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句丽都城城市的选址条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句丽都城城市的选址条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影响高句丽都城城市选择的条件主要有三个,分别是山地条件、地域气候以及自然河水,其中最重要的应属第一个。高句丽政权存在的705年间,与中原和周边其他少数民族政权战争不断,而寒冷恶劣的气候造就了高句丽民族骁勇善战的性格,所以这就决定了其所建的城市更重视军事防御功能,虽然在某些条件上,高句丽所建都城与以往古代城市的选址恰恰相反,但其还是遵循了古代城市选址的一般规律,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原城市建设的影响。

关键词:高句丽 都城城市选址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管子·乘马》记载:“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意思是说,城址选择要注意地形高低得宜,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否则,不是引水不便,就是受到洪水的威胁。地形高低适宜,不但可省去修筑沟防,还能方便饮水,解决城市的供水问题。这是古代许多都城选址所遵循的原则,但生活在古东北的高句丽民族却反其道而行之,除了高句丽政权期间的三组都城中的平原城遵循了传统的都城选址原则:依山傍水外,大部分的高句丽民族生活在他们所建的山城之中。

1.山地条件制约下的高句丽都城

山地条件是高句丽自早期以来都城选址的条件之一。高句丽民族生活在长白山删系,该地区为山体地貌,山地崎岖不平,坡度较大,地质条件又差,相对平原地区而言,进行城市建设和农业生产的土壤层及土壤肥力较稀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建设。但正是这种特殊的地貌条件赋予了高句丽都市特有的地域特征。

高句丽民族以大量构筑山城著称于世界,《旧唐书》卷一四九高丽传记唐灭高句丽后,其国“旧分为五部,有城百七十六,户六十九万七千”。据考古调查发现,辽宁、吉林两省境内经确认的高句丽大型山城达120多座;分布在汉江等鸭绿江右岸的古城约有40余座。由此可见,高句丽民族在克服了地形条件的制约下,掌握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建设山城以及都城的技术。

高句丽都城的特殊选址,并不是完全不利的,而是经过周密的考虑。首先,高句丽民族分布的长白山系,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优越,同时这一地区分布着鸭绿江等众多水系,山间还密布着天然泉水,这些自然条件为高句丽人生存提供了便利。聚居地周边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弥补了因平原不足而引发的落后的农业生产,人们可以通过打猎、捕鱼等活动在自然环境中索取生活资料。其次,险要的地形利于军事防御。从高句丽政权的成立到消失,所经战事大小不断,由于水平低下的生产技术以及落后的经济发展,相对弱小的高句丽民族只能依靠“地利”作为优势,凭借天险来加强高句丽城市的防卫力度。在山体条件的制约下,高句丽民族形成了军事防御功能突出的山地城市规划体系。

2.地域气候对高句丽都城建设的影响

地域气候是高句丽都城选址条件之二。高句丽民族分布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季漫长寒冷。山地区域最明显的特征是气候在垂直方向上呈有规律的带状分布,称为“垂直气候带”。山地小气候特征主要表现在日照、温度、湿度以及风向等方面,由于地形的影响,这些气候因素随海拔高度和坡向的不同而改变。山地区域的植被与气候一样,也存在着垂直分布的特征,在不同海拔高度有不同种类的植物分布。植被的不同使得动物的分布也有类似的特点。正是这种山地的垂直地带性,构成了山地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多样化的动植物资源是山地区域的特色所在,加上蕴藏丰富的矿产,为山地的人类活动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地域气候造就的丰富自然资源,某种程度上促进了高句丽民族游猎文化的形成,造就了坚强的民族性格。冬季降雪,春季雪融引起的山洪都是不利人居的气候条件。此外,山地区域地面坡度大,岩层节理、岩石破碎,地质稳定性差。由于风化作用、流水作用以及人类的建设活动,易造成地质条件的改变,破坏山体稳定性,产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山地灾害。这些因素都限制了高句丽都城的规划格局,无法形成整齐划一的城市,却铸造了因地制宜的山城。气候的不利因素虽然给高句丽民族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但同时也保护了他们,这一点在后来隋唐对高句丽战争得到证实。唐伐高句丽,大多选在春季出兵,唯恐战事持久,拖到冬季,来自中原的军士不胜苦寒。但唐军这时出兵必面临另一问题:春季地面表层冻土融化,积水受地下冻土层阻隔,不能顺利下渗,在地面上形成泥沼,直到今天在东北许多地方仍有这个地理特点。泥沼对军事后勤而言是大敌,而高句丽地区夏秋季节降水量大易发水灾,冲毁道路,必定造成粮草转运工作异常艰难。高句丽军队利用中原军队不胜苦寒之弱点,以密布辽东的沼泽和丘陵为屏障,凭借坚固城池、堡垒拖延唐军行动,将其拖入了冬季,故而虽武力不及唐军,却能使其一筹莫展。可见,高句丽都城分布区域特殊的气候条件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有诸多不便,但是在战争中起到“天时”的作用,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这说明地域气候在制约高句丽城市规划的同时,也造就因地制宜的城市格局,城市防卫功能得到强化。

3.自然江河对高句丽都城的影响

高句丽中期都城位于今吉林省集安市境内,平原城国内城地处中朝界河鸭绿江中游筏登岛区域江水右岸的平野之上,南临鸭绿江,西滨通沟河。城北约2.5公里的丸都山上坐落着中期都城的山城——丸都山城,通沟河蜿蜒自北而来,从山城南侧而下,经国内城西城墙注入鸭绿江。就地理环境来看,高句丽中期都城的选址可谓是依山傍水,是自古以来,人类聚集地理想的选择。

《管子·乘马》记载:“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高句丽中期都城的两座城市皆近水而修,想必就是意识到了水源的重要性。除此之外,邻近江河湖水不但方便城市居民用水,还可以作为军事防御的天然屏障。据考古挖掘发现,国内城城墙四周的外侧有壕沟的痕迹,但已不见积水,由此推测,高句丽时期的国内城城墙四周应该是有水的。高句丽民族政权存在时期,战事不断,所以他们十分注重都城的防御建设,而都城周围填水可以增强都城的防御能力,这样看来,国内城四周壕沟存在的意义就再明显不过了。

如上文所述,高句丽生活的地区粮食产量不高,难以满足生活的需要,但是鸭绿江丰富的鱼类资源为高句丽民族提供了生活的补给。高句丽原始文化遗址曾出土过一批石网坠、陶网坠,还有骨制的鱼叉以及一些贝壳海螺壳等,这些文物遗迹表明了高句丽时期形成了农业兼渔猎的综合经济。但滨水修建都城并不是完全无害的。东北冬季降雪丰富,春季雪融易引起山洪;此外,山地地面坡度大,地质稳定性差,再加上风化与流水的作用以及人类的建设活动,易造成地质条件的改变,破坏山体稳定性,产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山地灾害,所以都城的排水就显得十分的重要,这也是为什么高句丽时期的大小山城以及都城都修有排水沟渠和涵洞的原因。据史料记载,高句丽时期曾对国内城的城墙经过两次修葺,考古挖掘又表明,西城墙进行过一次整体的东移,可能是因为通沟河河水泛滥,为防止洪水侵入城市而进行的修葺,但由于没有文字资料记载,所以真正的原因也无从得知。

参考文献:

《高句丽都城历史演变体系研究》 崔莉

《国内城》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丸都山城》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