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研究综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研究综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11-304-02

摘 要 高等院校作为国家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人才培养与人才输出的摇篮,对我国实现创新型国家目标具有深远意义。随着经济、文化、科技的飞跃式发展,边缘学科的出现及其数量的增加逐渐证明了不同学科间正在朝渗透、融合、协调的趋势发展,高校创新成果与科研目标需要靠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优秀人才以组建团队的模式来实现。因此,如何建设高素质、高水准的创新团队是现代高校维系竞争优势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所在。本文在参阅国内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现状进行综述性总结,以期为我国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南。

关键词 我国 高校 创新团队 综述 评价

创新团队建设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十分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务院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批准成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从而面向全国重点资助具有良好研究条件、研究实力的高等院校中和科研机构中的研究人员;1999年自然科学基金委宣布实施“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计划,对每年遴选出的创新研究群体给予重点资助;2004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最高层次的人才项目――“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对以拔尖创新人才为核心、从事国家重点发展领域或国际重大科学与技术前沿研究的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给予重点资助;2006年1月全国科技大会顺利召开,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使自主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方针得以确立。主席在会议上明确指出“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杰出科学家和科学技术人才群体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一、高校创新团队概念界定

截止到目前为止,国内学术界对于高校“创新团队”一词的界定尚未达成一致认可,学术界百家争鸣。但是究其共性而言,学者们普遍依赖于企业管理中的“团队”概念,将其引荐到科研管理领域,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其中,陈春花教授曾结合卡曾巴赫的团队思想,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界定比较概括和形象。“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由为数不多的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科研人员所组成的群体。”此外,还有部分学者从其他方面对创新团队的概念给予补充和说明。孙和义认为“高校创新团队是以学术问题为纽带,立足科学前沿,围绕国家各类重大科研项目,开展科学研究的核心队伍。”罗徽认为“高校创新团队即以学术研究中心、课题和项目组等为代表的,为实现某个科研目标而明确分工协作,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和凝聚力的正式群体。”还有学者从创新团队的职能角度出发对创新团队的概念加以界定。他们认为高校创新团队是为了创新而组建的团队,该团队的主要功能和任务是 “创新”,而团队则是创新的组织保证。

二、高校创新团队建设必要性研究

在我国,创新团队的建设与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经验性研究尚处于探索时期,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因此,国内众多学者提倡加强对创新团队的基础作用、理论意义进行研究,旨在吸引社会各界对创新团队建设的广泛关注。结合我国高校领域的研究现状,学者们将高校创新团队的基础性作用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整合高校科技资源、提升整体科技创新实力、培养创新人才;满足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通过交流进一步激发科研灵感,启迪创新思维,拓宽研究思路和方法;支撑学科发展、促进创新思想和创新成果的产生、营造良好氛围以促进学者快速、健康成长等等。

三、高校创新团队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一)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现状研究

学者们通过调研和对相关资料的收集分析,发现我国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整体趋势是好的,但是,由于创新团队建设在我国起步较晚,相关理论尚未体系化以及经验性借鉴不足等,导致了高校创新团队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和完善。其共性问题表现为团队组建目标不明确、团队内部缺乏学科交叉、团队管理制度不科学;团队学科带头人匮乏、忽视团队文化建设;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对与他人特别是不同学科人员合作研究存在着顾虑,导致跨学科、跨学院真正意义上的科研团队或科研群体难以有效运作;团队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二)高校创新团队建设对策研究

针对上述高校创新团队建设中的制约瓶颈,我国许多学者在学科交叉、目标定位、价值选择、文化环境培育、组织结构选择、团队带头人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思考,提供了一些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例如,学科之间应加强优势互补,注重专业融合,不断借鉴国外著名大学的相关经验;作为一种价值取向,良好的团队精神需要有协作精神、凝聚力和积极向上的内部环境;作为创新团队的带头人,应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较强的组织能力、渊博的学识、谦逊、知人善任等基本素质。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学者在创新团队建设别注重强调文化建设的基础性作用。观念创新、组织创新、体制创新,无不回归于文化的创新,根据高校的特殊情况,关键应是制度文化与人际环境的建设。

四、高校创新团队的组织模式研究

创新团队的组建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组织结构和科研组织模式,是大学科研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改革的“试验田”。我国有些学者对创新团队的组织结构和模式进行了研究思考,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国情和地方特色的创新团队模式。李静在借鉴国外著名高校创新团队组织模式经验的基础上,对创新团队模式给予了界定,并结合我国高校的现状和特点,提出将“学科领军人物、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力量、学术发展力量”作为我国新型高校创新团队组织模式的层级构成。还有学者认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组织模式宜采取矩阵式组织模式,不应拘泥于单一学科或单一院系”,并提出将“聘任机制、职务晋升、内部管理、团队考核”列为高校创新团队管理模式的重点内容。还有学者特别强调了高校创新团队的管理模式正在“由传统的管理模式向学习型组织模式转化”。

五、其它方面研究

此外,国内还有众多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高校科研创新团体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不断拓展研究视野,使其更加多元化。洪晓军将组织再造理论应用于高校研究,分析了创新团队的一元性结构及其弊端,提出将二元性学术组织作为高校学术组织再造的理想目标;万锋锋等人则主要针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资源配置范式进行研究,通过配置范式模型的建立与求解,将主观条件量化为立体模型,以此作为“选拔和评价团队成员资源、需求和个性的基础”;曾卫明通过序参量―协同力的分析,揭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系统演化的过程规律,在此基础上相应地提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自组织演化策略;李海波等运用多层次模糊评价法,对高校科研团队评价模型进行评价;陈春花等提出DSRT即分布式科研团队概念,对DSRT的一些基本特征与性质进行了分析,并基于DSRT重点研究了它的动态协调沟通策略;刘慧敏等学者分析了我国高校虚拟科研团队中存在不同类型的信任和冲突及其对于知识共享的影响效果,以及它们在虚拟科研团队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从信任和冲突的角度,提出了在不同发展阶段促进知识共享的一系列建议。

参考文献:

[1]陈春花,杨映珊.基于团队运作模式的科研管理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19(4):80.

[2]孙和义.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优秀创新团队.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6(2):28-29.

[3]罗徽.高校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策略初探.科技管理研究.2008(6):407.

[4]王怡然,陈士俊,张海燕.高效创新团队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8):194-195.

[5]曾卫明,吴雷.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研究.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12):40.

[6]张经强.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几点思考.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07(3):35.

[7]赵恒平,黄雪.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继续教育研究.2008(6):90-91.

[8]叶飞,陈春花.分布式科研团队的动态协调沟通策略研究.科研管理.2002.23(4):6-10.

[9]王世强,光翠娥.组建科研团队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实力.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25(8):118-120.

[10]刘慧敏,王刊良,田军.虚拟科研团队中的信任、冲突与知识共享的关系研究.科研管理.2007.28(6):15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