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阪的世博记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大阪国际机场(伊丹空港)坐上单轨火车,没有几站便能到达大阪世博公园。
4月盛开的樱花,泛出淡淡的粉红色,没有一点绿色枝叶夹杂其中,让40年前的大阪世博(1970年3月14日到9月13日)标志性建筑物――太阳塔如同飘在薄云之上。就像瞬间即逝的樱花一样,现在40年前访者如云的世博会,已经成了往日的回忆,在350公顷会址上,仅留下了这个巨塔。如果没有这太阳塔,没有世博公园的名字,似乎这里和世博没有太大的关系。
如同4月怒放的樱花,千树万树在短短的一两天内全部绽开一样,6400万人曾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蜂拥至这里。花期过后樱花树变成了公园中普通的树木,没有了往日的热烈。在世博公园里,想不出这么窄小的一块土地,竟然让日本半数的人口来访过,而如今绿色的草地已经没有了任何关于40年前的记忆。
天黑以后,直到夜半到来前的23时,太阳塔上巨大的“黄金脸”睁开两眼,放出光芒来。不过这也是在沉睡了整整40年后,从2010年3月才开始重新点灯的。“这里离机场较近,怕飞行员把这里当成了伊丹空港的指示塔。”大阪府的一位官员说。40年前,太阳塔作为世博会的主要照明塔之一,让无数的来访者穿梭于各个场馆之间。大阪世博闭幕后,太阳塔便睡过去了,一睡就是40年。只有塔身上“EXPO’70”(70年世博)这几个大字,一直在证明这里是世博的中心,塔身曾经是日本民众趋之若鹜的一个目标。
但是大阪曾经举办过世博,这个记忆一直留存在大阪市民心里。20年后的1990年,大阪举办了“花卉博览会”,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推出了上海世博大阪馆,大阪比其他城市更加珍重世博机会。
人山人海的大阪世博
今年54岁的网民风子太郎,在2010年4月开始把1970年在世博上拍的照片上到了自己的网页上。
40年前,风子还只是个中学二年级的学生。他去参观世博时,戴了一顶草帽,白色衬衣外斜挎了一架照相机,手里拿着一个签字本。
“1945年战争结束后,到1970年正好过去了25年。那时我们还很少能够在大阪看到外国人,在世博会上,中学生的最大任务就是去每个展馆盖章,找能说上话的外国人签字。”风子在自己的照片下面写到。
在1964年开过东京奥运会后,日本经济在1968年追赶上了西德,在世界上成为GDP规模第二的国家。世博在大阪的召开,成为日本展示其经济的高速增长、国民生活走向“富足”、构筑日本新国际形象的时代象征。人口在1亿上下的日本,在短短的半年内有6421万多人(其中外国人170万人)涌向大阪,带着一种憧憬观看一个又一个展馆。
观众之多超出了最多3000万观众来观看的最初设计。谈到人山人海的状况时,《每日新闻》在1970年9月6日的一则报道中写道:
“人,人,到处是人。从国际商贸市场到北大阪快车线之间,有一座300米长的路桥。这成了‘堵死了的管道’。数不清的人在桥上,被踩踏的孩子发出了像是被火烧伤了一样的尖叫。保安早就消失在了人群中不见踪影。拥挤已经让人喘不过气来,双脚悬空的人不在少数,他们的脸上杀气腾腾,彼此叫骂之声不绝于耳……桥上人流成为死结的时候,有人歇斯底里地叫喊:‘这算是什么世博,死去吧!’众人的脸上透出了绝对的愤怒,那是一种对高额购买门票后,竟然遭受如此待遇的一种无奈的愤怒。”
风子是利用暑假期间去看的大阪世博,那时一天的参观人数已经有50多万人,到了差不多世博快要结束的时候,尽管大多数日本人知道要在会场上等很长时间才能进展馆,但最多的时候一天来了85万人。
除了《每日新闻》报道的路桥上的拥挤现象外,大多数情况下大阪世博秩序井然。从留存的大阪世博记录看,当时来世博参观的人平均在园内滞留时间为6个半小时,其中有4个小时在排队等待参观。夏日,大阪的太阳非常的火辣,大多数人和风子少年一样,是戴着草帽去看世博的。展馆外面长长的队伍,让人一等就是一两个小时,却无人插队,无大声喧哗。
