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气机升降理论与脾之后天的关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气机升降理论与脾之后天的关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通过梳理气机升降理论在医籍文献的记载,对气机升降理论与脾胃脏器生理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从升举脾阳,条畅气机升降治法在临床的应用,为进一步应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疾病提供思路。

关键词:气机升降;脾胃论;脾胃枢纽

【中图分类号】

R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021-01

升降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源于《黄帝内经》,成熟、完善、系统于东垣、丹溪,更有近代张锡纯、黄元御进一步深化、发挥。气机升降理论是辨证立法处方遣药的依据,中医认为气机升降五脏皆有,因为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脏腑经络以及气血阴阳的相互关系,无不依赖于气机的升降出入。笔者从《内经》、《脾胃论》学习入手,尝试探讨气机升降理论与脾之后天的关系

1 气机升降理论朔源

气机升降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言:“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走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1]。《素问・六微旨大论》言“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2],《黄帝内经》通过阐述升降运动的基本过程,取类比象,进一步引申到人体来阐明人体气机的升降变化;从自然界的升降出入运动化生了万物,类比到人体的气血化生,脏腑功能活动产生了生理和病理变化。后世医家进一步完善、发挥了该理论,黄元御《素灵微蕴》中曰:“水宜浮而火宜沉,木宜升而金宜降,土居中皇,是为四象,转运之机”[3]说明脏腑是通过气机升降出入的形式以表现其生理功能的。李东垣在治疗上重视生发脾胃之气,而且也运用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之药性来治疗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其在《脾胃论》中,对处方、立法就特别强调升降机理。《四圣心源》云:脾升则肝肾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枢”[4],说明脾胃升降有序,对脏腑功能平衡协调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2 气机升降与致病

气是生命活动的本源,人体的生命活动依赖于气的升降出入和气的“升清降浊”。 只有升降清浊,才能使“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凑里,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只有在升清降浊的过程中,机体才能不断维持新陈代谢和能量转换的动态平衡,升者有度,降者有约,使脏腑功能井然有序。内因、外因、饮食劳倦引起气机升降失常,则形成脏腑疾病。总的来说,气机升降的病理不外乎升降不及、升降反作、升降太过[5]。气机升不及多精气不足,脏气衰弱,升提无力,倦怠乏力,头晕耳鸣,四肢酸软,形寒怯冷;气机不升反陷,则腹胀、子宫下坠,下血;气机降而太过,泄泻无度,小便频数等。升不及、降太过、不升反陷皆为虚证形成的原因。

3 脾胃枢纽与气机升降

《四圣心源.天人解.脏腑生成》曰:“土也,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旋,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己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6]详细说明了脾胃气机升降与五脏的紧密联系。脾胃是人体主要消化器官,脾胃功能的升降运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环节,也具体体现了气的升降运动和枢纽作用。《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和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这就是说脾胃既是人体气血生化之场所,又是人体升降的枢纽,为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脾胃是元气之本,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升降浮沉的变化体现了“天地阴阳生杀之理”,正如东垣所云:“元气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由生也”。脾胃气机升降失调,不能化生气血,气血乏源,,渐至气血双亏, 精气衰少,甚则全身衰弱。

3 气机升降理论运用于治脾

3.1 治病当以脾胃先:

脾胃气机的升降对维持整体气机升降平衡协调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脾胃居中,交通上下。脾气上升则清阳之气上输,肝肾之气并之而上行;胃气下降,则浊阴之气下运,心肺之气随之而下达。脾胃既升清降浊,又斡旋上下气机,以使上者下之,下者上之,升降相济。脾胃为后天之本,其气机升降失常,则水谷不能化,气血不能生,清阳之气不能布,诸多病变莫不由之而生。故在诸多升降失常的病变中,尤以脾胃升降失常影响最大,亦为临床所常见。因此,重视脾胃气机的升降状态,使其升清降浊、纳运有司当为治病之先。正如《脾胃论》所说: “其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惟益脾胃之药为切”。

3.2 升脾阳,降胃阴,气血生化有源:

脾胃升降主要是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其升降的关键在于脾胃之气的健旺。脾胃为生化之本,中气之源。只有脾胃健旺,才能保证脏腑气机升降的动力来源,才能保证气血深化有源,其中又以脾之阳气更为重要。只有脾运正常,清阳升发胃得血滋荣,始能发挥降浊的功能。另外,胃为湿土,脾为燥土,脾胃健运,燥湿才能调剂,升降才不致所困。如四君子汤是治疗脾胃气虚的基础方剂,方中人参甘温直升,白术能升能降,茯苓降浊,因此本方配伍是从恢复脾胃升请降浊功能的角度而立论的。又如实脾饮,参苓白术散、理中汤、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东垣补益方药,常常以参、术、芪等补益脾胃中气,用升麻、葛根、木香、白术,气厚味薄之类具有生浮之性的药物升举阳气,在升阳益气的同时又加黄苓、黄连之类苔寒降火。

3.3 有升才有降,有降才有升:

脾宜升为顺,胃以降为和,治脾胃病常降中寓升或升中寓降,这是中焦的气机运动。在上焦宜降,在下焦宜升,在中焦能升能降,升中寓降,降中寓升,所谓有升才有降,有降才有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指的是药物的作用趋势,即在以升提为目的的方药中,常配伍适量具有沉降性质的药物;在以沉降为宗旨的方药中,常配伍适量具有升提作用药物。如升阳益胃汤的目的是益气升阳,在黄芪、陈皮、独活、防风等升浮药中,配伍少量半夏、泽泻等沉降之品,以达升中有降,使升而不过。再如济川煎中,重用肉苁蓉、当归以润燥滑肠,降泻通便,配以升麻轻宣升阳,清阳得升,浊阴自降,更有欲降先升之妙,终达润肠通便之效。

4 医案举隅

王某某,女,65岁,退休职工,嗜睡伴腹胀、嗳气1月就诊。患者1月多以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嗜睡症状,白天嗜睡,睡而不实,西南医院做经颅超声多普勒检查示脑血管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给予活血通络,改善大脑供血药物治疗多日无效。时证见白天嗜睡,睡而不实,晚间眠少,头昏眼花,伴两肋胀,脘腹疼痛,嗳气频作,纳呆;口干口苦,咽中有痰感,自觉时而发热,时而畏风恶寒,大便不成形,次数增多,小便频急不爽。诊其脉沉细,舌淡,苔薄白,边有齿痕。此为脾胃虚弱,纳运失司,清阳不升,清窍失养;土不生金,肺气虚衰,脾失健运,湿浊内停所致,法当益气升阳,清热除湿止泻,方拟升阳益胃汤加减治之:党参30g ,苍术15g,黄芪20g,川连5g,法半夏15g ,陈皮15g,白豆蔻10g,藿香15g,薏仁30g,云苓20g,神曲20g ,鸡内金20g,玄胡20g,佛手片20g,大腹皮15g,防风15g,羌活15g ,独活20g,柴胡15g,扁豆20g,甘草6g,三剂。二诊:服用三剂后患者肋胀、腹痛症状缓解,嗳气缓,食量增加。但仍述嗜睡、头晕,口苦口干,大便稀溏,小便多,面色白,少气懒言,诊其脉沉细,舌淡,苔薄白,边有齿痕。此乃仍是脾胃气虚,清阳不升,内伤不足之兆,仍以升阳益胃汤加减治之:党参20g ,焦白术15g 黄芪30g,川连5g,法半夏15g,陈皮15g,云苓20g,泽泻20g,神曲20g,鸡内金20g,防风15g,羌活15g,独活20g,柴胡15g,白芍20g,甘草6g。患者再服用六剂,愈。

按: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言:“脾胃虚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干口苦,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欲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升故也”。王子接云:“盖脾胃虚衰,肺先受病,金令不能清肃下行,则湿热易攘;阳气不得升,而为诸病”。脾胃虚弱,纳运失司,古饮食无味,大便不调;清阳不升,清窍失养,故头晕眼花;土不生金,肺气虚衰,故畏风恶寒,面色白;脾失健运,湿浊内停,阻碍气机,则脘腹胀满;脾主四肢肌肉,湿困中焦,阳气不运,湿淫肌肉,故肢体困倦沉重,湿热下注,故小便频急不爽;湿邪化燥,故口干。由上可见,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湿热内蕴为本病的基本病机变化。故升脾阳,降浊阴为治之本。

参考文献

[1] 黄帝内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0

[2] 黄帝内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85

[3] 黄元御:黄元御医书十一种,下册・素灵微蕴[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263

[4] 黄元御:黄元御医书十一种,下册・四圣心源[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61

[5] 苗凌娜: 简述脏腑气机升降的生理及病理[J].河南中医,2003,23(10):3

[6] 黄元御:黄元御医书十一种,下册・四圣心源[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