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福建音乐周”座谈会综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福建音乐周”座谈会综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2年4月17日上午10点,由福建省文化厅主办,福建省歌舞剧院与福建省艺术研究院联合承办的“福建音乐周”的座谈会在文化部新闻中心举行。本次座谈会邀请到吴祖强、杜鸣心、王世光、卞祖善、田青、王祖皆、俞峰、李吉提等二十余位北京音乐家,福建的作曲家郭祖荣、吴少雄、章绍同、葛礼道、林荣元、张树平与歌剧《土楼》的词曲作者莫凡、吴苏宁等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由福建省艺术研究院院长王评章主持,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陶诚与福建省文化厅副巡视员卢鸿筠分别代表文化部艺术司与福建省文化厅致辞。福建省文化厅厅长陈秋平在座谈会的最后做了总结发言。座谈会上,与会嘉宾主要对4月12日至16日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福建音乐周” 系列活动①以及福建音乐事业的成就与发展策略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与建议。综而述之,专家们的看法和建议主要有如下五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 “福建音乐周”这一活动以及福建音乐事业的评价。吴祖强说,“福建音乐周” 带给了他一次美好的观摩和艺术享受;他认为,这几年我国艺术活动的发展态势良好,“福建音乐周”活动特别是本次座谈会不但对于歌剧《土楼》的艺术影响和福建整体的音乐事业在今后的进一步提升很有意义,还会对中国的音乐事业起到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刘锡津认为,“福建音乐周” 让音乐方面的成就集中地进入一个橱窗,让首都人民和全国人民看到福建在音乐方面的长足进步和发展,可以说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个大手笔,值得赞赏。顾夏阳认为,“福建音乐周”这次在北京举办有三个方面很好的展示,即近几年来音乐创作成果的展示,通过演出歌剧进行团队实力的展示,还有就是通过“闽籍”著名演员与歌唱家展演进行福建籍人才的展示。王祖皆说,“福建音乐周”既有原创的歌剧,又有原创的交响音乐,还有闽籍演员歌唱家的展演,规格档次很高,形式内容丰富,可谓是文化艺术之省的一个大手笔。俞峰认为,这几年来福建文化厅、福建音乐界包括福建歌舞剧院做了很多有益于推动全国音乐事业的事,比如去年的在福州举办的“首届中国歌剧节”等;他觉得福建能不断推出这么多作品与人才很可喜。王世光认为,福建的舞台艺术取得这些成果来之不易,它体现了福建有关领导对建设文化强省方针的贯彻。“福建音乐周”的演出丰富多彩,品种风格多样,体现了多年的努力与丰富的积累。李吉提认为“福建音乐周”是对福建音乐文化所进行的一次全方位展示,它可以使人们认识到福建不光是一个戏曲大省,还是个文化大省。同时她觉得本次音乐周的作品在内容上都能立足于本地特别值得肯定。卞祖善认为,“福建音乐周”关于福建音乐创作以及戏曲等各个方面的展示是空前的。他说,福建的音乐家做了太多的事,而且福建所处的特别的地理位置,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两岸音乐家互访与展示作品,到去年的闽台音乐周的举办,在两岸文化交流方面的成果是别的省份不能够替代的。他表扬了本次音乐周的核心团体即福建省交响乐团在本次音乐周中的表现,认为他们担当的演出任务繁重却完成得很出色,并借这个座谈会呼吁福建省领导,要好好爱惜、扶持这个乐团。他还指出,郭祖荣先生在1989年,2000年两次到北京来举行他的交响乐作品音乐会,并培养了那么多人才,还组织了五届“京沪闽现代音乐创作研讨会”。可以说明,郭祖荣先生无论是在音乐创作、音乐教育和音乐社会活动方面,都是中国音乐界的领军人物。朱绍玉认为,福建多年来在抢救挖掘和整理保护传统剧种方面做得比较好,有关方面比较重视;而且不管是戏曲创作还是历次汇演,都有很可喜的成绩。他说,中国是世界的戏曲大国,福建是中国的戏曲大省,这是了不得的事。

