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学德育课程教学品质论纵论(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学德育课程教学品质论纵论(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简介:特级教师,执教高中思想政治课十年,其后,从事德育课程教学研究和编写德育教材,参与有关专家编写论著和德育教材十余部;四百余篇,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论文二十余篇。出版《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陈光全单元》《小学德育课程论》《教师发展之路》等专著。

编者按:新课程改革已进入第二个十年,中学德育课堂生态发生了新变化,但在实践中,很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仍存在诸多误区,未能有效实现课程的德育价值,中学德育课程教学品质亟待提升。从本期起,我刊特约请陈光全老师开辟专栏,基于对当下中学德育课程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审度,从课堂场域中的师生关系、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流程中的动态评价等维度,系统阐述如何提升中学德育课程教学品质这一核心问题,以期为广大教师厘清思路,加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

构建倾听关系 优化课堂场域

经历了十年课改,中学德育课堂中传统的师生关系有了新变化,课堂出现了新气象。然而离我们所期望的“家园般的课堂场域”“朋友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双赢的共同体”的理想目标,还相距甚远。面对课堂场域的复杂性、动态性,中学德育课堂究竟如何彰显师生的精神风采?如何改善和优化师生关系?笔者以为,关键是师生间要建构起“真正意义”上的倾听关系。

一、注重倾听的理论蕴涵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视角看,强调师生彼此倾听,具有多学科的学理依据;从实践层面看,师生注重倾听,对于优化师生关系,提升中学德育课程教学品质具有多重意义。

(一)中学德育教学注重倾听的学理依据

何谓“倾听”?“倾”,有“用尽力量”的含义;倾听,指非常投入,十分专注地听。中学德育课程教学,为什么要特别注重倾听呢?

1. 从哲学视点看

世间万物生生不息之道,只有通过倾听而理解与顿悟。因为倾听有助于将人与世界贯通与融合。倾听既是人的在场,是人的理解呈现过程;又是被倾听者的在场及其意义呈现过程。人在倾听中形成关系,获得理解,追求意义,倾听因而成为倾听者与其生存其中的世界彼此融合、呼应的过程。倾听文化从本质意义上讲,就是人与世界贯通与融合的文化。

2. 从教育学的视点看

倾听,一方面意味着对他人的尊重,对他人观点的关注与思考;另一方面也蕴含着对自身思考与见解的反省与批判。关注、尊重他人的见解,使个人享受了他人的智慧;自我反思使自身摆脱了僵化带来的封闭,创造性由此而激发。“教育中的倾听,即是对人的思想与体验,教育中的事务与事件,教育环境中的事物与现象的关注、关心与投入。这既包含对被倾听者的关心,悦纳的态度,又包括理智的投入,理解与研究”。[1]师生之间是“你”“我”之间的关系。在人类行为中最重要的东西乃是把“你”作为“你”来经验,也就是说不要忽视他的要求,并听取他所说的东西。[2]教育根植于人与人的相互倾听。借助相互倾听,师生彼此合作,解决问题,并追求意义。

3. 从教育心理学视点看

如果把倾听与注视、听觉与视觉加以比对,无论是认知特征还是认知效果,前者都明显优于后者。具体可从两方面看:

第一,所谓“注视”,教师是作为旁观者,让自身置身于教育对象之外,去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注视让教师与学习者相分离,学生被当成了一个客体。所谓“倾听”,教师是作为参与者,让自身置身于教育对象之中,去聆听学生的诉求、呼唤;倾听,让教师与教育对象的世界相融合,学生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倾听“是亲近性的、参与性的、交流性的,我们总是被我们倾听到的所感染。”[3]

第二,听阈的范围广,而视阈的范围有限。人通过注视,只能解决看到了什么,所看事物与其他相关事物有何区别;而借助倾听,人不仅知道听到了什么,了解声音的含义,而且还可以判断他为什么要这样说,他有什么需要,遇到了什么难处,我怎样去帮助他等等。

总之,“闻而知之”优于“视而知之”,因为“闻而知之”既是一种理解性的认知方式,又是追求人与世界贯通与融合的认知方式。

4. 从教学论视点看

倾听不独是教与学的手段,更是教师治“教”、学生求“学”的应有态度。倾听彰显的是一种彼此友善、民主、平等的教学精神。

倾听对于学生“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倾听应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行为。如果不倾听,学生就不可能有知识的分享,德性的启迪和心智的发展。

