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各地报刊 第5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各地报刊 第5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82岁老人捡垃圾养活103岁老母亲

重庆一位82岁的老太太靠拾荒养活自己和103岁的母亲。她每天天不亮就得出门,深更半夜才能回家,不停穿梭于各个垃圾堆、垃圾桶之间,月收入不足百元,10年没有真正炒过菜。这位老太太名叫夏淑清,来自重庆涪陵区一个村庄。由于弟弟患上老年痴呆症,妹妹又远嫁贵州,照顾老母亲的责任就落到了她肩上。

夏淑清54岁的女儿鄢文碧经营茶楼,丈夫和儿子做生意,不说资产千万,至少养活两位老人绰绰有余。鄢解释,母亲来自农村,喜欢劳动,闲不住。之前,他们曾为老人租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住房,但因老人住不惯坚决要求自己找平房住,她不仅为母亲支付了每月100元的平房房租,另外还每月给老人1000多元生活费,老人捡垃圾只是偶尔为之,并不是主要的生活来源。给她的钱最后都存了起来,现在已有8万多元。

媒体报道后,鄢文碧就将外婆冯伯云送到敬老院,还接母亲回了家。邻居评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两位老人年过八旬还捡垃圾、担粪种菜卖,这实在让人不能理解。

(摘自《重庆晚报》)

修鞋老人9个月收750元假币

毅然全交派出所

安徽老人孙治法,今年72岁,在嘉兴市以修鞋维持生计。每修一双鞋子,老人平均只收1元钱,然而辛苦谋生的9个月内,他竟收到了750元假币。

老人一天挣十多元钱,都是一针一线缝出来的,那么重的缝纫机都是老人自己挑,风里来雨里去,一个人在异乡,赚的是辛苦钱。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有几个年轻人频繁光顾他的修鞋摊,修完鞋后,每次拿出一张百元大钞让他找零。老孙担心有假,但这几个人信誓旦旦说要和他一起去兑零钱,又有人在旁“帮腔”说,钱肯定是真的,老人就一次次收下了。直到年前,老人拿着1张100元面值的钞票去商店买东西,才知道是假的。

“到了傍晚买菜时,准能花出去……”有人劝孙治法把假币花掉,但都被他拒绝了。老孙把假币上交给当地派出所。接到老人报案后,所里十分重视,专门下发了《预警通报》。让大家警惕不法分子利用老人年老眼花,用假币骗钱。

(摘自《浙江日报》)

宁波老人1951年存折850元现值8分半

宁波75岁的杨金花在整理老伴的遗物时,无意中翻出一本1951年的活期存折,老太太翻开存折,一看是老伴的名字,里面清晰地记录着:1951年开户,1953年取了最后一笔款,余额还剩850元。杨金花依照老伴1955年的工资收入标准,想这笔钱留到现在,怎么也该有几千元钱了。于是她前往中国人民银行宁波分行询问此事,工作人员说,这本存折的开户时间是1951年,当时市面上流通第一套人民币,1955年第一套人民币全面停止流通,之前的10000元换1元,不算利息,粗略估算,这张存折里的850元等于现在的8分半。杨金花觉得把存折里的钱取出来费时费力,拿回家又无法完好保存。她最后决定将存折赠送给宁波档案馆永久珍藏。

(摘自《现代金报》)

老人不愿入住“临终关怀”大楼

国内第一座临终关怀大楼4月2日在广州市老人院开门迎客。在广州市老人院的慈爱楼里,四楼、五楼专门为老年人提供临终关怀服务。这里设有单人间,双人间,还有心理咨询室、佛堂、屋顶花园等。临终区共有78个床位,环境为全院最优,但目前只是住进了10个老人,这些老人都是生活无法自理、神志不清的。老人院里只要是还算清醒的老人一听到“临终关怀”,不管条件多好,他们都坚决不来。广州市老人院正在院内推广死亡教育,让老人和医患工作者能够坦然面对“临终关怀”的环境。

(摘自《羊城晚报》)

小老板转行做保姆 悉心照顾老人整8年

86岁的西安市民张怀三老人家里的保姆何新莲(化名)不仅仅是他的一位“亲人”,更是他晚年生活离不了的“眼睛、耳朵、腿”。8年前,40多岁的何新莲经营一家小商店。为调整心态,何新莲经人介绍给张怀三做起保姆。2006年,张怀三老人做了眼部手术,术后视力很弱,不幸摔伤,情绪低落。为逗他开心,何新莲请老人的儿子买来涂料,将房屋全部粉刷一新,帮老人调节心情。还建议在老人能够到的床边、门框处钉了多个把手和扶手。

很多人想“高薪挖墙脚”,何新莲的儿子想让她回家享清闲,都被她拒绝了。

(摘自《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