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硅谷年轻人已然不爱大公司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硅谷年轻人已然不爱大公司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华裔女孩Lu虽然是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的研究生,但生活中她对移动互联网的态度不过是用外卖App订中餐或用数字钱包付款。直到她选定了要去实习的公司—打车应用Uber,一家去年夏天刚刚募集到2.58亿美元投资、估值超过35亿美元的初创企业。

Lu翻阅了大量Uber及其CEO贾维斯·卡兰尼克的报道和书籍后,从这款App的粉丝变成了信徒。她相信Uber有一天能取代出租车并与Google的无人驾驶技术合并,甚至让私家车消亡从而拯救我们的地球。“Uber会比Facebook更强大!”

就这样,初创企业又搜罗到了一位顶级人才。美国人开玩笑说,那些最聪明的工程师原本可以帮助奥巴马修补医保网站,但却蹦蹦跳跳地跑去一家创业公司编写软件。 年轻人为什么愿意编写软件

《纽约时报》对这种现象作出了解读:一方面,进入科技前沿领域“让人激动”;另一个原因则是“声望”—聪明的年轻人想去创业小公司,是因为其他聪明的年轻人也在做同样的事。“顶尖人才的高度集中是硅谷最神奇的一面,”思科公司的一位高管说,“人们是真正被这种环境所吸引。”

旧金山的使命湾,过去曾是拉美移民和时尚潮人的地盘,而现在,这里一套公寓的月租金超过3000美元,因为一些创业企业搬到了这里。吉姆是Lu的学长,曾在Facebook做实习生,又在一个美食推荐App工作了一年,现在,他加盟了网络支付公司Stripe。

吉姆是新一代软件工程师变“酷”的典型—他穿着破洞牛仔裤和复古T恤,说话时信心十足。几个月前,Stripe融资8000万美元,公司估值近20亿。这让他们的办公环境大为改观:餐厅里摆着新买来的桦木长凳和桌子,椅子都带有性感的曲线,许多书籍堆放在实木书架上。

新的工作环境也带来了新的工作方式:不再有繁忙的周一到周五,过去的互联网企业,最繁忙的时刻是产品日,而现在,几乎每天都是日—公司不断推出新版本,就像Facebook的宣传语:“快速前进,突破陈规。”

硅谷比30年前扩大了一倍有余,初创企业的圈子更像亲密的会所,聚集了各个名牌大学以及大公司输送的年轻人才。一个高材生来到硅谷,马上进入早已构建好的人力网络:这里有假期实习认识的同事和校友,他的过渡会相当顺利,因为初创公司会提供丰厚的入职租房补贴,人力资源部的年轻女职员也会发来热情的电子邮件。 在硅谷,35岁以上者出局

但在这样朝气蓬勃的环境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活得快乐。

面对浮华、荣耀和魅力,硅谷也充斥着紧张和焦虑。当成千上万才华横溢的年轻人集中在一起时,这一切不可避免。焦虑可能源自一个创业者突然意识到公司正走向失败;或者刚刚筹集到500万美元的创始人突然发现自己的大学同学筹集到了1000万;还可能是一个22岁就拿到10万美元年薪的极客,仍然担心买不起一栋当地的房子。

在旧金山这个全美单身女性比例最高的城市,年轻女性抱怨越来越多的男人忙于创业、捣弄数据,忘了浪漫为何物。 惠普的员工平均年龄是39岁,Facebook是26岁,而Stripe只有25岁。

硅谷从来就是个一门心思向前冲的地方,但在过去十年,这种特质越发不可收拾:创始人越来越年轻,目前,统治硅谷的是一群20多岁的工程师。“这是我们的时代,”在科技人才聚集的问答网站Quora上,一个人问道,“硅谷人在35岁走下坡路以后,还能干什么?”

这个问题虽然傲慢,但它讲出了很多科技人的感受—算不上年龄歧视,至少是对青春的膜拜。根据人力咨询公司的数据,惠普的员工平均年龄是39岁,Facebook是26岁,而Stripe只有25岁。

Stripe工程师吉姆的父亲就是数据存储和软件开发公司NetApp的高管。对于在硅谷长大的吉姆来说,有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去你爸爸的公司工作会怎么样?

事实上,他已经做出了选择—去那些羽翼未丰的初创公司。 硅谷也有“老人”,但不能是工程师

曾经无比强大的科技公司,可能一夜之间就被甩在身后,类似的事情在硅谷一再发生:英特尔公布了令人失望的盈利报告,而新兴公司Snapchat却底气十足地拒绝了数十亿美元的购买意向。这种由Facebook和Google带动的快速发展的科技公司,与那些步步为营的老公司之间已经出现了一条巨大的鸿沟。

当然,也有年轻工程师舒服地待在全球五百强的大公司里,还有50岁的程序员正在尝试第四次创业。但作为一个群体,Lu和吉姆以及他们的同龄人不断地寻找新公司,从Google到Facebook,再从Facebook到一家更新的公司。

这种公司的CEO通常就坐在工程师的身边,招聘时把扁平管理当作与产假相提并论的福利,普通工程师也能拿到股票期权。

在硅谷,年龄歧视通常指新公司歧视年长的工程师,而不是大公司歧视年轻人。Stripe这类公司里,年轻人所谓的“凝聚力”可能让资深人士望而却步:如果你已经50岁了,即便编程技巧再出色,也不希望被同事取个“忍者”的外号,或者每个周末都与单身的同事们一起去露营或泡吧。

也有一些新公司对经验很重视,但这种态度的转变通常只出现在创业步入成熟期、单纯依靠雇佣朋友已不再能推动公司向前走或上市的时候。“资深人士更擅长创造实质性的东西以及应对更复杂、更有挑战性的业务,”硅谷职业网站CareerCup的CEO盖尔·麦克道尔评论说,“年轻的文化可创造一些很酷的东西,老人能更有条理地做事。问题是,尽管他们的步伐更合理,但节奏太慢,很难在硅谷竞争,即使方向正确。”

尽管在文化、对酷的理解以及编码技术上有种种分歧,但有迹象显示,在一些公司,“老人”和年轻人的融合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典型的例子就是Facebook。年轻人扎克伯格引领了产品的开发,而“老人”桑德伯格带领公司上市,并确保它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而像苹果这样的老牌公司能保持年轻,还有另一种力量在起作用:一家大公司需要意识到,对于一个20多岁、有无穷机会的软件工程师而言,重要的不是收入或稳定,而是“酷”。“酷”存在于聪明人、大量资金和引人注目的产品之间不可言喻的汇聚之处,可以花钱买到,但更多的时候,要靠年轻人自己来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