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英国“七姊妹大学”的成功之道与启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英国“七姊妹大学”的成功之道与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七姊妹大学”创建于20世纪6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之时,经过不长时期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其成功的经验主要表现在:在社会需求中寻找发展机遇,创建充满活力的学术组织机制,致力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相互促进,以及谋求国际化办学等。借鉴“七姊妹大学”的经验,我国新建大学应当转变观念,大胆探索,开创高等教育发展后来居上的“中国现象”。

关键词:“七姊妹大学”;英国大学;新建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9.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3)01-0086-06

英国大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古典大学历经800余年而长盛不衰,成为新老大学的典范。尽管它们的成功为世人所景仰,但英国大学中可能更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是一批建校历史不长却取得了巨大成功的新大学。这些大学虽然只有短短50年左右的历史,但却完成了古典大学数百年的学术积累,攀上了学术的巅峰。在这批大学中,素有“七姊妹大学”之称的苏塞克斯大学、东英吉利大学、约克大学、埃塞克斯大学、兰开斯特大学、肯特大学和沃里克大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其实,“七姊妹大学”不单单是英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独特的现象”,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研究“七姊妹大学”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大学,尤其是新建大学的改革与发展有着特殊的借鉴意义。

一、应运而生的“七姊妹大学”

“七姊妹大学”创办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其中最早建校的是苏塞克斯大学,最晚建立的是肯特大学和沃里克大学。这一时期是英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二战结束后,英国经济、科技发展迟缓,高等教育发展明显落后于其他一些国家。据统计,1958—1959年,接受全日制本科高等教育人数占同年龄组人数的比例,英国为4.5%,法国为7%,瑞典为10%,美国为20%,前苏联为5%。作为高等教育较早得到发展的国家,英国高等教育人口比例之低令人难以置信。1960年,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的比例,英国为8.2%,而美国达到了35%,加拿大有14.1%,日本也达到了11%。为了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加强国际竞争力,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政府决定加快发展高等教育。1961年,英国政府组成了以经济学家罗宾斯为主席的高等教育委员会,负责对英国高等教育发展前景进行调查和规划。1963年,委员会提出了著名的《罗宾斯报告》。《罗宾斯报告》建议: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所有具备入学能力和资格并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都应该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当时,英国高等教育还面临来自人口增长的巨大压力。二战后,英国人口出生率迅速增长,出现了所谓的人口“膨胀”。到20世纪60年代,正是这些新出生人口上大学的年龄,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旺盛。不仅如此,二战后,英国实行了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及中等教育的政策,其直接后果就是高中毕业生得到了大规模增加,高等教育的潜在生源扩大。

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世纪60年代,由大学拨款委员会批准,英国政府颁布皇家特许状,新成立9所大学。其中,位于英格兰的7所被誉为“七姊妹大学”。谈到这些大学的建立,时任英国大学拨款委员会主席的莫雷勋爵认为,“三分之一是出于入学人数的需要,三分之二是出于新思想的需要”。

与英国其他更早建校的大学不同,“七姊妹大学”在创建之初就获得了“大学”称号,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拥有学位授予权,打破了近代大学都曾经历的由学院升大学的“学徒期”传统;这些大学由国家创办,政府给予90%左右的财政资助,打破了由民间团体或个人办学的传统;校址多设在英国古老的大教堂所在的小城市郊区,打破了近代大学以走读制为主的传统;采用新的教学体制和机制,重视学科融合,加强文理交流。这些都为“七姊妹大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七姊妹大学”初建之时规模都比较小。学生人数最少的东英吉利大学仅招收了87名本科学生;学生人数最多的沃里克大学也仅有450名本科生。目前,“七姊妹大学”均成为了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万人研究型大学。比如,东英吉利大学在校学生达到13000多人;苏塞克斯大学在校学生人数达到10000多人,其中,研究生近3000人,教职员工2200人,师生来自120多个国家,三分之一的教职员工是非英国人;沃里克大学在校学生人数高达22648人,其中,本科生12823人,研究生9825人,留学生6088人。

“七姊妹大学”建校时间不长,但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功。在2011年《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世界大学排名中,苏塞克斯大学、约克大学、兰开斯特大学、东英吉利大学的位次分别为79、81、124、174。在英国大学排名中,沃里克大学位居第6,约克大学位居第9,兰开斯特大学位居第10,苏塞克斯大学位居第21,东英吉利大学位居第23,肯特大学位居第39,埃塞克斯大学位居第41。可以说,“七姊妹大学”整体上取得的成功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其成功之道耐人寻味。