倾听对于教师的“教”,更具特殊价值。“教学的根本,不在于教师向学生讲了多少,而在于教师对学生理解了多少。倘若教学指向于理解,教师的任何讲授都必须建立在对学生的倾听之上。只有创造机会让学生去言说和表现,教师才可能理解学生,学生才可能相互理解。教师的讲授和其他教学行为也才有了可靠的基础。”[4]如果教师不倾听,就没有教育,没有教学,没有民主,没有沟通和互动,课堂文化就会变得苍白,如同虚无。

教学中的倾听,是我们对置身其间的课堂生活世界的“倾听”。这种倾听是对“此在”教学情境的融入,是对“共在”境界的追求和体认。营造优质课堂文化,一定要把倾听作为课堂中最重要、最灵动的文化元素加以建构。

5. 从伦理学的视点看

倾听意味着“有德”。倾听与尊重、宽容、友善、关爱等品质相关,也能涵养这些品质。因为倾听意味着积极参与交流、尊重他人,彼此理解和放弃“理所当然”的自信。这就要求倾听者在极大程度上能克服自我。中华民族先民把“听”和“圣”紧密联系在一起。郭沫若先生在《卜辞通纂》中指出:“听、圣,乃同一个字”。《说文解字》对“圣”的解释是:“圣者,道也,从耳,呈声”。倾听是一种道德生活的实践。教师倾听学生,是关心情愫的表达,是人格魅力的外显;学生从老师的倾听中可以学习怎样尊重他人,悦纳他人,理解他人,学习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

综上所述,我们应从哲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论和伦理学等五个维度,把握倾听的理论蕴涵,并用以指导课堂师生关系的重建。

(二)中学德育教学注重倾听的实践意义

师生间彼此倾听,对重建新型师生关系,提升中学德育教学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师生间彼此倾听,既是一种需要,亦应养成习惯;师生间的倾听,既是一种智慧,更能孕育思想,催生创造。

1. 注重倾听,有利于师生彼此深度理解

倾听的任务,是理解、领悟被倾听者。学生借助倾听,了解教师的言说和要求;进而深入地理解教师的期望和人格品质。而教师借助倾听,了解学生言说的内容;然后从学生言说的语速、语调和表情上,理解学生的收获、诉求、疑窦、困惑和闪光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呼应。教师“只有在倾听的基础上理解了学生,呼应了学生的召唤,才能为学生提供帮助”[5],从而演绎精彩的教学故事。

2. 注重倾听,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

美国著名教育家达尔沃斯曾在书中陈述:“许多学习者告诉我们,很少有人如此密切地关注他们的思想和他们对观念的感受”。[6]我们通过课堂观察也发现许多学习成绩差、不爱思考的学生,主要是长期缺乏被倾听的机会,从而导致了自信心的消解,学习积极性受到压抑,学习成绩恶性下滑。上述事实表明,教师倾听与学生学习积极性有着紧密联系,并直接关乎学生的学习效能。达尔沃斯指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既“对他们保持参与的兴趣发挥巨大作用”,又对“他们投入的程度,对他们说出他们正在创造的意义的激情愿望方面同样发挥着作用”。[7]总之,注重倾听,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他们的学习效能。

3. 注重倾听,有利于实施个性化教育

作为个性化的学生,必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教师借助倾听,有利于直抵学生的心灵,把握其不同需要和诉求。教师是派往未成年人世界的“大使”,而未成人的声音则是派往成人世界的“信使”;只有倾听“信使”的言说,教师才能理解学生的声音,解读他们的观点,这是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应有之义。教师多一些倾听,对学生的个性就会多一些理解,也就能更多地赢得教学的实效。

4. 注重倾听,有利于演绎精彩的生成

在教学世界里,每时每刻都有新事情发生,新问题出现和新思维形成。教师通过倾听,可以营造民主、和谐的文化氛围,这恰恰是学生精彩观念赖以脱颖而出的土壤。有学者指出:“学生精彩观念不可能诞生于压抑的、控制性环境中,而只能涌现于学生体现到平等、感受到尊重和欣赏的氛围之中。”[8]教师具有耐心、包容的倾听智慧,才能及时把握对话中的信息,对学生的学习实施有效引领,从而演绎精彩的生成。

5. 注重倾听,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实现双赢

一方面,学生通过倾听,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思想和智慧;另一方面,教师在倾听学生心灵的过程中与学生融为一体,在帮助学生思想发展的过程中促进自己思想的发展。著名教育家帕克·帕尔默曾用形象性的语言赞颂:师生借助倾听而实现双赢,犹如在课堂场域中上演的“代际舞蹈”。

