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诡秘重重萦楚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诡秘重重萦楚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5年11月,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再次名声大噪。考古工作者在该县大路李乡郭庄村东的一个土岗子上发掘出一座距今两千多年的楚国高级贵族墓,出土了大批精美的堪称国宝级的文物。

这个在以前丝毫不起眼的小土岗,如今被三道荷枪实弹的武警、公安重重警卫着,引起了外界更大的兴趣。

盗墓贼引出的古墓

上蔡是春秋时蔡国的地盘儿,蔡国在此立国500年,上蔡故城至今仍在,但是令人遗憾的是18个蔡国国君的墓至今不见踪影儿。多少年来,盗墓贼没少在这一带转悠。

上蔡郭庄楚墓可以说是盗墓贼先发现的。

郭庄楚墓位于上蔡县大路李乡郭庄村东部岗地上,东距上蔡故城3公里。该岗地南北起伏连绵20余公里,俗称冢子,从地图上看,“冢子”恰好在当地一条南北伸展的黄土岭――“四十里卧龙岗”上。

郭庄村的几位老人向记者介绍:那个突兀的荒土包有3个名字。在他们孩提时代,当地人叫它“磨盘山”,因它高高突起,俨然像个农村过去碾粮食用的大磨盘;后来,人们又叫它“点兵台”,说那里是古代大将军点兵的地方;再后来,人们叫它“冢子南”,因为它在大路李乡的南面,当地不少土丘叫冢子,所以叫它“冢子南”。

郭庄村的村民们对记者说:上蔡县推行火葬制,要求每个村规划出一个公墓区,点兵台是一个突兀的荒土包,公墓区就选到了那里,已拉了围墙,后来不知啥原因又放弃了。

楚墓挖掘现场的西南侧是大路李乡湾李村,西北侧是大路李乡郭庄村。

郭庄的聂自臣家是距离楚墓挖掘现场最近的一户人家。74岁的聂自臣说,从他记事起,从来没有听老人说“冢子”下还有什么古墓。如果要是有人知道,早在“”“破四旧”时就给挖了,根本就不可能等到现在。有村民说,前几年,在“冢子”周围,砖场挖土烧砖时曾经挖出过一些小文物,常有村民捡到后卖掉。对此,当地公安机关曾经处罚过一些村民。

但也有村民神秘地说:几十年来,外地人多次在那里盗墓,因墓穴太深,结构太复杂,都未盗挖到啥东西。盗墓贼来盗墓,都是选在冬季。深夜盗墓贼挖洞后,填上炸药炸,常常把村里的人从睡梦中惊醒。近5年来,因当地公安机关打击力度一年比一年大,那里的炮声少多了。最近两三年,每至清明节常有人到那里烧纸,村民们怀疑极可能是以前的盗墓贼盗墓时被砸死在里面了。

2004年冬天,郭庄楚墓再次被盗。

当地村民报告了文物部门,文物部门报告了公安部门,上蔡县对此事非常重视,由公安干警和文物干部在这里蹲守了一个冬天。

面对虎视眈眈的集团化、智能化、现代化的盗墓团伙,死看硬守显然不是最好的办法。俗话说得好,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为了保护文物,2005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在驻马店市文物工作队和上蔡县文物保管所的配合协助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这座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这是一座国内罕见的积沙积石楚墓,并且有大量的精美文物劫后余存。有专家称之为“豫南第一大墓”,完全可以列为2005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正是因为墓中发现了大批精美文物,上蔡县派出了48名武警、公安干警荷枪实弹在此坚守了半年。

精美文物“劫后余存”

