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课程实施中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再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程实施中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再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通过调查研究和实践,对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产生的办法和过程、组建小组的约定、合作活动的加强、学习的评价方式、合作活动的控制产生了新的认识。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活动 实践感悟 评价方式

1 问题的提出

合作学习是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和实践,是我国儒家教育思想的精华之一。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学记》中就提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倡导学习者要彼此交换学习经验,以增强学习效率。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合作学习的观念后来在我国的教学中渐渐被淡化。

合作学习的重要代表人物斯莱文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以人与人之间的表现为依据,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合作学习以自控论为理论基础(威廉·格拉塞《自控论在课堂》),从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出发,把传统教学理论的重点从教师如何“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从而使教师的“教”服从于学生的“学”。这样,教师的力量和学生的力量得到了整合,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我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重视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所以近年来小组合作学习不断地被提起、运用,也有不少较为成功的经验介绍,但更多的是从理论的角度、教师的视角较宏观地去分析、探讨小组合作,而实际操作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细节问题及解决的方案却很少提及。通过对我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跟踪调查,从学生的体验需求、教材的特点需要、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感悟等方面去逐步完善小组合作,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益,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

2 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于2008年5月22日上午,对2007级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试点近一年的其中6个班的高一学生,从小组结构、组员安排、评价体系等方面调查,采用选择判断和叙述理由的形式。收回调查问卷323份,其中有效问卷304份,不反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有264份。同时对这6个班的任课老师进行座谈,了解教师转变角色过程中的困惑和感悟,从而进行汇总、磋商,完善小组合作的理念、变通小组合作的模式。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汇总见表2:调查内容(1)的赞成率、无所谓率、反对率以有效问卷304份为基数;(2)至(17)的赞成率、无所谓率、反对率以(1)中赞成、无所谓总人数264人为基数进行计算。

3.1 调查内容(1)至(17)项学生持反对意见的理由

(1)同学们太积极,过于亢奋、活跃,课堂混乱或纪律不好而喧闹和起哄,有的持反对意见的学生直言小组合作并非真正合作,只是提供了说话的机会,而且上课速度缓慢,导致课堂效益差,成绩不升反降。

(2)虽然无人反对,但也有人提出每个小组七八人太多。

(3)自习课纪律太差,讲话现象太严重,且看黑板不方便,长期如此会对身体健康有害。

(4)(5)少数人认为没必要,靠自觉。

(6)少数人认为易受拘束。

(7)全部男生或女生组合则小组气氛过于活跃,讲话现象严重。男生理性思维较强,女生感性思维丰富,男女生组合可以优势互补。

(8)不同层次的同学难以同步、合作困难,跟不上的同学易抄袭。

(9)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随意性太大。不同性格不同志趣的同学组合在一起可以相互影响改善。

(10)成绩优秀的或不理想的可能集中在一起,导致两极分化现象更严重,也有学生提出:如果都喜欢讲话的同学组合到一起呢?担心课堂纪律无法保证。

(11)成绩好不代表组织能力强,组长需是有领导才能且肯负责的人担当。

(12)建议民主推选。

(13)人人平等,人人都要有机会展示自己,否则不利于共同提高;成绩好的多发言也会让老师蒙蔽了双眼,不能真正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14)成绩好的也要多锻炼。

(15)浪费时间,没必要。

(16)该批评时就批评,不要过度表扬,否则易使人自信过度;在批评中成长,鞭策是前进的动力。

(17)要适时适度批评,不可伤害自尊心,多表扬可增强自信。

3.2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是赞成改传统教学方式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少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通过优化改进等措施来解决。(2)(4)(5)(6)(8)(12)(15)反对者少,赞成者多,基本上可以运用于小组合作。(3)(14)(16)(17)已有一定的反对意见,而且赞成率也不是很高,(13)反对多、赞成少。这些情况说明:①座位的排列方式必要时可以进行微调;②课堂发言展示的机会要均等,不能偏袒;③表扬是评价,批评同样也是评价,表扬与批评都要适度,要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问制宜。(7)(9)(10)(11)反对的声音很大,说明纯男生或女生组合以及任意组合的方式都不利于小组学习纪律的维持,学生反对仅成绩好的同学为组长(甚至带有一点反感情绪),也正说明了绝大多数学生是积极向上、努力寻求发展的,多方面想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认可。