二、“七姊妹大学”的成功之道

英国不乏中世纪的古典大学,也不乏工业革命浪潮中诞生的近代“红砖”大学。在这样一个大学传统十分深厚的国度,新建大学在没有历史文化积淀、没有优越的地域优势、没有非同寻常的外来支持的情况下,如何出奇制胜、后来居上,成为足以与老大学相媲美的知名高等学府?“七姊妹大学”的成功为这一难题作了一个现实的注解,让我们看到了新建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赶上或超过老大学不仅可能,而且所需时间亦远非我们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久远。

(一)在社会需求中寻找发展机遇

“七姊妹大学”大都坐落在小城市郊区,距政治、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心城市较远。但它们创建于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充满希望和激情的时代,高等教育大发展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而多样,尤其是来自社会需求的压力,迫使大学不得不调整办学理念,转变办学思路。“七姊妹大学”得风气之先,没有古典大学迂阔厚重的文化包袱,敏锐地打开了理念创新的大门,开辟了适应社会需求办学的广阔空间。比如。东英吉利大学创办之时就提出了“差异化办学”的理念,走与老大学不同的发展之路;约克大学提出了“卓越、平等和为所有人提供机会”的办学理念;沃里克大学从一开始就是考文垂市和沃里克郡大胆的、富有想象力的伙伴:“采用不同的方法产生一所新大学,将教授带进来,让他们自由吧!”

英国高等教育研究专家迈克尔·夏托克认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一所大学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四分之三的变化是由外部因素(如经济衰退、人口变化等)激发而非内部压力引起的。所以,在大学战略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涉外,综合评估形势和环境背景,迅速、高效地对外部压力作出反应,而不是优先关注内部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七姊妹大学”的成功得益于对外部需求的准确把握和及时反应。兰开斯特大学的创建“是因为伦敦人民想要一所新大学以促进西北部地区700多万居民的文明化”。埃塞克斯大学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必须改变”的办学思路,要通过扩张成为伦敦和伊普斯维奇之间整个地区的多功能的高等学府,开设比传统的学术课程更广泛多样的教育服务,为非传统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研究和学位教育,以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担负起促进地区经济、文化和市民生活发展的责任。

在“七姊妹大学”建立之前,英国大学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古典大学,另一类是19世纪建立的“红砖”大学。这两类大学尽管都经历了19世纪的现代化过程,但在学科设置上,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当时都还是很传统的:人文学科和基础科学拥有无可争议的核心地位,学科设置与20世纪中期的社会需要有着较大的距离。“七姊妹大学”没有一味地模仿古典大学,甚至没有照搬“红砖”大学,而是另辟蹊径,直接面向社会,面向工商业需求,开设了大量的应用科学与技术学科专业,以加强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比如,埃塞克斯大学所看重的除了学术和专业价值外,还有社会、文化和经济责任,环境的可持续性,多元化,机会公平,以及融合与引领作用。为此,埃塞克斯大学建立了人文与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法学与管理学、科学与工程等四个学部。在人文与比较研究学部,主要开设了艺术史与理论,历史,文学、电影与戏剧研究,哲学,拉丁美洲研究,欧洲研究,美国研究,以及人文等学科领域;在社会科学学部,主要设立了经济学系、政府管理系、语言学系和社会学系;在法学和管理学部,主要开办法学、商学和人权研究等学科;在科学与工程学部,主要设立了生物科学系、计算机科学与电子工程系、卫生和人类科学系、数学系和心理学系等。从埃塞克斯大学的学部和学科领域设置看,传统的人文和基础科学不再是大学的核心学科领域,应用科学和学科占据了重要地位。沃里克大学最先建立商学院,积极加强和工业界的联系,为具有冒险精神的师生提供空间和自由,成为了一所创业型大学。

(二)创建充满活力的学术组织机制

英国传统的大学组织是“牛桥式”的,即由众多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学院所组成的联邦式的大学组织。在这种大学组织中,所谓的“学院制”、“导师制”和大学教学相互作用的关系构成了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到20世纪60年代以前,联邦式的学术组织机制是英国典型的大学组织建制。“七姊妹大学”是适应新的社会需要而建立的学术组织,承载了新思想、新使命,因而在学术组织机制上进行了新的探索,一改英国的联邦制大学传统,建立了一体化的学术组织机制。