《读卖新闻》1970年9月9日采访了当时的参观者,“他们似乎是为了盖一个章或者是让外国人给签个字而来的。花了那么长的等待时间,等他们进入到馆内的时候,一个硕大的美国馆,很多人只花4分钟在里面转一圈就出来了。”美国馆内的一位解说员对记者说:“我们听到很多人说根本看不到展品,只能远远地看其他人的后脑勺。”而一位从群马县乡下来的人说:“你问我都看到了什么?我什么展品也没有看到,我能看到的世博展馆就是参与世博活动了。”
大阪世博留下的印象不在于园内异常拥挤,不在于看到了什么展品,减少自己观看的时间,让排在后面的人能尽早参观,很多日本人是这样做的。而风子少年等手中的那个签字本和场外的照片,这些在以后的40年中,也一直未能从他们心中抹去。
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从大阪世博公园内的草坪上,已经很难想象这里曾经建设过30个产业馆。现在普通市民带着孩子在公园内一圈一圈地骑车,节假日会有不少人在草地上铺一块塑料布在那里野餐,更多的游客直奔太阳塔,和这个40年前的世博标志合一张影。
“人类的进步与和谐”是大阪世博的主题。大阪是把人类的进步用未来科技来显现的,各个产业馆也尽最大力量显示了企业描绘出的“未来城市”蓝图。
博物馆专家西源二郎说:“大阪举办世博时,企业馆占了总面积的二分之一。日本各家大企业用当时最新的技术,展现了城市的光辉未来。”各个企业推出的展馆,吸引了大量的参观者。参观过大阪世博的西源先生,如今还能数得过来有多少企业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住友童话馆、三井集团馆、三菱未来馆、日立集团馆、松下馆、东芝IHI馆、机器人馆、汽车馆、纤维馆、钢铁馆、电力馆,等等,日本主要企业纷纷在大阪世博上建立了自己的展馆。”西源先生说。
三菱未来馆展示了“50年后的日本”。馆内描绘的2020年,人类已经能够通过气象卫星,预测台风的到来,并最后征服台风。陆地上的资源已经基本探明,各国开始向海底油田、海底矿山进军,建设了海底开发基地。抽象的概念是不足以让参观者想象未来,于是动用了最新的摄影技术。拍摄《怪兽哥斯拉》的著名科幻导演圆谷英二直接为三菱未来馆拍摄了相关的特写影片,让三菱希望展现的未来概念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
不仅三菱在这样做,计算机控制的各种影像在各个企业的展馆中均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富士集团馆制作了一个巨大的半圆型影院,在那里可以同时观看几个屏幕上的影像。在三和集团馆里,则是让直径30米的360度屏幕第一次在日本亮相。东芝IHI馆让500人坐在一个大观赏席上,随着观赏席的不断转换方向,让观众从9块屏幕上欣赏最新的音乐图像。
各企业通过各种影像描绘的未来生活,很多得到了实现。如“会动的步行道”在今天日本及各国很多地方均以“步行电梯”的形式实现了。“无绳电话”则成为我们现在用得最多的手机。“电视电话”在今天视频电话中也已经实现,但还未普及,3G手机已经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局域网(LAN)、单轨火车等也已经在各国普及。“电波钟表”是一种靠电台发出的报时来校正时间的钟表,现在在日本也已经非常普及。
大阪世博上宣传的饮食文化,也基本上在现今的日本完全普及了。“灌装咖啡”在日本城里的任何一个自动销售机上已经能够买到。比萨饼、肯德基家乡鸡等外国快餐,曾经是日本人排长队才能品尝的洋食品,世博以后开始在日本流行,现在则是城市饮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埃塞俄比亚展馆在大阪世博会上推出了咖啡味的冰激凌,结果在日本广为流行。保加利亚馆推出的保加利亚酸奶,如今已经成为日本早餐餐桌上的很普通的一个内容。