郭庄楚墓共有墓葬两座,南北并列,皆墓向朝东,墓葬形制均呈土圹“甲”字形,墓上有夯筑封冢。一号墓为主墓,居于南部,是一座大型积沙积石墓,地面残存封土厚2米。墓室口部东西长25米、南北宽17米,深约18米,墓壁近直,在四角各有1条阶梯状的上下通道,形制十分特殊。墓室上部填约7米厚的夯土,下部填厚度超过10米的纯净细沙,积沙之厚国内罕见。棺椁埋在积沙中,已朽成灰痕,并有塌陷现象。木椁痕长12米,宽7.4米,高约3米。木椁内壁上原绘有黑底红漆花纹,并装饰有一定数量的由包金铜片、大小海贝、玉贝、金箔等组成的图案。

由于该墓防盗设施十分完备,虽然历经古今12次以上的盗掘,在椁箱里仍然发掘出大批精美文物,而在墓主人的内棺里,发现了一把精美的青铜短剑和十几件玉器,其中还有级别很高的龙形玉佩、玉琮。

因为没有进行最后的清理,具体出土了多少件文物还没有定数。2005年11月24日起运文物时,记者看到装了30多箱,用了两个集装箱汽车运到了郑州。

专家们介绍说,二号墓位于北部,也是一座大型土坑墓,形状与一号墓相似,封土厚4米左右。墓室东西长16.5米、南北宽11米,深约11米,填夯土。该墓与一号墓有一定的组合关系,这两座墓应该为夫妇合葬墓。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郝本性研究员认为,这两座墓的墓葬形制是很有讲究的,商以前的古人一般使用土坑竖穴墓,基本上是长方形的。从商代开始,国王一级的墓另加4个墓道,呈繁体的“亚”字,称亚字形墓。比国王低一级的贵族墓穴有两个墓道,称为中字形墓。这个墓穴中间为墓室,并且只有唯一的一个墓道,呈“甲”字形,由该墓穴拥有墓道这一点可看出,墓主人并非一般人,因为当时的一般贵族还不能拥有墓道。据文献记载,晋文公就曾向周天子“请遂”(请求拥有墓道),结果周天子都没答应。依此推断墓主人可能是个高级贵族。

大墓经12次被盗,为什么还留下了大批精美的文物呢?

考古领队马俊才解释说:像大多数贵族墓葬一样,郭庄楚墓曾多次被盗,所幸的是防盗措施起了作用,留下了不少的宝贝。盗墓贼从东南、东北两个角进来,然后从椁的中间摸向主棺,因此这一路上的随葬品大多被盗了。损失最严重的是乐器,高级贵族墓有的是钟、甬钟、钮钟三套齐全,有人形容为“九钟八十三磬”。现在只剩下了三件甬钟和两个铜铃。地上散落了不少编钟支架上的装饰物和钟钩。

墓主人与盗墓贼斗智斗勇

古代厚葬成风,随之而来的是盗墓成风。

为了防止墓葬被盗,墓主人往往会对自己的墓葬采取种种防盗措施。郭庄楚墓采取的防盗措施是积石积沙,但又别出心裁。

首先这个墓葬埋葬非常深,深达18米,12个盗洞中只有两个到了墓的底部,一个是汉代的,顺着墓坑边挖下去,当时棺椁没有塌,进入了墓内。一个是2004年的,使用了比较先进的爆破技术和巷道人字支撑,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一个带有绿色标签的乐百氏矿泉水瓶,上面显示的生产日期是2004年3月。即便如此,后来这个盗洞还是被上面的积石砸塌,盗墓者没有完全得手。

二是墓道形制独特,墓道呈喇叭形,宽8至10米,长30余米,内填夯土。一般的斜坡墓道都是通到墓底,这个墓道底距椁顶还深达5米,不易顺着墓道下到墓底。在墓道口平铺一层石头,上放置两座棺,还有一些随葬品,给人一种这就是墓底的感觉,迷惑盗墓者。

最重要的还是积石积沙,墓中填充了超过10米厚的纯净细沙,细沙经过淘洗,一点土都不含,流动性非常强。积沙中摆放有千块以上的石块,大石块重150公斤左右,小石块也有几十公斤,石质纷杂,种类繁多。