在“七姊妹大学”,学院不再是具有法人地位的机构,而是大学不可缺少的具有特定学科背景的教学和研究单位,各学院共同构成大学的学术基础。这种一体化的大学使各学科专业、各院系和全体师生员工成为了一个相互联系的完整的社群。大学拥有一个独立、完整的校园,所有学院和全体师生员工都在这个校园中生活‘,教学和研究活动都在这个校园进行。苏塞克斯大学以“重绘学问蓝图”为思路,首创英国新的学术组织机制,构建了一个一体化的、功能完整的学术组织。苏塞克斯大学由13个学院、24个系构成了基本的学术组织框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全部由这些学院和系承担。每一个学院都是跨学科性的,比如:商业、管理与经济学学院,教育与社会工作学院,工程与设计学院,全球研究学院,历史、艺术史和哲学学院,信息科技学院,法学、政治学和社会学学院,数学与物理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媒体、电影与音乐学院,英语学院,心理学院和医学院。在苏塞克斯大学,“跨学科不仅仅是将一些不同的学科集合起来,而是形成一种组织结构。不设传统意义上严格按专业划分的系,而实行广泛意义上的学院。这类学院综合设置一些密切相关的学科,系只是学院的次级组织单位。”即使在实行了所谓“学院制”的兰开斯特大学、约克大学和肯特大学,它们所建立的学院与“牛桥式”的学院仍然是有区别的。这些大学的学院并非独立的法人实体,只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场所,是大学的一个亚社区,它们仍然是大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就是说,这些大学仍然是一体化的学术组织。

“七姊妹大学”建立的一体化的学术组织机制解决了英国古典大学所不可能解决的办学难题,包括发展统一的大学文化、制定共同的大学战略、营造师生共同的校园生活以及培育充满活力且富有效率的学术生产能力。正是在这种一体化的学术组织中,“七姊妹大学”建立了富有特色的新的教学模式,将广博的基础教育与定向的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人才培养更能适应社会行业部门的需要。比如,从建校初期开始,兰开斯特大学就要求学生在第一年学习三门学科的课程,另外,文科的学生要学一门科学,反之亦然;在第二年,学生就要从所学三门学科中选择一门作为专业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也可选择两门学科组成一个跨学科专业进行学习,这样既能维持学生的兴趣,又能使学生的技能和知识多样化。在教学组织上,“七姊妹大学”发展了四种新的组织形式:第一,由来自不同学科的教师轮流讲授跨学科的讲授课;第二,安排不同学科的导师与学生共同讨论讲授课中所学的专题;第三,由一名以上来自不同学科的导师共同主持某一专题的小组讨论课;第四,安排不同学科的学生参加同一个讨论小组。

正是因为学术组织的创新,“七姊妹大学”焕发出了旺盛的学术生产力,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就。苏塞克斯大学在2008年英国的研究评估中,90%以上的研究活动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是英国排名前30所的大学之一;在2008年的“国际学生调查”中,被认为是英国大学中最好的去处,94%的学生感到安全,95%的学生认为教学质量很高,95%的学生对校园环境大加赞赏;在2009年秋季的“全国学生调查”中,86%的学生完全满意,89%的学生认可其教学质量;在2010年的“学生高等教育经历”调查中,教学和研究位居英国第6。东英吉利大学在第一届“全国学生调查”中排名第3,在2008年的研究评估中排名第18。约克大学成为英国排名前10的研究型大学。兰开斯特大学在研究评估中始终排在英国前10的位置,通过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使得学生的就业率在全英排名第1。

(三)致力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相互促进

大学拥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如何协调三大职能之间的关系,是古典大学和新建大学面临的共同课题。“七姊妹大学”是创新的,是开放的,是主动面向社会的。它们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实现其社会价值,并在其社会价值中较好地解决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相互促进的问题。沃里克大学致力于与地区和社区建立积极的关系,通过建立科技园为企业提供高新技术支持,通过艺术中心对地区社会和文化结构产生影响,通过组织志愿者进社区为地区服务,这些社会服务同时也为师生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比如,2010-2011学年,沃里克大学就有400多位学生作为志愿者深入81所当地中学,有100多位学生作为志愿者深入当地小学,从事教学工作。埃塞克斯大学将学校看成是一个拥有诸多股东的多样化、多目的的组织,所提供的教育服务不仅仅是传统的学术课程,还主动为地区服务,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约克大学与约克市建立的旨在发展“以知识为基础的地区经济”的约克科学城(Scieflce CityYork),凭借大学的专业化和企业家精神,使约克市成为了一个活跃的、灵活的、成功的投资场所。

