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公众建筑认知实证相关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公众建筑认知实证相关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由于公民建设的专业性很强,特别是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设备的公民建筑其专业水平要求得更为严谨,因此有些时候公民建筑需要的是相关专家专家的论证,及施工者把设计者的意图充分反映到现实生活中去。

关键词:公共建筑;公众

中图分类号: TU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建筑业也迅猛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选择住房时对住房的使用功能更加注重智能化、舒适化、快捷化。因此在在发展中国建筑住宅工程时,设计者要充分考虑多方的因素、居民对预期住房的要求期望程度、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标准、规定。应讲究住宅、教育、医疗、健身、科研为一体的全局性智能建筑。中国几千年解决不了重男轻女问题如今居然被房地产行业解决了,由此看来中国建筑业更应该采取对全民理念建筑的征求办法这样既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也能使中国的建筑业逐渐与国际接轨。

一、谁拥有建筑话语权

因为每个公民不可能都是搞建筑行业的,所以建筑行业内有很多专业性的术语也不是每个公民都可以参与的,大众化的参与,无非就是要求公共建筑的质量及将来公共建筑要有一定的升值空间,所以公民参与公建是偶尔要用批判的态度的,但是既为公众的建筑每个公民都有发言权,所以实现公民参与共建是一把双刃剑,在现实中要确保落实好。

公众对建筑的认知主要因素有来源于两方面;一是来自建筑本身提供的外在美感,二是决定于公众的主观意识,而后者与公众是否有分享或分享到多少建筑话语权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做个调查,被访的市民在回答“对中国城市建筑的总体评价”时,选择“一般”的占55.7%,选择“比较好”和“非常好”的仅为23.9%,其余的都选择较差。换另一组有关建筑话语权的数据来看,报告统计当问及“您认为当前城市建设及设计的决策权现在谁手中(多选)”时,

对上图进行分析,参与调查者多远“政府”,这一选择率高达62.2%,而选择率最低的为“市民”,选择率仅为7.7%,其余的就选择“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专家”(53.1%)、“规划管理人员”(35.6%)、“建筑开发商”(35.1%)较多。看着并没有多大关联的两组数据,经过仔细分析后就会察觉对中国城市建筑认知产生偏差的参与者更多地认为建筑的决策权在政府手中,而那些对建筑有好评的被调查市民则更倾向于认为目前的建筑决策权归建筑师或设计专家。

二、公民建筑的实践可能

如果公民建筑的制度设计、政策支持的关键在于建筑决策的赋权不够,那么怎样实践公民建筑就依赖于公众自身对好建筑的追求和期望,也可以理解成公众心中渴望建筑表达什么含义、有什么功能、运用哪项技术、呈现什么形象等,这些要求在当代或未来能在多大程度上进行实现,也就是这些建筑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公民的需求,换言之公民建筑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实践。据此做个调研还进行分析,调查中围绕“您认为一个好的当代建筑更应满足哪些方面的需求”答案有10个选项,让参与调查者从“完全不重要”1分到“非常重要”5分的五个分法中进行选择,选取前三位,后三位选项分析,如下图:

选择前三位的“节能、环保”(均分为4.70)、“契合使用者的功能需求”(均分为4.41)、“运用了先进的建筑技术”(均分为4.38)等诉求指标,选择后三位的“具有强烈的视觉感受”(均分为3.61)、“清晰的建筑形式语言”(均分为3.53)、“代表一种国际先进形象”(均分为3.48)。表明在大众心中,所谓的好建筑是满足自身生活需求,而不是考虑为国家、政府或他人服务,是表达个人对美的理解对城市建筑的欣赏。公民应发自内心的渴望参与到建筑从规划到建设的全过程中,通过与政府、开发商、建筑师等进行良性互动,友好沟通,来共同分享建筑给我们带来的实用价值和精神愉悦。

公民之所以强烈要求参与到公众建筑的建议权及意见反馈中,说明中国建筑在公众的内心还做得不够好,不到位,为什么代表中国的标志性建筑就建得如此受国人青睐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建筑代表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形象,所以政府各级监督部门对其质量、使用功能、外观观赏工程都层层监督、层层把关,最终做到保质、保量。但成片开发式住宅小区有的是政府委托开发的,有的是开发商自己开发的,因此对住宅的使用功能及质量有保证即可,这些住宅小区不是中国的标志性建筑,因此相对于重视程度来讲政府有关部门的要求会不那么精益求精。这也是中国建筑行业的一个弊病。

总结:

公民想参与公众建筑的意见及建议可以,但是必须是合理化、科学化的建筑,任何意见影响到工程的主体结构及使用功能的都不能采纳,这也是有关部门进行主控的一大项。先对于目前的中国建筑业发展态势来看,政府会继续操控着城市规划的大方向。这是由中国经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政策决定的,但是政府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公民参与全民建筑的可能性。例如开设专门的网站,通过信息处理将最有价值的合理化建议或者意见以排名的方式排出,加入公民的合理化建议受用还可以给予一些经济激励政策,这样会调动全民参与建筑的积极性。建筑业的本质是造福于民,既造福于民就要接受民众的建议及监督,也能体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内在思想,愿公民建筑早日实现公知于重,参之于民。

参考文献:

[1]覃莺.公众参与历史保护与开发——迪蒙尼特开发案的解读与启示[J].华中建筑,2010,(10).

[2]顾孟潮.回归公民建筑——评选丑陋建筑活动好[J].重庆建筑,2011,(4).

[3]朱涛.走向“公民建筑”再思考——兼与周榕商榷[J].重庆建筑,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