没有文化,是作者为体现写作目的虚构的等等,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尽情发挥,既促进了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又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新知。

(3)允许学生标新立异,独树一帜。《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教学应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见仁见智的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课文《月光曲》中,贝多芬弹完一曲后,盲姑娘激动的猜测他就是贝多芬时,“贝多芬没有回答,却又弹了一曲。”这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句子,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

生:贝多芬默认了。

生:贝多芬非常谦虚。

生:贝多芬不想让人知道。

生;贝多芬认为遇到了知音,激动得忘了回答。

生;贝多芬处于《月光曲》的意境中,没有听到。

学生的回答虽是自圆其说,都有一定的可能性合理性,教师应允许学生在民主氛围中创造性的研读课文。

4.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贯彻以人为本理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以课文为凭借,生活实际为依托,把道德情操的培养放在首位,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受到思想的洗涤、情感的熏陶、美的享受,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目的。教材以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呈现这一教育理念。课文《司马光砸缸》可在动脑解决问题上重点探讨:“司马光怎样救那个孩子?除了司马光的办法你还有什么办法?哪一个办法好?为什么?”学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几个人将缸推倒,用棍子去拉,丢轮胎……教师接着问:你遇到过危险情况吗?是怎样解决的?大家互相交流。这样的讨论虽然占去课堂很多时间,虽然对考试帮助不大,却会使学生终生受益,孰轻孰重!再如《穷人》中桑娜抱回邻居的两个孩子后复杂的心理活动:“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这几个问句表现了桑娜不安、担忧、害怕的心理;“是他来啦?……不,还没有……”联系上下文,桑娜担心丈夫的安危而急切盼望丈夫平安归来,但现在又希望丈夫迟点回来的矛盾心理;“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表现桑娜责备自己的心理活动;“嗯,揍我一顿也好!”表现桑娜下定决心,即使被丈夫揍也要留下孩子的心理。桑娜的心理活动由激动到紧张,继而担忧,又到自责,最后坚定信心。学生用不同的语调、不同的语速、不同的语气,有感情的朗读,感悟到了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精神。这样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认清人性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建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

收稿日期:2013-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