二是对歌剧《土楼》的看法与建议。刘锡津认为,《土楼》的做法很聪明,因为这个展示客家人生活特征的戏,不仅让客家人觉得应该去看这个戏,而且会吸引非客家人试图通过这个戏,走进一个人文博物馆,感受客家人的一些神秘性的东西。他还认为莫凡在该剧中对民歌和美声唱法的结合做得比较好,因为它既保持了民歌的特点,又让美声唱法能唱得很流畅,而且乐队整体风格很统一。但是,他觉得女主角用民族唱法与其他角色的美声唱法放在一起,有损于整体风格的统一。顾夏阳认为,《土楼》的气势与整体风格都是很不错的,但他认为《土楼》的合唱力度显得不够,因此建议,不妨在土楼的一、二、三层都安排合唱,让合唱和中间的演员形成交融与对峙,也就更好地运用了土楼。王祖皆认为,《土楼》的选题独特,体现了制作方的品牌意识与战略定位,值得充分肯定。该剧文本结构干净,故事叙述清晰,人物形象鲜明,舞台呈现大气,场面首尾呼应,音乐优美动听,既具有西洋正歌剧的品质,又体现出音乐的民族风格,作曲家为女主角云花设计的音乐语言与云花所处的环境和人物性格也特别吻合,这些都是优点。不足之处在于,一是戏剧性还不够,它是一种外部事件引发的内心冲突,这种冲突矛盾作为戏剧矛盾和冲突来组织显得不够狠,尤其是第二幕显得戏剧的动力不太足,戏剧的高潮也不太够,整个戏显得平了一点,因此,也造成了音乐统一有余对比不足;二是缺乏入情入心让人乐于传唱的唱段,他认为虽然一部优秀的歌剧作品不完全以唱段流传与否作为唯一的标准,但是能不能从曲到词写出被人们流传的唱段,直接关乎到这部歌剧能不能在历史长河中留存下来的命运,他觉得《青青葛藤》这个主题曲虽然音乐能给人挥之不去的印象,但歌词内涵还不够丰厚,显得很单薄;剧中也有很多很动听的咏叹调,但是结构层次显得有点散,这需要词曲作者共同再加工;三是个别场面的处理显得草率,例如保卫土楼的场面和音乐战斗性不够,演员的状态也不够紧张,缺乏紧张的气氛,缺乏一种撼动人心的精气神。尽管如此,他还是认为《土楼》具有浓郁的福建特色与丰富的客家文化内涵,符合当今需要倡导和重建的核心价值观,因此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王世光首先肯定了《土楼》的大制作所产生的效果。同时他也认为该剧的戏剧性不够,为此他建议:把劫持小孩的事件提前一点,使舞台的气氛始终笼罩在比较紧张的气氛当中;对孩子救回来以后还是因中流弹死掉这一关节点要好好渲染,这渲染并不是在这个孩子身上唱,而是要为他送葬,要有一点仪式的感觉;调动各种音乐手段,像阿水和云华对唱的部分希望能够在内心的冲突方面再想想办法进行挖掘等等,这些修改都可能会增强戏剧性。另外,唱词还要再诗化一些。田青认为《土楼》这个剧本是很难得的,因为它把客家人的精神以及客家这个奇特的文化现象用一个感人的故事展现了出来。但他认为这个故事的设计不够狠,因为这个故事的戏核是用自己亲生的骨肉为了“义”来换另外一个生命。舍生取义是中国传统文化里一个非常引人瞩目的一个现象,但西方人乃至今天的中国青年人恐怕都很难接受为了某一种义或情,把自己的亲生孩子换成别人的做法,但这个剧把这样一个离开了传统文化就不容易理解的生命现象写得让人可以接受,可以相信甚至还让人流泪,所以这个剧本难得。他还认为整个歌剧从剧本到音乐到舞美到表演都达到一定的高度,尤其是莫言的音乐,有儒家之风,比较中正和平,不走偏锋,既有民族的东西,也基本是个正歌剧的写法,又能让中国受众接受。另外,他认为一出戏里有各种不同唱法倒是个好事,但要处理得好。他认为不足之处就是唱词写得粗糙,缺乏文学性,需要再加工。李吉提认为《土楼》从总体上说很成功,但可以在定位上想得更清楚一点,如果要高度戏剧化,就要采用所谓的更狠一点或者更戏剧性一点的写法,如果要民俗化,就要以如何展示土楼的风情与历史文化为考虑重点,如果要诗意化或者像田青所说的中庸化,那就要在技法上更有嚼头一点。定位更清楚的话,就可以从某一个方面下更大的工夫,比如增加戏剧性可以通过调动合唱乐队让它更立体化等。她建议就在这个基础上考虑搞两个版本,一个是大歌剧,另一个是偏民族风格的,后者还可以加进一点方言韵味。卞祖善认为,《土楼》最大的问题是本子的问题,因为它好多地方没有理顺。他表示赞赏魏明伦对剧本创作的几点追求,即“语不惊人誓不休,戏不抓人誓不休,情不动人誓不休,理不服人誓不休”。他认为该剧不仅唱词锤炼不够,而且许多情节的交代不清,显得“理不服人”,为此他建议把许多情节理顺,要做到让人有一种出乎意料又合乎于情理的感觉。音乐方面,他认为这部戏的音乐没高潮。但他认为《土楼》是有希望的,因为它主题好,有人文精神。金湘也认为中规中矩是《土楼》的问题所在,他认为每一部作品中都要有它高潮的安排,不能总是娓娓道来;他认为《土楼》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让人感觉只是在讲述关于这些人的一件事,而不是在展现这些人怎么行动,进而在行动中表现出各种各样的个性。另外,他感觉“土楼”所代表的客家文化的独特内涵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剧中所表现的先人后己或舍己为人等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点,希望编剧考虑如何从世界角度或宏观角度,通过一个故事把客家文化的特点包括土楼本身的历史等等给展示出来,而这正是观众所渴望看到的东西。权吉浩认为,《土楼》这个文化的标志充分展现了福建省的人文得特色,很大气,而且场面壮观热烈,音乐也好听,他只建议在这个基础上,追求一些辉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