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让亚洲“变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776 年,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The Wealth of the Nations)中写道:“良好的道路、运河和通航河道有助于降低运输费用,使一国偏远地区与城镇周边地区更接近于同一水平。因此,这是最重要的改善。”
两百多年来,亚当·斯密的论断在世界经济的成长过程中被一再印证。今天,参与经济活动的途径不仅限于道路、运河和通航河道,喷气客机、互联网、移动通讯以及被广泛认可的商业规则、法律设计等,使人类文明跨入一个高度融合、高度互通的时代。
近50年,人口稠密、文化多元的亚洲,经济增长迅猛。在后危机时代,亚洲尤其承载了更多推动全球复苏的希冀与期待。
然而,全球需求普遍趋软,使得对外依赖程度较高的亚洲新兴经济体难以独善其身,几乎无一例外地面临“保增长”与“调结构”两大难题。扩大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激发域内动力,成为眼下较为现实的解决方案。
一国如此,一块广袤的大陆亦然。“互联互通”的两大益处——实现高效、高性价比的资源流动;努力消除一国内部以及国与国之间的不平等——此刻显得弥足珍贵。
当前,中亚诸国铁路采用的是宽轨,中国采用的是国际标准轨距,而东南亚诸国则采用的是窄轨。那么,“车同轨”将不再是古人对于“一体化”(统一)的憧憬,而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各方对“互联互通”诉求的具体体现。
本期核心话题所探讨的,正是如何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大陆上建立起互联互通系统,进而产生更为强劲的商业效应。
如何让亚洲“变平”?希望我们的读者,能够跟随《博鳌观察》一道,共同关注未来十年亚洲的发展。
感谢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前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就此话题为本刊撰稿。他希望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合作,为亚洲增长注入新的活力。感谢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格罗夫、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主任隆国强以及霍普金斯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肯特教授。他们从各自角度,阐述了“互联互通”的理论意义与现实路径。
我们要特别感谢刚刚成功访华的比利时首相埃利奥·迪吕波。首相先生在出访前,拨冗为《博鳌观察》独家撰稿,高度赞赏了欧中两大经济体之间的紧密联系。
我们要向《博鳌观察》的作者,值得尊敬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致敬。就在本期发刊前,世界经济界传出令人痛心的消息,102岁的科斯教授逝世。对于中国经济学人而言,科斯的影响尤为深远。1985年,在中国缺乏高端公司的情况下,他的思想即被传入中国。今年4月,科斯教授为本刊所撰之文,成为他留给中文世界的绝响。他指出,“大幅降低在亚洲范围内流动的成本,在未来很多年都将成为带动亚洲增长和经济一体化的强劲动力。”他的声音,已经成为本刊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