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倪瓒绘画中的“逸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倪瓒绘画中的“逸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倪瓒的绘画以其超脱拔俗的“逸“屹立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之林,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逸格”境层的形成,与自宋代到元代审美风气的擅变关系密切。倪攒“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和’聊写胸中逸气”的绘画理论主张是一脉相承的,其创造的高逸一路画风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大的划时代意义。

【关键词】倪瓒;逸格;逸气

一、“逸格”理论的发展梳理

“逸”,本来是指一种生活形态和精神境界,孔子在《论语》中说道:“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身中清,废中权。”何晏《集解》:“逸民者,节行超逸也。”又引:“马曰,清、纯洁也。”从以上一记载中,可以看出“逸民”大都具有节行超逸、避世隐居的特点,他们追求自由,精神与肉体都超脱于尘世之外。这种“逸”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渗透到艺术中,就出现了所谓的“逸品”。唐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提出“逸品”之说:“以张怀灌《画断》神、妙、能三品,定其等格,上中下有分为三;其格外有不拘常法,又有逸品,以表其优劣也"。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逸格”被朱景玄引入为绘画的品评标准之一,但却是被排除在神、妙、能三格之外的,未被用于与其它三格进行比较排列,因此这一时期的“逸格”是被看做独立于三品之外的特殊之格。

同为唐代著名画论家的张彦远在其著《历代名画记》中创新出“自然”之格,并把它置于神、妙、精、谨四品之上:“夫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自然者上品之上,神品为上品之中,妙者为上品之下,精者为中品之上,谨而细者为中品之中。”

到了宋代,《逸格》在画品中的最高地位得到确立,由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提出,并给“逸格”以较为明确的定义:“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尔。”此后,“逸格”便开始慢慢成为文人画家们竟相所追捧的最高格调。自北宋、南宋,直至元、明、清。“逸格”在绘画领域的至高地位确立以后,众多画家、画论家也对逸格作出了他们各自的理解。在这些看法中,有继承前人观点的,也有开拓创新的,而逸格的艺术内涵也由此而变得更为丰富。

二、“逸格”在倪瓒绘画图式中的呈现

元代没有对逸格理论的系统论述。钱选的士气”说和赵孟顺的”不贵工贵简率”说、倪珊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说,可作为元代逸格理论的表现形式。

在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四大家中,以黄公望和倪攒的成就最大,特别是倪瓒,他所提倡的“逸笔”、“逸气”说,成为评论其绘画理念和绘画风格的特征之一,为明清以来的画家所推崇,被视为逸格绘画的典范。倪攒绘画图式中“逸格”境层的表现具体体现在”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和以“逸笔”写“逸气”两个方面。

1、“逸笔草草、不求形似”

“逸笔”的形成, 并非生而得之, 倪瓒亦如是。他虽于绘画天分绝佳、时生顿悟, 但这种逸笔高简的画风形成, 并非一蹴而就的, 其间也经过了一个渐进的艰苦学习过程。他《为方画山就题》一诗中写到:“我初学挥染, 见物皆画似。郊行及城游, 物物归画笥。为问方师, 孰假孰为真? 墨池挹涓滴, 寓我无边春。”此诗足以说明倪瓒学画之初也曾是经历过见什么画什么, 一味追求事物表面形似的幼稚阶段, 不曾创造意境。后来由于其不断的师古、写生, 加之对儒道佛思想的兼收并蓄与人生境遇中的苦难遭逢, 思想境界趋于成熟, 绘画艺术得以日长, 这才明白真正的艺术创作是对自然之景有选择的再创造。只有借以有限的笔墨, 表现无限丰富的自然内容和精神意蕴, 才能使得画有尽而意无穷, 亦是“墨池挹涓滴, 寓我无边春“的道理所在。

倪瓒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并不是一味地涂鸦, 任意而为。事实上他不求形似的画,并没有取消形似。明人王绂对此阐释得最为详尽:“今人或寥寥数笔,自衿高简,或重床叠屋,一味颟顸,动曰不求形似,岂知古人所云不求形似者,不似之似也。彼烦简均失其宜者, 乌可同年语哉!”倪瓒的“不求形似“正是一种“不似之似”。他的《六君子图》画的是松柏樟楠槐榆六种树木, 形象画得甚是简略, 但各类之形态无不真实, ――可鉴。再以其画竹为例, 他画的竹子不仅能分辨出老竹新篁、枯干嫩枝, 即使用笔十分简率的竹子,也没有失去竹子的真实形象和基本特征。这正是倪瓒以不似之似的逸笔得“神”、“意”的佳作。

2、以“逸笔”写“逸气”

“逸笔”和“逸气”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逸笔是文人画笔墨形式,逸气是文人画家在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情感。为了表现逸气,就必须使用逸笔,它们两者之间是互为作用、互相补充的关系。倪攒绘画的根本目的就是以“逸笔”写“胸中之逸气‘,倪瓒的胸中逸气,正是其不平凡的人生遭遇在儒、道、禅哲学思想的共同影响下的显现。以”逸笔“写“逸气”,一个写字,表明倪瓒的绘画不同于宋画的重法度、致精微,已经超越了对形象肖似的描绘,强调那些最能表现胸中逸气的部分,弱化甚至舍弃那些无紧要的对表现逸气不重要的细枝末节,使“逸笔草草”的描绘为写胸中逸气服务,使形象的塑造为胸中逸气服务。

为了抒写“胸中逸气”,倪瓒比前代画家更强调人品、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在书法和画法关系上,过去虽早有提倡,但书法用笔在根本上是趋附于状物功能的,其本身所具有的表达情感心境的意味尚隐而不显。至倪瓒以“逸笔”写“逸气”, 书法用笔不只服从于描绘对象的需要, 它独具表现性的功能受到极大的重视。用笔一方面是为了描绘对象,另一方面它自身所具有的书法趣味和表达情感的功能被凸现出来, 有力地加强了作品所要造成的某种情调、气氛。石涛曾敏锐地指出, 倪画中有一段“空灵清润之气”即于荒寒中隐露着一种生命感, 这也就是以“逸笔”抒写“逸气”的精妙所在了。

倪瓒从“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到“聊写胸中逸气”, 再到天真幽淡“逸格”的创造, 其间关联一脉相通, 其高逸的画风之中关于心境、思绪的表现与传达, 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吕少卿.元四家绘画[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程静(1990.10―),女,山东济宁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2级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画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