“面对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它们在环境和大学的界面以新的方式表现自己,但它们仍然是大学,永远为根植于科研、教学和学习的价值所主宰。”“七姊妹大学”的舞台不只在校园,它们通过与地区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使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苏塞克斯大学的目标是为各种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学生开办充实了前沿研究成果的教学计划,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学教师通过咨询、报告、到相关单位指导或任职,利用自己的学术成果为校外单位提供智力支持。建校伊始,沃里克大学就谋求卓越的教学和研究,认为良好的科研有助于充实和加强其能提供给学生的教学。为此,在教师的聘用上,它注重聘用那些在其学问领域有创新性思想的学者;在学科的设置上,它特别重视学科间的合作。商学和工程是直接面向地区生产的,因而得到了较早的发展。沃里克大学是尝试在产业和学术之间建立联系的先锋,通过加强和产业界的联系,成为了一所与地区经济、环境紧密联系的大学。沃里克大学的会议中心每年有2.2亿英镑的营业收入,学校将所得利润全部投入教学和研究。肯特大学是适应肯特地区商业、工业、科学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而创立的学科体系完备的大学,与地方工商业界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相互促进不仅应当指向社会和产业,更重要的是能够指向学生,提高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七姊妹大学”重视与工商业的联系,为工商业的发展服务,这是它们打破古典大学传统、建立开放办学机制的创举。与此同时,它们将人才培养价值置于第一位,积极推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相互促进,共同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服务。约克大学提出:“我们的全部使命就是为所有学生提供机会去实现他们的潜能,无论是在学习期间,还是在今后的生活中,作为组织和社会的领导者都是如此。在埃塞克斯大学《2009/10-2013/14年度战略规划》中,其所设计的研究、学生经历、知识转化、全球化和财政等五大战略主题中,人才培养居于这些主题的核心。其战略目标提出,要为所有学生提供优越的学习经历,要为一流的学者提供研究和教学一体化的研究和教学条件,要采用传统和现代的教学技术,创造一个支持性的、激励性的、资源丰富的学术环境。

(四)谋求国际化办学

“七姊妹大学”的建立尽管有着重要的地方背景和动因,但其办学从一开始就没有局限于地方:“我们的视野是全国性的和国际性的,而不是地方性的”:“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所有全球竞争力的、研究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在东部地区、英国和世界上担负重要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责任”。沃里克大学一建校就确立了不同于英国传统的办学路径,走国际化办学之路,将国际导向嵌入大学的每一项使命中去。在教学上,它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国际学生,不论是英国学生还是外国学生;不断增进国际多样性;开办国际暑期学校;促进国际化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

谋求国际化办学是“七姊妹大学”超越地方需求局限、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的重要手段。也正是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它们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注入了更强大的动力。它们推进国际化办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大学科技园的创办引来了国际重要企业,促进了当地产业创新和发展。大批留学生和国际学者的到来,不仅为大学和地方带来经济上的收益,而且带来了多元化的文化,增强了大学和地方的国际化色彩。英国学生在与国际学生的交往和学习中不但增进了国际理解,强化了国际素养,而且开阔了眼界,激发了走出英伦三岛的兴趣。而“七姊妹大学”的英国师生出国研究和学习的经历,更加速了他们的国际化。正如苏塞克斯大学所宣称的:“我们谋求国际化,旨在帮助我们开展国际一流的研究,招收最优秀的学生和教师,使我们的毕业生适应全球人力市场需要,激励我们的师生员工在国际上脱颖而出。”约克大学的国际化战略是通过国际合作研究和其他合作与交流形式,向师生提供广泛的、大量的国际机会,其20%的教职工和20%的学生来自英国以外的132个国家,其全球合作伙伴包括IBM、葛兰素史克公司、阿斯利康公司、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和联合利华公司等。

国际化办学为“七姊妹大学”带来了良好的国际声誉。在全球化时代,“七姊妹大学”并未停止国际化的脚步,相反,它们正在推行更大胆的国际化战略。埃塞克斯大学自认为是英国最具国际多样性的一体化大学,其学生来自世界130多个国家。在其《2009/10-2013/14年度战略规划》中,该校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全球化战略,谋求在国际市场份额增长、国际化和国际排名方面有更大的作为。该校提出的具体目标包括:国际学生的比例不少于35%,其中来自某一国家的生源要占到全体学生数的8%;与5个大学联盟建立伙伴关系;每年出国交流学生的比例达到10%-15%;5项建筑争取由国际基金资助;与欧盟以外的国际伙伴合作开展5项研究;举办国际暑期学校;在《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的世界大学排名中进入英国前30位、世界前200位等。