二、教师倾听的艺术

教师的倾听,是“教师带着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活生生的相互关系的意向去面向学生”[9]。善于倾听并非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或方法,实则是教师实践智慧和教育教学艺术的彰显。优化师生关系,重建课堂文化,必须将教师的倾听作为先决条件。为此,教师的倾听一定要做到“七要”和“七忌”(见下表)

(一)要用心倾听

“用心听”,就要全神贯注地听。教师要用专注的神情,亲切地微笑,信任的目光,真心实意地倾听学生的每一个声音。卡尔·罗杰斯说得好,“不管学生说的是肤浅还是深刻,我们都倾注最大的关注,全神贯注地倾听。”[10]

“用心听”,体现在对学生声音的方向、话语的内涵、特点、言说时的心情以及话语中隐含的“潜台词”的把握。特别要注意“倾听孩子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的火花”。(叶澜教授语)

“用心听”,体现在对学生的话语,至少要弄清两个关联。一是倾听学生的发言同教科书内容的关联,二是倾听当下学生发言与其他同学发言内容的关联。[11]

“用心听”,意味着要善于“抓住生命发展中那些不可重复的瞬间。缺少了专注和警觉,那些瞬间就会永逝。而教育的机会和个体发展的机会就蕴藏在无数个瞬间里”。[12]教师只有抓住教育瞬间,才能演绎精彩的生成。

(二)要充满感情地倾听

教师的倾听是对学生的期待、信任和尊重。著名学者佐藤学曾作过形象的比喻:“倾听学生的发言,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13]可见,教师的倾听是以爱为基础的。

例如,有位老师发现小洁喜欢举手,但当他站起来后又一脸茫然,说不出话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把他请到办公室说:“小洁,你本来对问题还没弄明白,为什么要举手呢?老师真想听听你的想法。”小洁吐露心迹说:“每次举手,我想老师不一定叫我的名,这样我就可以在同学面前露脸。相反,如果我不举手,同学们就会瞧不起,说我‘这也不行,那也不知道’。”教师倾听小洁的隐秘后深情地说:“小洁,人是要有点自尊心,老师理解你。我愿与你约定:当你对问题有了把握时就举右手,没把握时就举左手。这是我俩的秘密,不泄露给第三者,好吗?”此后,当小洁举右手时,老师就让他回答问题。他脱口而出,回答很好,自然得到教师的鼓励,同学们的喝彩。小洁因此克服了虚荣心,增强了自信心,提升了学习能力,后来真的成了一名优秀生。

教师借助倾听传递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心灵中,会影响学生对教师人格的肯定、尊重和热爱,同时还会促进学生更好地聆听教师的话语,从中获得知识和生活的智慧。

(三)要客观地倾听

教师倾听的目的是要进入学生的知觉世界,而不是把学生的认知嵌入自己的认知世界。教师不要用成人固有的观点去曲解学生的本意。

例如,教学“难报三春晖”(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时,教师让学生围绕“怎样用自己的爱回报父母”的话题进行交流。当同学们纷纷倾诉了“努力学习,积极上进,让父母高兴”“古人对父母讲孝道,除了‘尊亲’外,还要‘弗辱’”等意见后,突然,小曾同学冒出了一句:“我想做妈妈的一条狗。”对于这种初听起来有点刺耳的声音,教师并没有拦截、封杀,而是俯身走到他面前,亲切、柔和地说:“你的想法很独特。这么帅的少年,为什么想‘做狗’呢?老师真想听听你内心深处的想法。”小曾怀着深情低声诉说:“三年前,我爸到外地出差遭遇车祸去世了,家中常常只有妈妈一个人,她胆子很小。如果我能做妈妈的一条狗,既能陪伴她,又能壮她的胆。这是我的真心话,没掺半点假。”在这个案例中,因为教师没有抱着成人的成见去倾听,才助推学生说出了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话,绽露出了心灵的美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固执己见,不能用预设的答案,倾听和权衡学生的言说。如果带着先见听,学生表达的一些有创意的见解,就会从耳边逃逸。结果教师只能听到自己愿意听的,而根本听不到与自己意愿不同的新观点。“要真正的倾听,就应抛弃所有偏见。”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听到的只能是“自己的话,而绝不是别人所想说的”。[14]

