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走进恐龙世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走进恐龙世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构建生活的课堂,提高课堂生活质量,是现代生活教育对课堂教学的一种追求。要使学生的课堂生活有意义、有质量,关键是教学活动的方式要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生理、情感的需要,要以他们的方式进行学习,使教学的要求成为学生成长的需求。《恐龙》是苏教版语文第六册中的一篇文章。作者以清新流畅的文字,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有关恐龙的知识。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们对恐龙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课文中简短的介绍,绝不能满足学生对恐龙知识的渴求,那怎样才能教好这课呢?我进行了以下设计。

一、介绍恐龙

课前一星期,我找学生们聊聊天。

师:你们喜欢恐龙吗?

生:喜欢!喜欢!(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喊起来)

一句问话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

生:老师,以前世上真有恐龙吗?

老师,恐龙怎么会灭绝的?太可惜了!

老师,恐龙还能复活吗?

……

如今的学生很善问,教师的“内存”已不能满足他们,所以,当今教学绝不能只是“授鱼”,必须是“授之以渔”。

二、引导学生建立小组进行探索研究

“这样吧!我们来搞课题研究,一齐想办法解决!”我试探着说。没想到,他们的兴致真高,一个个连声喊“好”。

虽然学生对自己提的问题非常感兴趣,但究竟怎样去研究它、解决它,他们心里就没有底了。我想,这时不能急于抛出建议,应该给学生一个空间,让学生有一个思维的过程。

一天后的交流会上,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慢慢地开始了研究方法的确定。

生:我家的电脑上网了,我可以上网去找找恐龙的资料。(真是一个不错的点子)

生:我想到图书馆去,那里肯定有这方面的书。

生:我听说常州有中华恐龙园,那里有许多恐龙模型,这次放假,我去拍些照片回来!

……

七嘴八舌,方法真多,看来,学生的智慧真是不可低估。

在我的建议下,大家推选毛家炜当研究组组长,他们还给自己的小组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新世纪网络恐龙科探小组”。

三、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在细致的分工后,研究小组开始行动,不过是一两天,他们的问题也就出现了。

生:老师,我登上了中华恐龙网站,网上那么多介绍恐龙的内容,我都要下载吗?

生:老师,恐龙的种类太多了,我们该摘录哪些呢?

师:当然不需要,收集资料,要有选择,要选我们现在能够理解的,同学们最感兴趣的。

在我的细心指导下,原先愁眉苦脸的学生又兴高采烈地开始了他们的调查之旅。经过几天的调查,学生对恐龙越来越了解,兴趣越来越浓厚,搜集到的资料图片一大堆。

四、研究成果展览

师:怎样才能让别的同学了解我们的研究成果呢?(生议论纷纷)

生:我们为恐龙做个展牌,举行一次展览。

这个建议马上得到大家的认可。想到自己的研究成果就要公布了,学生们都掩饰不住自己的兴奋,积极行动起来。我引导他们对这些资料按名称、外形特征、捕食特点、灭绝原因等进行分类、整理、粘贴。

当一块块展牌出现在其他同学们面前,大家都睁大了眼睛,不断地发出了“哇哇”的惊叹声,这着实让研究小组的成员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当然,对这些孩子来说,重要的并不是这些研究成果,而是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学会了提出研究问题,运用研究方法收集资料,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自己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五、学以致用,让学生做小老师

展览结束了,我们的语文课也开始了,黑板四周贴满了恐龙的图片,这里简直成了恐龙的世界。由于有了展览的铺垫,学生们兴趣盎然,在“读读找找”的游戏中,学生们轻轻松松读懂了课文。

学课文,应学以致用。我刚想让学生运用学过的说明方法介绍一下其他恐龙,一位学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老师,下面的时间让我们自己来讲吧!”“让我们来讲,让我们来讲!”呵,他们居然把我“赶”下讲台。

精心准备后,一位戴着“长江旅行社”帽子的男生,走上讲台,卷了一本书当喇叭,有声有色地讲了起来:

“各位游客,欢迎来到常州中华恐龙园,现在我向大家介绍的是李氏蜀龙。它生于侏罗纪中期,属蜥脚类恐龙,体长9至12米,高约3.5米。头中等大小,牙齿呈钉耙状,尾部的最后四个尾椎愈合成棒状的“尾锤”,这是它的武器。李氏蜀龙以低矮树上的嫩食物为食,进食时还会将带有锤子的尾巴摇来晃去,仿佛在警告食肉龙:千万别惹我。”(说完还做了个摇尾巴的动作,惹得同学们哈哈大笑。)

又一位头戴恐龙头饰的学生上场了。

“我叫太白华阳龙,是剑龙的老前宗了。我身长5米,头很小,用四只脚行走,看,我的背上有两排骨板,肩部有尖锐的棘板,尾巴末端有两对骨刺。我的牙齿细小,专吃地表的细软树叶。我是谦谦君子,虽然天天带剑行走,却从不惹事生非,我的格言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教室里顿时响起一阵掌声。)

这场恐龙的介绍会一直持续了两节课,还不能结束。于是,我建议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自己所了解的恐龙知识写下来,汇编成一个小册子,大家轮流阅读,学生们欣然答应了。

下课了,学生们还在不停地议论着。

生:老师,我长大了,一定当科学家,好好地研究一下恐龙。

老师,恐龙什么时候能复活呢?要是它能和人类和睦相处那该多好呀!

……

望着一张张涨红的小脸,望着一双双渴求的双眼,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憾。是的,教学不是把教师的理解、感受和获得强加给学生,更不是将知识原封不动地“塞”给学生,而是要设计导致学生产生某种理解、感受、体验的“碰撞”,让“碰撞”去产生它本身必然会有的效果。《恐龙》这节语文课,学生们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学习,迎合学生表现自我的要求,因此,他们的身心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敞开,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在这节课上,学生不仅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知识面得到了拓宽,而且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情感个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张扬,这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学所期望的吗?

【责编 张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