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萨满面具 第1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萨满面具 第1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萨满面具”从神灵鬼魅中衍生出人性的化身,将真实生活的想象变成一种“戴面具”的生存策略,谁伪装的最好,谁就不会有道德负担或罪恶感,谁就会减轻在现实中忧虑。

面具,作为原始宗教文化的载体,具有深厚的文化蕴涵和历史积淀,涉及祭祀、民俗、艺术等各个领域。稍稍拓展一下视野就会发现,面具曾大量出现于世界各民族的宗教活动中:非洲人举行宗教仪式,要戴上大型面具,最重的可达到三十多公斤;希腊人祭拜天地,也要戴上极为怪异的面具;罗马帝国的宗教仪式简直就是一场面具展览和比赛。

在中国史前文化中,炎帝后裔之三苗九黎,所信奉的黄金四目、铜头铁额、鬓如剑戟等战神的形象,就是最古老的面具写真,它们被崇尚为神灵、权力、地位的象征。而后中国各民族宗教都虔诚地信奉它具有通神、祈祖、驱鬼、逐疫等作用。按地域大致可分为傩面具,藏面具,巫觋面具,萨满面具等。

萨满教是古代北方各民族共同信奉的原始宗教。当时,东北人把变化莫测的自然现象都赋予了一种主观意识,崇尚“万物有灵”,基于这样的信仰,北方民族创造出了“萨满面具”,刻意改变自己的面目和属性,把在自然面前的困惑、反抗、奋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调节人对大自然既很恐惧又要依存的矛盾心理和因果关系。

在同一历史时期,傩面具也走进了安徽的“贵池傩”戏;萨满面具也演绎成了东北的“玛虎戏”,而且规模巨大。汉代,演出傩戏可以牵动朝野上下,从皇帝、大臣到平民百姓都可以观看;宋代,一次祭祀活动要有上万人参加,气氛山呼海动;明代,东北演出“玛虎戏”不能有幕布和舞台背景,四周全是观众,笑语震天……

萨满面具就是随载体变迁而不断变化,向娱乐化日趋接近,从威严庄重的萨满祭奉逐渐转为“玛虎戏”表演,神秘性逐渐被打破,除带面具赶鬼驱邪外,又有了民间的文戏、武舞等。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在宁古塔举办历时十余天的“玛虎戏”汇演:比武请神大会。当时每日“聚众十数万,场面空前……”人们手拿绘有各种动物图案神鼓,戴着形为天神、地神、动物神、植物神、祖先神的面具狂呼劲蹈、热闹非凡……一时间几乎分不清是人祈求神,还是神胁从人,祭仪的虔诚肃穆已无影无踪,面具后的脸孔拼命地扭动着身躯,迸发出一个近似抗争性的精神狂想:“你”是神,我是谁!

建国后萨满教被视为封建迷信,中更是作为“四旧”之首被大肆讨伐,当代民俗理论研究一度认为,原始的萨满面具已经失传、绝迹。

近年,东北有人组织起一个号称专门展示萨满文化的演出团体,表演的节目中,除面具舞蹈还有历史上风靡东北的满族“竹马舞”、“花棍舞”、“腰铃舞”等。看过他们的表演,单从“萨满面具”展示讲,不但舞蹈动作里糅杂了大量现代元素,面具图案勾画也大多参照了藏传面具和京剧脸谱,极缺乏满族特征和历史记载中的原汁原味。

不久前,有东北学者终于在民间发现了萨满面具图谱。经考证,这批早年用茅头纸绘制出来的图谱,确系东北古时举办萨满祭祀或“玛虎戏”备用的底样,制作面具的模本。

令人惊奇的是,面具图谱除了有传说的“喜福神”、“太平神”、“佛朵妈妈”、“长白山主”、“胡图鬼”、“巴拉尊妖”等形象外,尚有多幅类乎于人的高傲、沮丧、愤怒等表情,从中可发现等级的尊卑和情绪的反映,可见“萨满面具”在传承演变过程中,不仅仅被用于礼祭和典庆,已渐渐被发展成一种性格心态的暗示,一种思维观念的展现,一种社会现象的披露,从这个意义讲“萨满面具”就超出了单纯的宗教、娱乐范围。

罗兰・巴特说:“如果将脸的原型作为秘密的主题,人就会在自己的影像中迷失。”世世代代崇尚面具的东北人,难免会生出一种逆向思维:面具能呈现信仰,人可以被信仰所驱使,但真实的内心眷恋,却是一种彼此重叠的游戏规则,面具的伪饰并非实际的拥有。这时被转换的理念开始怀疑面具,怀疑这种实质伪装但又不得不伪装的虚幻。

于是“萨满面具”从神灵鬼魅中衍生出人性的化身,将真实生活的想象变成一种“戴面具”的生存策略,谁伪装得最好,谁就不会有道德负担或罪恶感,谁就会减轻在现实中的忧虑。

正如现在,我们痛恨假饰的虚伪,却几乎人人都要为自己戴上面具直对社会,禁锢了真实,生活就成了化装舞会,用“欺骗美学”来掩饰实际的存在,在思维中繁衍出了:过去不可信任、现在不可把握、未来不可预见,记忆与遗忘、真诚与谎言就被纠缠成了一团乱线……于是,面具让我们对生命多了热爱也多了恐惧,对人群的疑虑,对虚伪的放纵,对梦想的沉醉,常常把真实的概念弄得支离破碎,愈发感到越是真实的自己越是孤独,越是孤独就越暧昧不清。

面具的神秘与诱惑就由此具备了肢解一切的魔力,世界就开始重复攀升与坠落,单调与纷繁,诚挚与欺骗。正如亚里士多德的灵魂之说:“手是工具的工具,头脑乃是形态的形态”。颤抖的欲望、神秘的取向、放纵的激情,都在一种虚构或模仿中追逐,思维和意识总在“你是不是你我是不是我”中颠来倒去……

一位作家在名为《人皮面具》的小说中写道“……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会剥下那张人皮面具,注视着镜子里我那张真实而狰狞的脸──它看上去像鬼魂出没。抚摸它的丑陋与狰狞,我感觉到世界行走在这种可怕的真实中。有时候我觉得我活在先辈创造幻觉般的空间里,在那里时间凝滞,它像一只无形的手把握着我的呼吸。就是说,我的‘脸’永远停止衰老,我生活在另一种恐惧中。先辈的人皮面具对我意味着什么?如果说人类普遍存在的面具暗示着世间的伪善与世故,那么对我来说,先辈的人皮面具就是一个必须的崇拜、一个真实的遗传、一幅带胡须的蒙娜丽莎……它就是人类本身!”

一个面具,

一个她自己永远自然的伪装者,

掩蔽着她的面孔,

掩蔽着她的形态,

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更改,

即使睡着了也不让她自在.

――惠特曼《戴假面具者》

在诗人的眼里,神秘的面具像心灵的回顾,像记忆的喧哗,又像爱恋与归结……发明和制作面具的人们,或许就是因为没有真实,才用虚幻去描述真实;或者就是难以诠释真实,才用隐喻去追寻真实。于是,面具取悦了幻象,暧昧了自身,蛀蚀了梦魇,让古人和今人在虚拟与欲望之间无从逃遁。

无论如何,“萨满面具”足以说明,历史上的东北并不是一块文化荒漠,在吉林、黑龙江等地零星发现的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富于民族特色的萨满面具实物,也证实东北有比傩戏更为丰富的面具文化,只是由于长期封闭,才逐渐导致了衰败和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