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复合小梁切除术在青光眼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复合小梁切除术在青光眼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广西百色市田阳县人民医院广西百色533000)【摘要】目的: 探讨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术后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我科治疗青光眼的患者100 例,共100 眼。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0例(50眼),该组患者施行复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50例(50眼),该组患者只施行单纯的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术后眼压、滤过泡、视力及并发症情况,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 实验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功能性滤过泡多于对照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复合小梁切除术能提高滤过性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青光眼的治疗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关键词】复合小梁切除术;青光眼治疗【中国分类号】R77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506-01 在世界各国,青光眼已经成为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约20%的盲人为青光眼所致[1]。目前,小梁切除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各类青光眼的治疗中,是当前最流行的一种青光眼滤过引流术[2]。但是这种手术有不足,术后滤过过强或者过弱,术后浅前房或者术后不能形成功能性滤过泡,这些都是术后主要的并发症,最终会导致手术得失败。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是在单纯小梁切除术上有所进步,减少并发症的产生,以保证手术效果。这些改进包括在术前作前房穿刺来调控眼压、术中调节缝线缝合巩膜瓣、术毕在前房注入平衡灌注液作滤过试验检查巩膜瓣滤过情况、术后适时拆除巩膜瓣调节缝线并做及时的眼球按摩。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我科拟行小梁切除术的患者100 例(100眼)。年龄45至70岁,眼压30至60Hg。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0例(50眼),患者施行复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50例(50眼),患者只施行单纯的小梁切除术。两组患者术前检查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三个月。1.2 方法:实验组患者:①进行以穹窿为基底的球结膜瓣、巩膜表面烧灼止血;②用隧道刀作4毫米×4毫米半厚巩膜隧道直至透明角膜内1.0毫米;③用显微剪垂直巩膜切口,剪开两侧板层巩膜形成巩膜瓣;④15°刀透明角膜缘前房穿刺,以降低眼压,慢慢放出房水(注意穿刺的方向和部位,避免伤及晶体和虹膜);⑤切除1. 5毫米×1. 5毫米大小(包括Schlemm管)的小梁组织,同时切除相应的周边虹膜;⑥在巩膜瓣两角各缝1针,两侧各做一根可调节缝线,在结膜瓣两端缝合时,稍带对应处的浅层巩膜组织;⑦在前房穿刺口注入无菌衡灌注液,以恢复前房,使球结膜隆起形成滤过泡;⑧观察前房深度两分钟,根据滤过试验结果调节缝线。⑨术毕,在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2.5毫克。对照组患者: 仅切除小梁组织,即采用单纯的小梁切除术。1.3 术后处理:首先,在手术后24小时做常规的抗感染处理,即静滴地塞米松10毫克以控制虹膜炎症,后期则根据炎症发生的情况,逐步减量。其次,在患者睡前,用常规0.5%托吡卡胺滴眼,以活动瞳孔。再次,患者每天都要在裂隙灯显微镜下检查球结膜切口是否有渗漏、前房炎症以及滤过泡的形成情况等。最后,根据眼压、滤过泡形成情况,适时拆除巩膜瓣可调节缝线,及时进行眼球按摩,促使滤过泡形成。术后随访时间为3个月。2 结果2.1 眼压:眼压治疗效果评价标准为:眼压< 21mm Hg,有效;眼压> 21mm Hg,无效。术后三个月,实验组中大于21mm Hg的患者有1眼,占该组患者总数(眼数)的2%;对照组中大于21mm Hg的患者10眼,占该组患者总数的20%。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一周、术后三个月的眼压变化如表1所示。

表1 术后眼压变化表术后一周,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三个月,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性显著(P<0.05)2.2前房:术后两组都有浅前房发生。术后,对照组浅前房发生12眼(24%),观察组浅前房1 眼(2%)。观察组术后浅前房的出现明显地低于对照组(P < 0.05,有统计学意义)。2.3 滤过泡: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组45眼( 90%)产生功能型滤过泡,对照组30眼( 60%),明显得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3 讨论青光眼患者因为长期承受着持续的高眼压,导致其视神经轴浆运输阻滞,神经组织受压迫,视盘供血量不足,从而造成了患者视神经纤维的萎缩、退行性变、甚至细胞神经凋亡,而残存的部分视觉功能往往很脆弱[3]。因此,治疗青光眼的关键在于减少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凋亡。目前,小梁切除术已经成为治疗青光眼的常规过滤性手术。然而,传统小梁切除术容易造成低眼压、浅/无前房、黄斑水肿等并发症,大大影响了手术的治疗效果[4]。因此,众多临床工作者努力寻求突破,对手术进行的方式进行研究改进。现在,小梁切除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复合性手术,即复合小梁切除术,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降低了单纯小梁切除术带来的术后并发症。复合小梁切除术的降眼压机制是房水经过巩膜瓣下时,外引流至结膜下间隙以促进吸收。随着显微手术的开展,复合小梁切除术降眼压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但是在减少术后早期浅前房和术后滤过泡瘢痕化这两个主要导致手术失败的问题上,效果不大。MMC(丝裂霉素C)已被广泛应用于青光眼的滤过手术中,主要用于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抗滤过泡瘢痕化[5]。然而,MMC的应用易造成术后早期伤口渗漏、角膜上皮缺损、角膜溃疡或穿孔、巩膜溶解、持续性浅前房;并导致后期薄壁滤过泡、脉络膜脱离、滤过泡漏、及黄斑水肿等严重并发症。因此老年患者、结膜及筋膜菲薄者应适当避免使用MMC。本研究实验组中所采用的复合小梁切除术,是在避免使用MMC 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超越传统小梁切除术的手术。相较于传统小梁切除术,复合小梁切除术首先在小梁切除前,作前房穿刺以调控眼压;其次,在术中调节缝线缝合巩膜瓣;再次,在术毕前房注入平衡灌注液,作滤过试验以检查巩膜瓣滤过情况;最后,在术后根据前房深度、眼压、滤过泡情况来适时拆除巩膜瓣可调节缝线,及时进行眼球按摩,促使滤过泡形成。从实验结果可知,相对于对照组传统小梁切除术,实验组复合小梁切除术有效地控制了术后眼压低、浅前房以及不能形成功能性滤过泡这些并发症的发生。

复合小梁切除术对于青光眼的治疗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参考文献[1]晁明伦,刘芳.复合小梁切除术及术后眼球按摩治疗青光眼[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9,31( 2):135-137[2]王兰,牟大鹏,王宁利,等.小梁切除术两种结膜瓣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9;27( 9): 985-988.[3]赵家良.加强原发性青光眼的机会性筛查工作[J].中华眼科杂志,2010,4,6( 6) : 481-484.[4]葛坚.重视小梁切除术基本技能与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J].中华眼科杂志, 2009,45:5-6.[5]赵家良.减少青光眼导致的盲和视力损害是防盲的重要内容.中华眼科杂志, 2009,45:865-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