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供”与“求”的失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供”与“求”的失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可从学者王国维提出的“美育”算起,中国的艺术教育事业至今以走过百余年历史。然而当下,中国高校的艺术教育却面临着严重的失衡——“供”与“求”的失衡,该现象值得所有的教育者乃至全民族的深思。文章从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入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意见,对高校艺术类教育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艺术教育 “供” “求” 失衡

【中图分类号】G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31-02

1.艺术教育概述

1.1艺术教育的范畴

艺术,涵盖的范围极其广泛,音乐、美术、戏剧都包涵在内。文章所探讨的艺术教育,泛指与艺术设计相关的美术创作类教育,如绘画、国画、美术学、雕塑等。这些纯艺术基础学科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和审美,为学生的设计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1.2高校艺术教育性质及意义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主要是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从而在社会生活领域尤其是人们的精神领域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艺术与社会的教育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反映、相互影响。高校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人文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创新能力,并培养出专业的艺术设计工作者,为发展国家艺术设计事业做出贡献。

2.社会高速发展下的高校艺术教育

2.1我国公共艺术教育早期发展

20世纪,从庞薰琹先生的“决澜社”美育之道,到蔡元培的“美育代宗教”,再到闻一多“美育救国”思想的形成……中国的艺术教育事业至今已走过百余年历史。“美育救国”是以蔡元培为代表的一代人的救国策略和文化理想。在此基础上,由更多的有识之士呼应而成一场轰轰烈烈的美育救国运动,中国艺术奇葩遍满全国。公共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部分,其实用价值前所未有的被提升到一种思想与精神的高度。而国民时期的艺术设计,也以其独特的历史性审美取向与百花齐放的文艺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思潮的碰撞中显得光彩熠熠。

2.2当今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

上个世纪,有识之士将美育上升到救国的层面,可见我国当时对艺术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自美育救国后百年来的波澜壮阔的美育历程,艺术教育为中国注入了无限的力量。

而今天的公共艺术教育是否将我们引向一种回归心灵的生活?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艺术设计发展之快有目共睹。近年因扩大招生而形成的艺术相关专业在全国“遍地开花”的局面,究竟结果如何?不久前,教育部学科目录调整,艺术学升级为门类,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列,这必将引起高校艺术教育再一次的扩招高潮。由于发展过快,加之招生的混乱,导致了“泡沫教育”与“泡沫艺术”并存。显然,我们可以看出,公共艺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门下的一个分支,也必然存在相同的问题。当今,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似乎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供”与“求”的失衡。

2.2.1“供”与“求”量的失衡

艺术教育总要为社会的发展服务,高校培养的人才要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为社会所需,这是对高校教育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近年来,全国开设艺术相关专业的高校已达200余所,每年毕业的学生成千上万,每年都有新的上万艺术设计工作者涌向社会。这里就存在严重的供求数量失衡问题,即高校培养的艺术毕业生数量远远超过了社会的需求。这些艺术相关的毕业生中,与设计相关的专业,如室内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等比较好就业,毕业后可进入设计公司、企业、设计院等事企业单位来服务社会。但是,公共艺术相关毕业生,如雕塑、版画、壁画等专业学生,很难找到对口工作。很少有事业企业单位招收纯粹的艺术毕业生。他们的去向几乎是继续深造,留高校当老师,造成了行业内恶性循环,抑或绝大部分人被迫转行,“毕业即失业”似乎成为行外人戏谑这类学生的专业术语。

2.2.2“供”与“求”质的失衡

当今高校艺术教育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的艺术工作者之间供求失衡的另外一个表现是“质”的失衡,即,绝大多数学生艺术素养和创作水平跟不上社会的诉求。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政治、文化都经历了跨越式发展,艺术作为伴随社会发展的产物,无论其基础好坏,无论其是否能承受这样的发展速度和强度,都将经历同样的跨越式发展。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背景下催生的艺术教育必然存在严重的后遗症,它直接导致了高校培养的相关毕业生在校几年学不到踏入社会真正所需要的艺术素养,换句话说,毕业生所具备的能力达不到社会所要求的能力。

前面谈到艺术教育的“泡沫教育”和“泡沫艺术”的问题,其中包含教学无序,师资良莠不齐,教材随意,方法陈旧……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大都在徘徊、盲从、浮躁中荒度了几年的高校艺术教育,其能力何谈有质的飞跃?更不用说符合社会发展的高要求了。

3.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一点建议

3.1转变常见的课堂授课模式

当今高校艺术教育仍然以最常见传统的授课方式为主。理论课教学模式是,在普通教室里,学生整齐而列,听老师讲解。创作课大都在模型室、画室进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比较自由的完成艺术创作。其中存在问题最大的是理论授课,由于专业的特性,公共艺术的学生大都具备性格活泼,思维活跃,长于形象思维而不善逻辑思维的特征,所以很难想象让他们长期专注于枯燥而缺乏趣味性的理论课能获取良好的效益。

因此,艺术教育的理论教育课程可以适时地转换地点,让学生在实际艺术场所中(博物馆、画展、公共艺术廊)边感受边听讲解,如同旅游一般,既轻松又见效快。对于某些学术性较强的理论研究课,则可采取让学生自由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学习研究,再由老师集中指导、点评,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静心钻研的精神。或许,这样可以对学生的“质”有所改观,缓解“供”、“求”中质的失衡。

3.2加入CAD课程

目前,高校对于艺术这类纯艺术的教学,很少引入CAD(计算机辅助设计)之类的课程。其实,艺术生具备很强的创作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如果纯艺术类的学生从进校开始就接触了CAD,并能像设计相关专业的学生那样运用自如,那么,就业时他们完全可以选择设计行业。或许,这样可以稍微减轻公共艺术教育最后面临的“供”与“求”量的失衡问题。

3.3 在学生毕业前给予其社会培训

学校培养的人才就应该符合社会的发展,为社会发展服务。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有所脱节,这是公共艺术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即便找到工作,也需要很长时间来适应社会生活,这降低了工作效率。针对这种现象,学校应该在学生大四的时候给予一个学期的社会培训,作为他们由学生向社会人士转型的过渡。培训也应该计入学分,作为学生毕业前期的必修课程。这样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快速融入社会生活,尽早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身价值。

4.结束语

当今社会的发展,人才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高校作为为社会培养并输送人才的摇篮,其肩上重任之大,不言而喻。高校艺术教育为国家培养艺术创作者,存在着严重的供求失衡问题,明明知道学生毕业后就业艰难,很难为社会的艺术事业贡献力量,明明知道教育环节也存在严重问题,高校为何还在扩招公共艺术生源?同时,艺术学生是典型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校教育期间,艺术类学生所支付的学费、创作工具费用是其他很多专业的两倍甚至三倍,但换来的是“毕业即失业”。公共艺术教育的这种现象值得整个教育界乃至整个国家的深思和反思。

事物的发展总是曲折的,然而又是上升的。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正遇到了瓶颈,但是,相信在国家和教育界的共同努力下,它终将突破枷锁,走向更自由更广阔的碧海蓝天。

参考文献:

[1]《装饰》[P]2011年10月,总第222期 美育救国

[2]曾繁仁.《现代中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比较研究》[M]

[3]航间.《设计道》 [M]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9年1月第一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