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地理空间与创新:理论发展脉络与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地理空间与创新:理论发展脉络与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为回应“地理已死”、“地理不再重要”的质疑,经济地理学者通过创新与空间关系的研究,重新发现了地理空间的意义。创新互动研究表明,单纯的地理邻近并不能促进区域创新,除了地理邻近之外,创新主体之间需要建立组织邻近和认知邻近。创新研究中的地理空间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地理距离的邻近,而是由地理邻近与组织邻近及认知邻近构成的多维空间。虽然地理邻近既非促进创新的充分条件,也非必要条件,但地理邻近能够促进创新主体间认知邻近和组织邻近关系的建立,因此,促进企业之间的地理集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证研究虽然发现地理邻近与创新绩效存在联系,但尚不清楚各种邻近各自对创新绩效的效果如何,各种邻近与创新的关系目前还停留在理论建构阶段,亟待开展相关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地理邻近;组织邻近;认知邻近;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2.03.010

1 在“地理已死”争论中重新发现地理空间的意义

产业集聚本身并不是新现象。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产业集聚区从时间和空间上都有非常普遍的分布,工业的发展史就是产业集聚的历史,工业发展的地图就是产业集聚区分布的地图。自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研究算起,国际学界对产业集聚方面的观察和研究已经有了百余年的历史。

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资本、土地、劳动力等有形资源是经济的决定变量,节约运输成本是地理邻近的主要因素。传统的地理学和空间经济学也一直基于成本节约的视角来研究地理邻近和因此而成的空间集聚现象。这些传统研究视角认为,经济主体在追求经济利益的时候,会从与同行、顾客、竞争对手的邻近所产生的正外部性中受益,这些正外部性主要包括运输费用的节约、共享劳动力市场和基础设施等[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席卷全球范围的经济自由化风潮,加之现代交通、通讯技术、生产技术革新浪潮的推动, 生产要素得以更加容易地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不停地流动。以前基于空间的主要问题(典型的如运输费用) 正在被现代信息、通讯技术逐步消解,资本、土地、劳动力等传统空间要素对经济活动空间布局的影响正在消失或减弱,于是一些研究者提出了“地理已死”、“距离不再重要”的观点[2-5]。

经济地理学者大致从两个方向开展研究,以此来回应“地理已死”、“距离不再重要”的质疑。一是考察各种地域空间尺度和组织尺度(如区域、国家、跨国公司、超国家结盟单位、NGO等)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力,探究全球与当地两股力量的交错;二是寻找自然资源禀赋之外, 是否还有能够固着于空间, 难以移动、复制或取代的事物,并探寻这些事物如何受到各种地理空间的形塑, 藉此证明地理空间依然有作用, 是理解经济全球化中不可缺少的角色。

在第二个方向的研究路径中,经济地理学家开始将目光转向那些在福特式制造业大发展时期处于,而依靠新兴的所谓后福特式工业取得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这些研究发现,在全球经济变革中,虽然一些曾经繁荣的区域如昙花一现般稍纵即逝,但也有一些区域一直引领着产业的技术未来,在市场需求多变的环境中始终保持着稳定的经济表现,成为其它地区模仿的对象,这些产业集聚区除了呈现高度的空间集聚之外,更具有密集的地方企业网络、基于创新的持续经济增长等鲜明特征[6,7]。这些“新产业区”、“新产业空间”等集聚区域的研究,突破了主要从成本节约(特别是运输费用节约)来理解地理邻近的传统研究视角,将研究焦点转向了空间集聚与创新关系的理论探寻,从空间与创新依存关系的存在,来驳斥“地理已死”、“距离不再重要”的观点。

2 由传统区域发展理论到基于创新的区域发展理论

上述研究回顾表明,地理学在回答“地理已死”的质疑中,通过对创新区域和高新技术集聚区的研究中,发现了地理空间对创新的重要意义。地理学对地理空间对创新重要意义的研究,也引发了区域发展理论的变革。

区域经济发展是很多国家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之一。传统的区域发展理论主要基于产业的物质投入-产出联系出发,来构建区域发展理论,典型代表理论包括Perroux[8]的增长极理论、Myrdal[9]和Hirschman[10]的累积循环理论以及Isard[11]的区域科学理论。增长极理论是在区域内发展推动型产业,通过乘数效应而带动其它产业,从而促使周围其它区域经济增长的学说。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所提出的循环因果原理详细地描述了新工业的增加所带来的连锁效应:带来地方就业机会和总人口的增加,吸引其它资金来开发服务业和地方产品;使熟练工人增加,为新工业产生创造条件;带来与其相关的一系列工业,使外部经济得到发展;使地方服务业得到发展,通过这些环节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又形成一个新的循环,从而完成一个大循环。

上述基于投入—产出联系的传统区域发展理论曾经得到广泛采用,但是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垂直一体化的主导工厂为主、后向联系广泛的增长政策受到了质疑。很多采用增长极理论的区域,并没有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而获得区域发展。即使那些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而成为增长中心的地方,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发生强大的极化效应,导致边缘与中心差异的拉大,中心地区会像空吸泵一样,把边缘地区的有事业心的年轻人、资金、劳动力等吸引到中心地区,使边缘地区更加贫困,然而此时中心地区的经济扩散效应却是微弱的,从而形成一种中心——边缘关系的二元结构。

更为重要的是,传统的区域发展理论是一种以自然资源、土地和廉价劳动力的循环积累的发展模式,这种区域发展政策可能会在短期内部分地缓解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问题,但是,容易在更低成本优势区域的挑战中再次出现衰退。因此,挖掘内在的区域发展潜力问题在全世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很多国家都在探寻和实践依靠内力发展地方经济的道路,寻求以知识和技术为本的区域发展战略。为此,创造良好的软环境,挖掘本地区的企业家能力、技术创新和文化创造力,加强地区技术接收力,以技术和知识为本发展区域经济的理念逐渐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