谈到积石积沙的防盗原理,郝本性说,积沙主要是防盗。盗墓贼挖洞到这里,沙子会流到洞里,沙子流动会带动石头塌方,因此,盗墓贼不可能在大范围内施盗。为了防止流沙塌方,这个墓葬发现的一个现代盗洞借鉴了煤矿巷道的顶木方式,一边靠着墓壁,一边用木板遮挡流沙,但是最后还是被砸塌了。

尤其令人叫绝的是,该墓不仅上部积沙,棺椁的下面还有深达两米的积沙。马俊才解释说,这是非常有经验的做法。因为古代有一种盗墓方法,先打一竖直的深洞,然后横挖一洞,直到棺底,就可以有效地防止上面积石积沙的影响。墓底填沙显然是想到了盗墓贼的这一招,因此有专家推测说这座墓的设计师可能是个具有丰富盗墓经验的人物。

积石积沙在防盗上有用途,但却不利于文物的保护。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蔡全法说,南方的一些楚墓使用膏泥封闭,封闭性非常好,因此竹简、漆器能保存下来。这个墓是积石积沙,积沙能防盗,但缝隙大,透气,因此棺椁风化非常厉害,基本上和沙石“融”为一体了。棺椁风化塌陷,上面沉重的沙石压下来,使大多数青铜文物风化变形。

蔡国地面上的楚国墓

郭庄楚墓距离蔡国故城很近,加之蔡侯墓一直没有发现。因此,此墓刚开始发掘时有人推测可能是某个蔡国国君的墓,但后来证实,这个墓的主人是个“外来户”,是楚国的一个高级贵族。

蔡全法研究员说,墓中发掘出的一些器物如升鼎、浴缶等都带有鲜明的楚国文化特征,是楚国特有的物件,从墓葬形制和出土物分析,当为楚国墓葬。从墓中随葬品和填土积沙中出土的陶器看,该墓的时代为战国早期。这个时候楚国已经灭蔡,墓主可能是楚国受封于蔡的高级贵族,也就是所谓的“封君”。

郝本性研究员认为,楚灭蔡后,将蔡地设为县,作为楚国在当地的行政管理者,县里的最高长官称县尹(也称“县公”)。县公是国家委派的官员,可以提拔为司马或令尹。淅川下寺楚墓是仅次于国王的令尹墓,出土了7件鼎。这个墓目前只发现了5件鼎。如果只有5件鼎,那墓主人的级别要比令尹低。墓葬中还出土有兵器,因此,墓主人的身份有可能是“县公”。

在蔡国故城附近发现的墓葬被定为楚墓,是因为墓葬中出土了典型的楚文化青铜器升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秦文生研究员介绍说,楚国文化是极具扩张性的文化,楚王曾经“问鼎中原”。中原文化一般以圆鼎、方鼎定级别,楚国自成一体,以细腰的升鼎为标志。升鼎的出现标志着楚文化和中原文化分道扬镳了。秦所长开玩笑地说:楚王好细腰,就连鼎也是细腰的。

郭庄楚墓的发掘也引起了国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视,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祥亲自到工地视察,国家文物局文物专家组成员徐光冀和张忠培先生也到了考古发掘现场进行指导。

张忠培先生说,这个墓葬规模大、级别高,按考古发掘人员的推断,这里埋葬有7件升鼎,升鼎是级别的标志性器物。按照西周的礼制,天子9鼎,诸侯7鼎,可以说这个墓是按照诸侯级的规格埋葬的。当然,还不能说这个墓葬是诸侯的,因为这个墓是战国早期的,当时已经不很严格按照这个制度埋葬了,准确的级别需要以后深入研究。

徐光冀先生说,从发掘出来的青铜器看,绝大多数是春秋晚期的,但是有一个青铜圆壶和一个陶器具有战国早期的特点。墓葬年代的判断应以随葬品中年代最晚的为准,因此说,这个墓葬的下葬年代是战国早期,但是随葬品可以是战国早期的,也可以是更早的。

萦绕不去的迷雾

面对一连串的谜,想着发掘结束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是,随着郭庄楚墓的发掘完毕,还有很多的问题像迷雾一样萦绕在考古专家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墓主人是楚国的高级贵族毫无疑问,但具体是谁呢?

