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坚守在风沙前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坚守在风沙前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由八师一五〇团部向北,经过一段柏油路,转向狭长的石子路,再曲折地进入一条简易机耕土路,这条在外人眼里毫无方向感的田间道路,他却烂熟于心。

北京福田轻卡汽车背着二吨重的水罐,在这条路上日复一日地行驶,每天大约要跑4趟,一个来回路上就要一个多小时。

团部最北端的那片防风林,距离团部26公里,距离最近的二十五连5公里,就是林管站护林员马晓华的目的地。

这片林子深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腹地80多公里,东、西、北三面环沙,是素有“沙海半岛”的之称的一五〇团插入沙漠最深处的防风林,总面积约400亩。

春天打药,夏秋浇水。年复一年,程序式的工作并未让马晓华有丝毫倦怠,他已执著地在这里坚守了18个春夏秋冬。

嘱托

1995年,马晓华从武警某部退伍,他在部队曾荣立三等功,团场按政策把他分配到离团部近、效益好的联合加工厂工作。

他父亲老大不愿意,找到团武装部部长,坚决要求把马晓华分到林业站工作。他父亲的理由很简单,他已经老了,身体也不太好,那片林子没有人接班不行。

如果分到联合加工厂工作,马晓华每月收入有300多元,而到林业站工作,只有100多元。武装部部长最后说:“可不要后悔。”18年后,马晓华仍然没有后悔。

就这样,马晓华和父亲一样成为了一名护林员。护林工作看似简单,干起来却非常繁琐,浇水、除草、整形、修枝、打药、补苗。

几年下来,马晓华对这片林子里的树种了如指掌。胡杨、榆树、沙枣……哪一年栽的,哪一年又补种了,这些树是他如影相随的踏实伙伴。

2006年,有一件事让马晓华兴奋:林带扩种新树。另一件事却让他分外牵挂揪心:老父亲被诊断为肺癌。

老人弥留之际高烧不退,却有一个心愿,想葬在林地里。但因当地条件和回族风俗的限制,未能如愿。

少了父亲的陪伴,走在护林路上的马晓华多少感到有些孤单。但11年来,父亲默默传递给他的绿色能量,却让感到自己前所未有地强大。

家人

2000年,经亲友介绍,马晓华与远在甘肃临夏的常俊梅相识,并在老家成婚。常俊梅当时并不知道马晓华从事什么工作,只知道他在“石河子郊区”工作。

一对新人从老家出发,下了火车改乘汽车,到了石河子,常俊梅对这座城市感觉颇好。她想,那个“郊区”一定也不错。

继续乘车北行,天色渐暗,到了马晓华工作的防风林附近,走进漆黑的工房,这个未见过大世面的甘肃女子对这样的“郊区”感到大失所望。她跑到屋外的水塘边抱头大哭。

哭归哭,这个善良的甘肃女子还是毅然留在了风沙前沿,和丈夫一起守护那片防风林。4年后,她生下一子,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诞生了一个最完美的家庭。

儿子刚学会走路,就在林子里玩耍。2岁不到,就在林子里和父母一起拔草。直到儿子5岁那年,母子俩才搬到团部居住。“孩子要好好上学,长大了更有用。”

冬天,林业站的工作相对轻松些,防风林那边基本没什么事。冬天,防风林那边几乎与外界隔绝,外出只能靠步行。

但“待在家里憋得慌,想那片林子。”马晓华在入冬前就准备好面粉、清油、白菜、土豆和煤炭。他天天都想守在那片林子边,与那些抵御风沙的“大汉”们无言对话。

责任

马晓华守护的那片林子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丰收林”。始建于1974年,位于一五〇团西北角的风口处。史载最早的“丰收林”长5公里,宽21.5米,有14行树。

一五〇团进驻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时,在离沙漠最近、离团部最远的地方,设有两个连队,二十四连(如今已合并至现二十五连)名“锁风村”,二十五连名“沙乐村”。

1957年屯垦至今,一五〇团已经在荒漠和农田结合处建成了一条宽100米、长100公里、总面积1万亩的大型环团防风阻沙基干林。

种树、造林,播绿、护绿,在这里是每个人的自觉,是一个群体的自觉,马晓华只是其中一个极典型的样本。

“我还是原来的我,只想干好工作。”马晓华淡淡地说。

记者手记

8年的坚守实属不易。耐得住寂寞,甘于淡泊平凡,无须更多的言语,简单的故事里便能透出平凡中的伟大。

坚实需要时间验证。那些不因时间流逝而执著于理想和信念的平凡人,更让我们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