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当前宏观经济论争的背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当前宏观经济论争的背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0月中旬,市场上出现了一个久违的突发现象--粮油涨价。国家统计局人士评 价:如此短时间的粮油价格大面积上涨,是我国1997年以来的第一次。

物价上涨,意味着什么?宏观经济是走向良好还是过热?由此将引发通胀还是继续加重通缩? 一场争论由此而生。

一张多米诺骨牌?

对这个"物价上涨"的判断,市场人士大致分为三大阵营,乐观派、谨慎派和悲 观派。

以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宏观部研究员张立群为 代表的乐观派认为,目前的物价上涨处在合理的范围内,回升不会猛烈,经济形势总体比较 理想,势头良好。既不会出现新的通胀也不会出现新的通缩。

陈东琪强调,虽然投资较快、物价上涨比较明显,但都带有恢复性特点,是新一轮工业增长 的 需求所致。张立群不赞成将目前的情况与1992年相提并论,认为没有必要"一朝被蛇咬,十 年怕井绳"。

张立群认为,关键是供给。1992年的过热和价格上涨是基础产品供给短缺,而现在我国是多 年明显的供给过剩,"很难想像会出现严重的价格上涨"。他提出一个证据就是,第1~3季 度消费价格指数不过上涨0.7%,生产资料也仅上涨4%左右。

目前通缩状态的好转和价格的上涨,在他们看来更多地是由于国内需求从根本上启动了。城 乡 居民收入的增长、储蓄增加到10万亿元,以及住房和汽车消费的带动,促进了投资的增长和 消费价格的提高。这种全面的升温展示出良好的宏观发展前景。

"尽管有局部过热的苗头,有调整'分龙头'的必要,但'总龙头'情况不错,不能动。最 多也只需微调。"陈东琪现在最担心的是决策部门按照过热的判断来操作经济调控,影响经 济的持续发展。

谨慎派虽然承认当前复苏趋势不错,但仍然放心不下宏观经济运行中许多不稳定因素。其 代表人物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国光就对当前经济的 总体情况表示忧虑:"经济增长 趋强的动力尚不太稳定。在投资、出口、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同时,消费和就业却比较疲弱, 内需还没全面启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由负转正,但上升乏力。"

另一位谨慎派是天则经济研究所教授光。他认为,经济运行中 的矛盾和失衡现在很明显,潜藏着不小 的风险。虽然他不确定眼下的物价上涨是否会在未来产生传统意义上的真正过热(投资和消 费双膨胀),但有一点他很肯定,目前已经出现了投资推动的生产过剩,"一种非典型过热 "。比如,今年上半年,中央政府固定投资下降了77%,而地方政府投资增长却飙升415 %,地方政府这种寅吃卯粮的做法,稍不注意就可能铸成又一轮过剩大错。

悲观派事实上是目前"通胀论"和"通缩论"纷争的始作俑者。其共同的观点是当前的经济 过热明显,物价上涨之势可畏。但在价格上涨的骨牌会推导出怎样一个结局上产生了分歧。 作为此派主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认为这是通 胀的信号 ,"总的来看,一个总需求加速增长的过程正在形成。如果没有大的政策调整,将在不长的 时期内出现偏高的通货膨胀。"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部主任袁刚明也直言,建材涨价是 不是推动 了房价上涨,钢材涨价是不是引发了汽车、家电涨价,农产品涨价是不是引发了副食品涨价 等等,如果是这样,下一步投资过热就会蔓延到最终的消费产品。

但巴黎百富勤证券公司总经济师陈兴动判断,这种过热更有可能产 生冷热失控下的又 一轮通货紧缩。"目前宏观经济运行已经在'过热'的路上了。虽然这是一个过程,不能说 已热到什么程度,但也要清楚,局部的创伤非常可能造成全身发烧。""很大的可能是今年 增长过度的固定资产投资带来明年更多的银行呆坏账,最终加重市场的通缩。"

物价上涨,现在似乎有无穷解,但每一个解又都可以被另一个解证伪。这样的吊诡只能说明 一点,破解物价上涨已远非问题的核心,中国新一轮发展 阶段的到来,需要我们寻找的是整个宏观经济这个大方程式的根本之道。

祸在信贷过度?

目前的争论已经深入到了政府部门之间。主张"踩油门"或者至少说"不能踩刹车"的 意见主要来自于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比如国家发改委综合司司长韩永文〖HT 〗认为我国经济 发展面临的总体环境仍然有利,需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保持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的合理 增长,防止大起大落。

而"收油门"的观点则主要来自中央银行。其新任货币政策司司长易纲近日甚至指出,收缩 信贷也是防止通缩。按照他的判断,我国现在投资的实物量和投资实际水平已经跟1993年的 最高峰差不多了。"如果投资控制不好,或者投资过快的话,导致一些盲目重复建设,有可 能会加剧我们生产能力过剩的局面,进一步导致价格下降和通货紧缩趋势。"

如果我们把他们之间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明显地发现,争议的关键是货币供应和信 贷供应。如果把这个因素剔除,那么今年投资增长和物价上涨无疑是经济高速发展的良好 表现,更是促进宏观经济健康发展的积极因素。

但今年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和信贷增长实在是太快了,已经到了严重影响宏观经济大局和 走势的地步。年初中央银行公布2003年目标是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8万亿元、广义货币M2 增长16%左右。实际上,到6月底这一目标就已实现。