三、“七姊妹大学”的成功对我国新建大学的启示

自建校至今,“七姊妹大学”的发展都不过50年的历史,但其所取得的办学成就和声誉超越了世界上众多历史悠久或比较悠久的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最近十多年来,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要求,加快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我国新建了一大批地方大学。在这批新建大学的办学过程中,很多人慨叹:缺少政府的巨额投资,没有外部的强力支援,学校所在地又不是经济文化中心,发展难,超越更难。对照“七姊妹大学”的成功,我国新建大学应当转变观念,大胆探索,开创高等教育发展后来居上的“中国现象”。

(一)立足地区,放眼世界

新建大学的舞台在哪里,发展空间有多大?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国很多的新建大学。这个问题的症结在于大学与地区的关系。不可否认,许多新建大学地处非省会城市或非中心城市。尽管所在地区的文化教育还不发达,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迫切需要发展高等教育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客观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本身对高等教育的依存度不高,大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不紧密。所以,很多新建大学如水上浮萍,与地区的关系若即若离,没有立下足来,更没有扎下根去。这也就是很多新建大学找不到舞台、看不到发展空间的原因所在。借鉴“七姊妹大学”的经验,我国新建大学应当牢固地树立为地区服务的理念,立足地区发展的长远需要,主动贴近地区需要办学,不断开发新领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引领地区产业和社会进步的新方向;与此同时,还应当开阔视野,放眼世界,瞄准高水平大学发展的要求,追求永恒价值,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将满足地区需要与追求国际空间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国际化发展之路,促进地区性与国际化的良性互动,不断提升办学水平,扩大办学影响。

(二)以人为本,弘扬使命

大学拥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除了教学的对象是人以外,似乎科研和社会服务都不是直接针对人的。所以,很多新建大学在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时,往往只看到了教学要以人为本。而且在建校初期,基础设施建设和办学条件配备的任务繁重而紧迫,以人为本的问题常常被放到了次要位置;加之行政化倾向突出,官本位盛行,人本位的习惯和意识都不强。“七姊妹大学”一切为了全体师生员工的经验值得我国新建大学学习。新建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生力量,历史传统的积淀不深,包袱也相对较轻,更有可能奉行以人为本的办学宗旨,弘扬服务地区、追求卓越的使命,塑造我国大学新的办学模式。为此,应当调整办学宗旨。一切工作,不论是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还是行政、知识转化、国际化,出发点都应当是全体师生员工,都是为了给全体师生员工的发展和成长营造优越的环境和条件,使教职员工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理想和价值,使学生能够获得最优质的服务和最好的发展。

(三)抢抓机遇,顺势而动

在与有一定办学历史的大学的竞争中,新建大学因学科发展和条件建设等方面的劣势而处于不利的地位。为此,很多新建大学往往纠结于自身的劣势而徘徊于时代所提供的发展机遇面前,有志气而无底气,有想法但缺乏行动,踯躅而行,难以有大的作为。“七姊妹大学”建校之初的发展状况与我国新建大学何其相似,但它们在承认劣势的同时,更是看到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时代所提供的难得机遇。它们主动出击,开放办学,在时代大潮中搏击前行,开创了新建大学在短期内取得成功的高等教育发展的“奇迹”。“七姊妹大学”能够做到的,我国新建大学也能做到。我国新建大学要走出对自身历史的纠结,准确把握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看到地区和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所提供的大好机遇,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抢抓机遇,走开放办学之路,将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与地区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学校与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机制,实现学校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锐意创新,敢为人先

常言道,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新建大学缺少历史积淀,同时也没有历史包袱,没有各种有形无形的习惯和思想观念的束缚。“七姊妹大学”创建之时,英国已经有了建校七百多年的古典大学,这些大学无疑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但“七姊妹大学”并没有因自身的历史短暂而感到自惭形秽。相反,它们锐意创新,敢为天下先,经过一段不太长时期的发展,开创了一条与古典大学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成为高水平大学“俱乐部”的重要成员、古典大学不敢小觑的新生力量。“七姊妹大学”的发展经验表明,新建大学只要锐意创新,敢于争先创优,实现跨越发展,达到后来居上的目标并非是不可能的。我国新建大学应当解放思想,善于汲取其他大学发展的经验教训,敢为人先,敢于突破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束缚,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现代大学制度,解放学术生产力,激发学术创造力,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朝着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快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