(四)谦逊地倾听

不少教师认为,倾听只不过是了解一下学生情况,不会对自己增长知识、经验,润泽思想带来效益,因而倾听时没有耐心,动不动就打断学生的发言。上述错误认识和行为,不仅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师生关系的优化,而且会给教学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一定要抱着谦逊的态度倾听学生。朱小蔓教授的一项研究表明,“成年人和儿童都处在同一个统一、连续的文化生态中,最新的调查都支持这样一个事实:一些道德新思想、新萌芽,最初是出于儿童中间的。比如:关于诚实,环境保护,效率的观念,儿童往往比成人感受更强烈。”[15]

例如,在教学“合作共享”(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时,教师安排了一个活动——四个同学一组,每组同学要站到一张四开的白纸上,用最短时间完成的组取胜。但听到老师的话语后,有同学并不赞同:“大家活动起来,把一张好端端的纸踩得脏兮兮的,这太浪费了。”“是呀,踩坏了纸浪费资源,对保护环境也不利。”有的干脆同学则建议:“用粉笔照着白纸的大小划个框来进行活动。”教师谦逊地听取学生的意见后,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说得好!你们从一点一滴小事上都考虑到了保护环境。老师还缺乏这种意识。我的设计很粗心,要向你们学习,谢谢同学们的帮助。”

“90后”中学生具有开放意识、活跃思想。他们可能依然保留着已经被成人所遗忘的人类智慧的原初形态,还可能超前一步,了解当今科学技术领域的最新信息。这些都值得教师学习。诚如有学者所言,“只要接受的虚心,理解别人的言说就非难事。”教师一定要抱着谦逊的态度,切莫自以为是,藐视学生言说的价值。

(五)要审思性倾听

倾听他人的言说、观点,要遵循唯物辩证法的要义。一方面,要宽容地听取课堂中各种不同的声音;另一方面又要具备对不同声音、观点做出是非、真伪判断的敏感性和应对能力。这两方面缺一不可。借助审思性倾听,教师才能从“话语流”中“拎出”歧义点、矛盾点、冲突点、误解点,才能为后继的师生交流、对话,找准切入点,从而引领学生将自己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相沟通,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反之,如果教师倾听时,不问青红皂白,放弃对言语进行净化、纯化的过滤和处理,这种倾听实质上就丧失了引领学生发展的功能。

(六)要换位地倾听

倾听学生讲话,教师应坚守学生立场。“倾听就是交换位置,角色和体验。拒绝这种转换性,就是拒绝倾听他人的观点。”[16]教师倾听学生讲话,应站在学生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去了解事情的情状,将心比心地去体察学生的需要,心领神会地去呼应学生的要求。只有换位地倾听,才能真正理解学生,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七)要全身心协同进行倾听

教师的倾听,不仅仅是用耳朵听,而且要借助所有的感官去倾听。张华教授说:“当倾听成为一种关心情愫和理智投入的时候,它并不局限于‘耳朵’和听觉,而是弥漫于人的整个身心,我们由此会拥有‘倾听的眼睛’‘倾听的身体’。”[17]优秀教师必须是一个真正的倾听者,能听懂学生发言中的隐藏含义,走进他们的内心。如此,才能洞悉学生的话语和“话外音”,才能感悟学生生命跳动的音符,引领学生生命成长。全身心协同地倾听,既是教师要彰显的品德,也是教师应有的教育素养。

综上所述,深化中学德育课程改革必须以师生关系的重建为支点。建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都应树立强烈的倾听意识,优化倾听行为。师生关系因倾听而和谐,教与学因倾听而焕发熠彩,课堂文化因倾听而展现出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5]张华.走向“倾听”教育学[J].全球教育展望,2010(10).

[2](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文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469.

[3]周杰.课堂教学中教师倾听意识的回归[J].全球教育展望,2011(3).

[4]张华.对话教学:涵义与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2008(6).

[6][7][8](美)爱利诺·达尔沃.多多益善——倾听学习者的行为[M].张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5.

[9]周杰.倾听与教学——论教师作为倾听者[J].全球教育展望,2010(7).

[10]心理学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924.

[11](日)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

[12]李政涛.倾听者的教育[J].全球教育展望,2001(7).

[13][16](日)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创造力、合作和反思的结合课程[M].李季湄,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72-77.

[14]琳达·埃利诺,格林娜,杰勒德.对话:变革之道[M].郭少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3.

[15]朱小蔓,其东.面对挑战——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J].教育研究,2005(3).

[17]张华.研究式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33-134.

(作者单位:宜都市教学研究室湖北宜昌 44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