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彭茂琳:为血友病人“造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彭茂琳:为血友病人“造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0年底,北京。在一场艺术品拍卖中,剪纸画《新嫁娘》以15万元的价格拍出,成为迄今为止全国最贵的剪纸作品。

在这幅“天价剪纸”背后,一个残疾女人正在延续一个爱的奇迹。

“建家”

十多年前的一个盛夏,涪陵。

狭小的客厅里,中国核工业建峰化工总厂女工彭茂琳斜靠在沙发上,翻看着当天的报纸。

由于从小就患有肌肉萎缩症,这个中年女人双腿落下了残疾。平时,她最喜欢以这样的姿势阅读。

一则《父母去世,血友病人自杀》的新闻映入眼帘:一个血友病人在父母相继去世后,在家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直到一个星期后,他才被邻居发现……彭茂琳的心猛地一颤。

望着在卧室打游戏的儿子海波,彭茂琳感到毛骨悚然。

1988年,一岁的海波被确诊为血友病――一种凝血因子缺乏导致的严重凝血障碍疾病。得了这病,一个小伤口就会造成血流不止,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血友病人也被称作“玻璃人”。

面对昂贵的医药费,不堪重负的丈夫离家出走。倔强的彭茂琳独自咬牙坚持,白天工作,晚上打零工,慢慢地将海波带大。

卧室里,海波正在电脑游戏里厮杀。电脑显示器上色彩绚烂,男孩的眼眸却依然黯淡。

看到同龄人都在上学、工作,自己却只能窝在家里打游戏,海波一天天消沉下去。

“妈,活着真没意思,我真的不想活了。”一天,他这样对母亲说。

看着儿子眼中的希望迅速黯淡,彭茂琳心如刀绞。“让血友病人绝望的并不仅仅是病痛。”她说,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失落感,也许才是他们心中最大的羁绊。

彭茂琳渴望解开这个羁绊。

可是,要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

2005年10月,涪陵一家医院门口,几位中年妇女悄悄钻进候诊大厅。她们拿出一叠传单,见人就发。“莫非是搞传销的?”保安们警觉起来,不容分说将她们赶出门外。

“明天再来!”彭茂琳望着医院大门,心有不甘。

这些天,她正在忙一件大事――为筹建协会寻找会员。

早在1997年,彭茂琳就打算将血友病家庭组织起来,互帮互助。从此,她开始在网上“寻人启事”,一发就是好几年。

2005年8月,两位血友病患者的妈妈通过网络信息找到了她。交谈中,她们得知了彭茂琳的计划,表示全力支持。

一场“寻人”行动随之展开。

为让更多病友加入协会,彭茂琳和姐妹们天天在医院、救助站等地散发传单、张贴告示。其间,她们不止一次被当做传销人员撵出大门。三个月后,她们找到了80多个血友病患者,协会一举成为全国最大的血友病患者组织。

人找到了,彭茂琳又面临另一个难题――病友们大多家庭困难,根本凑不够协会启动经费。

这时,民盟重庆市委送来了救急的一万元捐款;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科主任娄世锋也捐献了3000元,并为病友们上了一堂“家庭自我护理”的免费培训课。

2007年4月17日,渝北区双凤桥街道,重庆血友病康复协会成立,彭茂琳和广大病友及其家属有了“家”。

然而,“没钱开张”的窘迫经历却警醒了彭茂琳――要让“家”长久维持下去,坐等外界捐助可不行!

造血

2007年8月,涪陵区残联培训基地,数十名残疾人和血友病患者齐聚一堂,开始接受剪纸培训。

“我不一定能将你们都教会,但是我一定倾囊相授。”讲台上,彭茂琳一字一顿地说。

台下,鸦雀无声,唯有目光炙热。

协会成立后,来自社会各界的零散捐款是唯一收入。“要自救,就得先自强!”面对困境,彭茂琳寻思,“‘输血式’慈善依赖性强,难以长久。只有自己‘造血’,才能让协会可持续发展。”

几经思量,彭茂琳冒出一个大胆想法――带领病友们创业,实现自给自足的“造血式”慈善!

“创业能‘一箭三雕’。”彭茂琳这样分析说,既能让病友实现就业,补贴医疗费,又能带来较稳定的活动经费,让协会得以维持。更重要的是,病友们还能在创业中发现自身价值,增强生活下去的信心。

中午12点40分,培训学校食堂,饭菜早已经端上桌,却不见有学员来用餐。

炊事员恼了,冲进教室喊:“饭都凉了,你们到底吃不吃?”

教室里,学员们正盯着黑板。

在那些全神贯注的目光里,希望之火正炽热燃烧。

针对血友病人的身体特点,彭茂琳准备选择一种能“坐着创业”的项目。她想到了剪纸。

年轻时,彭茂琳酷爱剪纸,习得一手剪纸绝技。现在,她要施展这一手绝技,带领病友们攻坚克难。

2007年8月,在涪陵区残联支持下,彭茂琳举办了剪纸创业培训。经过20天的培训,学员们大都通过了区就业技能考试。

同年,“剪爱”剪纸工作室成立,成员全部是血友病人。

彭茂琳这位残疾女人,开始带领一群血友病人投身商海。

“新生”

2008年,北京,世界银行扶贫项目展示现场。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林毅夫穿梭在展柜之间,目光在柜内陈列品上巡游――为得到世行项目支持,全国有上千个创业团队送来产品参展。

突然,林毅夫停下脚步,仔细端详起一幅名叫《川江妹子》的剪纸作品。

得知这幅作品出自一群血友病人之手,林毅夫当即将其收藏。

在这次申报中,“剪爱”从1000多个创业团队中脱颖而出,顺利获得项目资金,还接到了世行的礼品订单。

“剪爱”成立后,彭茂琳始终坚持原创路线。在完成日常设计的同时,她还带领几位病友设计师专攻剪纸技法,尝试将现代技巧加入其中,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几个月后,她如愿以偿――“剪爱”研发出具有三维效果的“平面多层次立体表现手法”,改变了剪纸作品的平面视觉印象。

2010年,更重大的转折来临。

这年,重庆出台了微型企业发展战略。“剪爱”抓住良机,从“工作室”变身为“有限公司”。

2010年底,剪纸《新嫁娘》在北京拍出15万元天价,一举成为“中华第一剪纸”。

2011年4月,剪纸《南风清韵》被访渝的英国安德鲁王子收藏。一些英国客商闻风而至,邀请“剪爱”进军不列颠。

2011年9月,一家风司找到“剪爱”,表达了注资意向。

…………

捷报频传,“剪爱”的利润源源不断地注入协会,变成病友们的医药费。在公司和协会抱团发展的格局下,“造血式”慈善已经变成现实――目前,“剪爱”已经带领200多名血友病人就业,23岁的海波就是其中之一。

2012年1月的一天,重庆市血友病康复协会。

彭茂琳走在过道上,瘦小的身影被窗外斜阳越拉越长。1月9日,刚满48岁的她被评选为2011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

“未来,我们希望将‘造血式’慈善模式移植到其他慈善社团。”彭茂琳边走边说,“那样,就能实现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边说着,她一边望向窗外,仿佛在眺望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