当然也有特殊的情况会发生,如在男女生组合问题上,某个班经过近三周小组合作学习发现:该班54人,共设9个组,因男生少,只有12个男生,分到9个小组中,有6个小组只有1个男生。只有1个男生的小组逐渐暴露出男生缺乏动力和积极性,深入了解才清楚,原来女生“人多势众”,男生在小组合作各环节中备受压抑和限制。鉴于此,做出调整:把这6个小组中的6个男生单独合并成一组,女生缩减一组,这样形成组内男女生之间、组外男女组之间的竞争,效果很快显现。

3.3 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中主要暴露出部分学生间的不协调。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情况;有时小组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面上而无实质性的合作,部分学生会趁小组合作交流之际闲聊,脱离学习重难点,使教学重难点遗失或淡化。

(2)课堂上每个小组积极参与的主要是组长和某几个人,一些基础不好或性格内向的学生一般不参与研讨,只作为旁观者和记录者的角色,如何关注这部分学生,使他们能主动融入合作与探究,需要教师去思考解决。

(3)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完成的时间无法保障,没有经过充分思考而进行的小组合作讨论如无源之水,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创见,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容易掩盖学生的思维困惑。

(4)化学(江苏省高考属于选修科目)课时较少,教学内容又较多,小组合作比较耗时间,实施起来感觉力不从心,进度上不去。

实际上,化学是适用于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的。如果能把小组纪律、目标,定期交流反省等落到实处;建立良好的发言机制,完善小组学习评价体系,计划安排好预习、作业时间,则一定能克服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系列问题,全面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益,进而实现与新课改理念根本上的接轨和融合。

4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新认识和新做法

4.1 合作小组产生的办法与过程

由班主任在对学生有着具体了解的基础上任命组长,小组成员主要是通过分配的方式产生,辅以自愿,依据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统一调配,每组实力均衡,形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在座位安排上采取一一对应原则(即能力有差异的学生,性格互补的学生分别对坐,组长坐中间以便组织小组活动),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考虑到坐在教室两侧需扭头看黑板而导致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则需要过一段时间轮换调整小组的位置。

4.2 合作小组组建约定

每个小组由组长负责,全组参与,小组共同确定精神、目标、口号、组纪组规(学习、纪律、卫生……),彰显本小组的精神。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小组通过小组会议的形式通过约定(课堂、课外、假期)相关规定,小组纪律公约,小组卫生清洁任务分配,小组户外活动实施方案等,不同小组间通过展示,互相补充,互相学习。在集体智慧下,小组组建协议条分缕析地囊括了组员在校的各个领域,这既展示了组员良好的合作意愿,又反映了组员所具有的团结协助的潜力。

4.3 合作学习的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方式通常有2种。一种是开放式,即学习的重心在课外,课内主要是交流展示,适用于与学科相关的研究性学习,它的基本式是各组研究题目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决定,其成果丰富多样,选题领域广泛,学生同社会的联系面比较宽,当然每一个研究题目至少有2个小组各自独立地开展研究,便于形成“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良性机制。另一种是集中式,即学习的重心在课堂,课外以预习为主,这种形式是当前课堂教学的最主要的模式,适用于实验设计、理论知识等方面的学习,它的基本式是由全体师生共同交流讨论探究一个相同的课题,各小组独立开展探究活动,这种方式各组探究的视角、方法、过程乃至结果可能都不相同,差异性大,组间竞争比较激烈。

4.4 合作活动的加强

(1)组长在每天课程结束时收集小组组员的遗留问题,在固定的时间内(需由班级统一划定),根据具体问题情况采取问答、讲授或互帮互扶的形式来解决。这样,通过这个时间段解决一天的学习困惑,不断促进小组成员自我整理的能力与每日学习盘点的习惯。

(2)小组每周体育竞技比赛。在每周预留的一节课上(或安排在体育课),各小组通过上报的活动方案组织乒乓球、篮球、羽毛球、踢毽子、跳绳等体育项目的比赛,小组采取积分制,通过组与组间的体育竞技比赛,不断强化小组荣誉感,增强小组间的竞争意识,也很好地提升组内合作和沟通等能力。