考古工作者在出土的编钟上发现有铭文,按照当时铭文的惯例,所有的编钟文字组合起来就是一篇文章,墓主人的名字和下葬时间一般在第一个或最后一个编钟上。现在编钟只剩下3个,不可能形成一篇完整的文字。铭文是鸟虫书,但模糊不清。

在青铜方壶的内壁也发现了一片铭文,考古工作者就寄希望于这个铭文了,不过去锈辨识铭文还需要一段时间。

如果铭文辨识出来,也不一定知道墓主人是谁。考古专家说,因为春秋战国之交的楚国有几十年的历史记载是空白,即便是知道了墓主人的名字,也可能和历史对不上号。

另外,在考古发掘中,有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考古领队马俊才,那就是墓主人的尸骨哪里去了?

刚开始清理主棺时,考古工作人员推测,因为东汉时盗墓贼曾进了主棺,把里面的东西席卷一空,墓主人的尸骨可能被扰乱或扔在了棺外。

但是在后来的发掘中发现,主人随葬的青铜剑及大量玉器还在,墓主人的尸骨棺内一点痕迹也没留下,棺外也没有发现。墓主人的尸骨哪里去了,是盗墓贼拿走了?按常理推断,那是不可能的。

有专家推断说:也许墓主人为了迷惑别人,根本就没埋在这,另有葬处,那为什么会这样安排呢?没人能说清楚。

也有专家推断说:可能是个衣冠冢,墓主人是个带兵打仗的武将,战死疆场,尸骨无存,楚国国王以很高的规格隆重地埋葬了他。这也只是一个推断而已。

墓主人不见踪影,就是棺椁也非常有意思。

这个墓葬是一椁两棺制,外椁非常大,也非常豪华,外椁板上有精美的漆器图案,还有海贝、大片金箔等装饰物,但是两重棺却非常的朴素,棺壁内外都是朱红色的,没有图案。内棺还不在正中间,而是稍稍偏向北侧。

考古领队马俊才对豪华的外椁内是双重的素棺这个现象也感到非常奇怪,说不清为什么。他推测说,棺不在正中而偏向一侧,有两种可能,一是葬时就这样,内棺和外棺之间形成一个厢室,放随葬品;还有一种可能是盗墓贼进棺后为了扩大活动空间,把内棺推向了一边。

棺的东北角有一个缺口,缺口外的地上散放着一堆海贝,是原来就放在这里还是盗墓贼从棺内盗出嫌不珍贵而遗留下来的,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墓主人不在了,奇怪的是为他陪葬的11个人却还在。陪葬人埋在主棺的两侧和头顶部,尤其是两侧的陪葬人,头部统统朝向东方,姿势有侧躺的,仰躺的,形态不一。有的还有棺木,有的佩戴玛瑙环,有的填有朱砂。根据随葬品多放在墓主人脚头儿的“惯例”,墓主人的头向应该向西。殉葬人头向东,是不敢和主人“比肩而立”还是有别的深意?

有专家分析说,这些殉葬人是有地位差别的,有些可能是墓主人的侍妾。但是另外一些是什么人呢?殉葬人尸骨姿势不一样,他们是死后埋葬还是被活埋的呢?他们是自愿殉葬还是被逼无奈呢?这些在黑暗的坟墓中躺了两千多年的人不会开口告诉我们,我们也可能永远无从得知了。

一个谜团解开了,又有新的谜团产生;有些谜团能解开,有些永远也猜不透。这也许就是考古工作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