7月,中央银行公开表示,如果放任不管,今年信贷增长将达到史无前例的3.5万亿元 ,所以必须将信贷控制在2.8万亿元以内,只要在这个范围内就是成功。随即调整政策进行 信贷收缩。但信贷增长如猛虎出柙,2.8万亿元的目标10月份就达到了。按照这一速度,今 年货币信贷达到3万亿元已成定局。

如果它形成的投资过热不能实现真正的经济增长、促进内需消费的扩大,而是变成了追 求政绩的半拉子工程、豪华别墅、开发区、摩天大楼以及生产过剩的工厂,那么我们面对的

局面将是非但不能加快经济复苏反而雪上加霜重陷紧缩泥沼。

据上半年统计,省、市二级目前在建的展览场馆、展览中心、文化综合馆、国际贸易展览场馆,公开的约有122个。兴建亚洲之最、世界之最场馆和大厦的有45个,仅这 些预算资金就高达2500多亿元。

相反,如果这笔出笼的巨资将目前的投资过热烧成消费过热,物价的大幅上升可能在一两个 月就能发生,而最后演变成举火烧天的通货膨胀就只是时间问题了。这一点中国经济在1988 年和1992年已经亲身领教过了。

这种境地下,可以说是"收也不行,放更为难"。两难之下,中央银行小心翼翼,如履 薄冰。既怕通货膨胀不期而遇,又怕政策下手过重阻断经济复苏。按照陈东琪的观点,中 央银行只有将目前的广义货币M2和狭义货币M1的增率分别由现在的20.7%和18.5%调整 到16%左右,就能将经济运行质量控制在良性的范围内,实现真正的稳定高速增长。

但对中央银行来讲,说来容易做来难。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独立性越来越强,为了追求 上市目标有强烈的信贷冲动。中央银行信贷收紧政策一方面会遇到执行是否打折扣的问题 ,另一方面也会遇到来自市场上受政策影响较大行业的压力。比如房地产行业对中央银行 121号文 件的激烈反应。而现实上,正如陈兴动的描述,中央银行"喊着说 要刹车了 ,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收油门"。在他看来,这种状态事实上还是放任着信贷的增长。

现在,无论是国家发改委这样制定长期宏观发展规划的部门,还是中央银行这样着眼于 短期宏观经济调控的部门,货币供应和信贷增长过快已经成了其政策选择的难言之隐。眼下 能做的似乎只能像陈东琪所言,保持高度警惕,不断微调。

短期防通缩,中期防通胀

不论是乐观派、谨慎派、悲观派的研究者,还是政府部门的官员,其心中之忧多来自于 目前短期局面的复杂多变,而对未来较长时期的经济发展却抱有相似的乐观。记者在与这些 专家采访交流中发现,他们对经济走势有一个相同的判断,中国正在发生重大的发展转折, 这就是工业正在向重化工业发展阶段转变。

按照国际产业经济学发展规律,这是一个国家高速发展真正富强的必经阶段。比如日本正 是依靠20世纪60~80年代近20年的重化工业快速发展,才有了今天的经济实力和成就。如果 中国进入这个历史大场景中,高速发展带来的增长完全有可能创造出远比日本更庞大的财富 。

这样一来,短期上虽然我们面对的仍然是如何真正或者完全摆脱紧缩阴影的问题,但从 中期来看,正如宋国青所说,"走出通缩几成定局。"他估计未来5 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长 速度将会落在8.5%~90%之间。"从去年以来的情况看,又一次总需求加速增长的过程 正在 形成。"宋认为,从1997年到2002年,中国经济经历了1949年以来时间最 长的一次总需求疲软期,其间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情况,从中长期上积蓄着通胀的潜力。

中长期的通胀风险,在国际上也有相同的判断。目前在东南亚和港台地区,国际炒家流 行的口号是"80年代赚日本,90年代赚美国,现在赚中国"。其押赌人民币升值,其实就是 看好中国未来经济的高速增长。

不能不让我们担忧的是,以往经验显示,有关部门对利率、汇率这些杠杆运用并不熟练,对 宏 观经济情况变化的了解过于滞后。通常在意识到需要控制总需求时,已经到了过度膨胀的时 候,结果只能采用强硬的行政手段控制,造成经济过冷,而后又转而实行刺激政策。

尤其是眼前人民币升值国际压力持续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在政策上进行灵活选择和调整,随 着外资大量进入和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加,必然倒逼中央银行货币供应量的大量投放。如此 一来,至少在中期就会积累相当庞大的通胀压力,进而陷入又一个难以自拔的过热周期。

一个重要的证据就是M2/GDP(广义货币供应量与国内生产总值)比率。此数据显示的是满 足经济增长的市场货币投放量。改革开放之初,这个比率不到40%。此后不断攀升,1994年 超过100%,2002年达到181%,今年1~9月份竟然达到了惊人的270%。这意味着人民币货币 供给远远超过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实际需要,货币供应已经过度, 中国国内游资已有泛滥趋势。

未雨绸缪,陈兴动认为人民币利率和汇率在明年应该有调整准备 ,"2005年必须有所动作",否则就有可能形成被动局面。

但决策部门要下这个决心,还要看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速度和进程。事实上,正是银行改革 这个最后堡垒迟迟不能攻破,造成了当前宏观经济欲进还退、踟蹰不前的复杂局面。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现在宏观运行的调控和微观机制的改革已经深深纠缠在了一起, 解决的过程不仅牵扯到国内还涉及国际,不仅是经济的更是政治的、社会的,问题越来 越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