磁悬浮火车在日本虽未普及,但中国上海已经有了,而且今后将会有更多的磁悬浮列车出现。每天通过传真来接收的报纸――“传真报纸”,在技术上不是不可能,而是互联网有了比这个更加方便的传播方式。给人洗澡的“洗人机”,基本上在一些残疾人服务设施那里可以见到,但似乎难以普及到每个家庭。“电气自动车”在日本已经以电动车的形式开始走向消费社会。
技术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当时参观的时候还觉得那些技术太先进了,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会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但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却发现很多很多都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大阪世博让数千万观众看到了日本人的生活今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让日本人心中对未来有了一个追求的目标。”西源先生说。
媒体成为世博主办人
在大阪世博已经过去40年的时候,东京大学信息学教授吉见俊哉从传播学角度重新审视了能动员近6421万人去看世博的主要原因。“在开幕前,电视、报纸就一个劲地强调世博的新奇、趣味,各家报社纷纷发表了《让世博成功》、《回归人性的世博》等社论。大阪本地的报纸从开幕的3月开始,十天发表了300多条消息,世博期间每月能有80条消息见报。当时流行一个说法是:(东京等地的)东日本开周刊杂志世博,(大阪等地的)西日本开日报世博,全日本开电视世博。每天媒体上充满了关于世博的消息。”吉见教授说。
“从图片、电视上看到的建筑是那么的奇特、有趣,整个会场都能让人看到未来。我自己是个中年妇女,连我这个岁数的人都想去看看,更不用说我的儿子了。他是个中学生,正在拼命吸收各种知识。我无论如何也要让我的儿子去大阪看世博。”一位妇女在1970年3月22日给《朝日新闻》写信说。3月14日,大阪世博刚刚开幕,日本媒体正在热烈地宣传世博,这位妇女显然特别受到了新闻宣传的影响。
在大阪世博期间,“媒体绝非大阪世博的批评者,也不是旁观者,应该说是组织者。”吉见教授说。大阪世博期间,其新闻中心的服务内容远远地超出了1964年东京奥运会,对于会场内外的所有情况都能及时地通知媒体,媒体能从这里获取信息后进行详尽的报道。
1970年10月号的《媒体市民》杂志中,评论家上田哲写了这样一段话:“(大阪)世博的投资大致为8000亿日元,有6000万人参观了这次盛会,有4000名记者参与了相关报道。但是我们却找不到一句从批评的角度对世博的报道。有如此多的文化材料,而毫无批评精神,是因为媒体已经主动放弃了其批评者的作用。媒体不是这次世博的协办单位,而已经成为了主办人之一了。”
正是因为媒体主动变身为主办单位,大量的日本民众涌进大阪世博会场,成为有史以来参观者人数最多的一次世博会。这次大会的门票收入为350亿日元,停车场收入13.5亿日元,餐饮店销售额233亿日元。世博会最终收益为165亿日元。大阪世博期间发生1938起偷盗事件,240起交通事故,有404人食物中毒,参观期间死亡17人,负伤或者生病9万多人。有55对夫妇在这里结婚,1位孕妇在参观世博的时候生下一男儿。
现在,晚春的海风吹拂着大阪世博公园的草坪,曾经的30个企业馆,众多的各国展馆已经消失。依旧有年轻时来看过世博的人会再次到这里,他们深情地望望太阳塔,在塔前拍一张照片。
日本是亚洲第一个举办世博的国家,这次世博又在大阪举办,不仅是大阪人,数不清的日本人心里永远有这次世博会,大阪也一直在记忆着这次世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