(3)通过小组周记和小组会议记录加强小组建设。各小组每周召开一次小组会议,从学习、生活、思想等各个方面阐述自己的想法,并做必要的记录,借此不断加强小组自我管理和自我反省,在反省中不断提升小组的凝聚力。

4.5 合作评价的方式

对学生活动进行简练而恰当的评价(包括表扬和批评),激发的是学生非智力因素,激活的是内因,对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教学意义深远。当然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评价体系中除了教师口头上的赞赏和指正外,还有其他的一些评价方式,以下是由学生自我评价为主的较为成熟的2个范例。

(1)开放式小组合作学习:以学生自评为主。主要从以下各问题的角度来评价(评价等级:A一典范、B一较好、C一中等、D一初级)。

①应用信息技术技能的熟练程度、搜索信息、收集信息的广度、数量、可用性。

②与队友的合作意识。

③独立工作能力。

④讨论、交流、演讲表达能力。

⑤角色扮演能力(回答角色所承担的问题)。

⑥社会调查、访问专业人士的收获,与社会的交往能力。

⑦研究成果中体现出个人或小组的观点、思想,见解有独到之处。

③对以上几个方面的综合评价。

(2)集中式小组合作学习:每组设立一位责任心强的同学作为评委,对本组课堂表现进行评分。评分细则如下:

①基本分50分。

②各组必答题每答对一题加10分。

③抢答环节每抢答正确一题加10分,答错扣5分。

④有辅(如幻灯片、生活中的材料、网络资料等)手段帮助自己完成任务并在课堂上展示运用的加20分。

⑤勇于上讲台板演,有条理性,字迹工整,加5分。

⑥见解有独到之处,获得老师肯定的加10分。

⑦声音洪亮,普通话标准,阐述问题的简洁性、科学性等方面酌情加分或扣分(建议5~10分范围)。

课前由每组评委在黑板固定位置写出上节课本组得分,由任课老师简评一下,表扬先进组,激励落后群体。如果某组经常滞后,教师要深入该组内了解情况,起督促帮扶作用。

4.6 合作活动的控制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学生应当在愉快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学业成绩、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在学习中学会与人沟通、合作交流,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必备素养。但在课堂教学中,过分地凸现“合作”,过多地采用“交流”,使得“时髦”形式的过度呈现抑制了丰富内涵的充分彰显。所以合作学习不能太滥,要有所控制,要根据学情有所选择,不必每节课都固定为“小组合作”的形式。主要针对难度大、思维要求高、解决途径广、有合作探究价值、需采集众人的智慧才能解决的问题,选择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相互交流,才能起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即使采用小组合作模式教学,合作的力度、广度也要因具体问题而定,不能因“合作”而合作,需独立思考的一定要让小组中的每个个体“游离”出来,排除干扰,自我解决。

5 成果显现

连续几届,我校高一学生实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进入高二、高三,理化班继续保留这种学习模式。根据各班级的特点,主要由班主任牵头,在上述新的认识的基础上,灵活多样地执行小组合作模式,很多更具科学性、更符合学生需求、更能提高合作效益的做法被运用其中。经过课改实践,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互动性和学习效果,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生心理品质发展。课堂中,在小组讨论、展示、质疑和答疑的各环节中,有助于学生间的思维碰撞和交锋,不仅提升小组成员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而且不断改进小组成员的语言表达和自信心。小组内部不断形成的竞争合力,小组间逐渐形成的竞争氛围,这都极大地稳固了班级的良好学风。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近几届学生,特别是理化班,高考升学率,包括选修学科的达B率不断创造新高,这些不能不说是实施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效果。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批“试点”的学生在以后人生道路上必能更有效率地去学习、工作。

6 启示

新课程要求的是提高学生的能力,新高考要求的是考查学生的能力。这种能力既是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迁移应用能力,更是对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高层次要求。学生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一定程度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是必要的,但如果还把高考成绩的提高寄托在花大量的时间去搞题海战术,而不从根本上改变师生的教与学模式,就会在新课程新高考的大潮中落败。所以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知识的应用、能力的提升,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为根本,以养成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目标,遵循教育和学习的规律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地创新、尝试、探索、总结新的教学模式,你就会发现:新课程的教学是一片天,深邃可为。

参考文献

[1] 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吴良根.中学化学,2007,(10):6—7

[3] 周雪春.化学教育,2006,27(5):25—27

[4] 林尤宏.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6):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