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评《王宗岳〈太极拳论〉校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评《王宗岳〈太极拳论〉校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华武术》2003年第11期,刊载了和有禄先生的《王宗岳校注》。文中提出,“赵堡拳界传抄的与外间本有所不同。”并全文刊出“和氏抄本”中的《太极拳论》(简称“和氏拳沦”)。和氏的《太极拳论》与外间“六大派” (赵堡、陈、杨、武、哭、孙)所公认的王宗岳《太极拳论》有什么显著差别呢?和有禄先生指出两点:一是王宗岳的“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在“和氏拳论”,卜则为“左重右虚,右重左虚”。其二是,王宗岳的“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在“和氏拳论中”则为“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

和有禄先生的“校注”,意为:已有的王宗岳拳论文字有错,应予校正,而“和氏拳论”则是最正宗的《太极拳论》。

“和氏拳论”是否正宗?要考察其来源。如果和氏存有明末清初的古谱抄本为据,其所异的文句,确为王宗岳的原文,则可以将现行的工宗岳拳沦在文字上校正。但是,若和氏家传抄本没有早于雍正、乾隆时代的古谱,只是和氏后人对王宗岳的原句有不同的理解,提出异议,这也可以另写一商榷文章,发挥自己的观点。进行学术争鸣。而如果仅以自己的认识窜改王宗岳的原文,致使原文面目全非,还说是王宗岳的另一传谱,以此来“校正”现在公认的王宗岳《太极拳论》,这就是市改,不是校正:

一、“和氏拳论”是否为后人窜改之作

据和有禄编著的《和式太极拳谱》(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年版本)第207页所述:“由于历史原因,和氏老谱的原件因时间久远,已部分毁坏或散失在外。后由我父亲(注:其父和士英,1918―1987年)根据家传及自幼所见所闻,挖掘整理,并手辑了部分拳论。”哪几篇拳论是和士英手辑的呢?该书第247页写明:“以下几篇是我父手辑的拳论,这些内容在赵堡拳界流传较广。附录于后并重点说明,供读者研习”。《太极拳论》就是和士英手辑的拳论,附于该书第249页。和士英在何时手辑此论?看来应在中年或老年时代,对拳理有一定认识,才能任此工:作。和士英1918年出生,若在40岁以后辑录,当在1960―1970年间。此时,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在杨氏、吴氏、武氏的太极拳:朽小已经大量流传于世。辑录者可以据“外问本”加以整理或修改。试观“和氏拳论”的几段原文。

(1)“太极者,由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查雍正六年王柏青编《太极秘术》以及陈长兴家传的“乾隆抄本”(注:陈长兴之孙延熙,将此抄本赠许占整,许将此谱再传姜容樵,姜于1930年著

(2)“立如平准”一语,在雍正年问王柏青的古谱抄木、乾隆抄本及陈清平授予武禹襄的《太极拳论》,均为“立如秤准”。原意是立身中正,犹如此朴睡的悬绳为准绳,一样中正垂直。但在杨氏、吴氏的传谱中,则为“立如平准”,可能是陈家沟古之抄录者,误将“秤”讹作“平”,以致讹传后人,不敢擅改此“平”字。但“平准”指是水平的准绳”,立身如水平,准绳,是不符宗岳原意的。

“和氏拳论”是抄自吴氏拳论中的“立如平准”,在文中写着“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从此句不但看出,和士英是依据吴氏举谱,而且把吴氏拳谱中的原文也改得面目全非。“何能为立如平准”是文理不通的。王宗岳文风,喜用对偶句,试观原文:“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老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两句为对偶句,很工整。“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又是一对偶句。

“和氏拳论”把王宗岳的对偶句结构破坏了,将“快何能为”的“快”字,移到上一句之末,把“何能为”接“立如平准”,明显地不懂古代文学章法,而仅凭自己的认识去窜改王宗岳原文。让人无不感到文理不通,内容费解。“和氏拳论”显然系后人窜改之作。

和士英窜改王宗岳原文,还有多处,现列表比较如下:

可见“和氏拳论”是窜改经典之伪谱,绝非正宗。

二、“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析

王宗岳的原句“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其本来意义是什么呢?现引用名家之解释如下:

(1)陈微明解:“此二句即解释忽隐忽现之意,与彼粘手,觉左边重,则吾之左边手(与)彼相粘处,即变为虚,右边亦然。杳者,不可捉摸之意。与彼相粘,随其意而化之,不可稍有抵抗,使之处处落空,而无可如何。”

(2)董英杰解:“敌如击我之左方,我身略偏处使彼不能逞。如击我右方,我右肩往后收缩,使其拳来无所着。我体灵活,不可捉摸,即左重左虚,右重右杳也。”

由以上解释看出,王宗岳是指两人推手的不丢不顶,彼重我虚,彼进我退,左右皆然。与其上下文的内容紧密衔接,是正确的解释。“和氏拳论”改为“左重右虚,右重左虚”;与王宗岳原义不合。和氏所指“虚实分明”,左手为实,则右手为虚,右手为实,则左手为虚。以此插在推手的技巧中,不衔接。王宗岳的文字精炼,条理分明,不会乱插无关的文字。在他的另一篇拳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即俗称的“张三丰太极拳论”,也即是陈清平称之为《太极拳总论》。其中专门论及:“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故在《太极拳论》中就不重复论述。“和氏拳论”的理解不符王宗岳原义。

三、“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析

将王宗岳原文的上、下句连起来看,“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应如此理解:观察张三丰歌诀中“四两拨千斤”之句,显然不是以力胜人,而是以巧胜人(注:该段拳论,是对应张三丰拳诀四的“四两拨千运化良”之阐释,故用“察”字);观察耄耋老人能抵御众人之情形,众之快速攻击,又有何作用。“快何能为”的“快”,不是指耄耋老人之“快”,而是众人之“快”。耄耋老人是以“四两拨千斤”之巧而取胜。

陈微明的解释是:“太极拳之巧妙,在以四两拨千斤。彼虽有千斤之力,而我顺彼背,则千斤亦无用矣,彼之快乃自动也。若遇精于太极拳术者,以手粘之,彼欲动且不能,何能快乎。”

董英杰解:“太极功深,有引进落空之妙。千斤无所施用,所谓‘四两拨千斤’也。七八十岁为耄耋,耄耋能御众人,指练拳者。不练拳,虽在壮年,欲敌一二人难矣!练太极拳者,筋骨内壮,血气充足,功夫至老不脱,人老而精神不老,故能御众人也。昔健侯老师与八九人较,众一拥而围攻之,但见老师数个转身,众人俱已跌出。老师时近八十。耄耋御众,非妄言也。‘快何能为’之‘快’字,指无着数之快,此忙乱耳,非真快也。焉能施用。快而不失法度为真快,斯可应用矣。”

由此看来,王宗岳之原句,并无差错,而“和氏拳论”对“快何能为”一句缺乏理解,而以文理不通之句,窜改经典之作,是为误导。

以谬误之文句,企图修改经典之作,不能用“校”字,只能用“改”字。“校”者校正也,“改”者窜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