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语言系统的三要素研究小说的语言特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语言系统的三要素研究小说的语言特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语言系统三要素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本文拟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来系统地对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这部小说中的语言特色加以分析和归纳总结,使我们在更好地理解该作品及其语言特色,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品的同时,也为有志于尝试从语言学这个角度来研究小说语言特色的同志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一句顶一万句》;语音;语法;词汇;语言特色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6-0084-02

2011年刘震云凭借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斩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且这部小说被著名评论家摩罗称作是“刘震云迄今最成熟、最大气的小说”。劳伦斯在《经典美国文学论》的导论里提到:“每一个大陆都有它伟大的地之灵,每一个民族都被某一个特定的地域所吸引,这就是家乡和祖国。”①那么由此可知,不同的地域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特色,作家生活的地域势必也会影响其作品的语言特色。

由于文化背景和情境的不同,人们选用的交流方式也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就是语言特色形成的基础。刘震云的家乡是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他的这部小说主要是围绕家乡底层农民的生活和生存现状展开来写的。作者拥有乡土生活的现实经验,使得他在这部小说中写自己熟悉的生活经历时信手拈来,而且把小说的故事情节描写得生动传神,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从而形成了这部小说独特的语言特色

我们都知道,语言系统的三要素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语音是语言符号的声音要素,是它的物质外壳;词汇是语言符号的总汇,是它的建筑材料;语法是语言符号形态的变化规则和组合规则,是它的结构规律。”②本文从语音、语法和词汇三个方面系统地对《一句顶一万句》这部小说中的语言现象加以分析和归纳总结。使我们在更好地理解该作品及其语言特色,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品的同时,也为有志于尝试从语言学这个角度来研究小说语言特色的同志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一、语音方面

“语音即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符号系统的载体。它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负载着一定的语言意义。”③本部分主要从拟声词的使用和语气词的使用两个方面对这部小说的语音方面的特色进行分析和研究。

1、拟声词的使用。“拟声词是模拟声音的词,又叫象声词,拟声词描摹声音时,给人一种如闻其声的音响效果。它有修辞作用,能使语言具体化、形象化,给人以如临其境的真实感。”④拟声词是世界上所有语言都具备的成分。且这种词虽然是摹仿自然的声音,却有很大的主观性。因此,拟声词作为一种拟声词格,经常在口语和文学作品里使用。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就出现了大量的拟声词,且这些拟声词都是通过人物对话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即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如,“咚咚咚”、“咔咔咔”、“呜里哇啦”、“嗖”、“扑哧”、“咕咚”、“咣当”等。这些拟声词在小说中的大量使用,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同时也增添了语句真实感人的魅力。

2、语气词的使用。“语气词是后置虚词,永远读轻声。语气词常用在句尾表示种种语气,也可以用在句中表示停顿。”⑤由此可知,语气词具有很强的附着性,一般附着在句尾(少数放在句中,后面有停顿),用来表达各种语气,增强表达的效果。我们通过语气词更能感觉并了解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也使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作品中描写的场景。经过笔者不完全统计,这部小说中语气词“啊”有22个,语气词“呢”有191个,语气词“吗”有94个,语气词“呀”有109个,语气词“吧”有96个。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使用频率也很高的语气词在其作品中出现。作者通过高频率地使用语气词,刻画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生动地再现了小说中人物的形象。

二、语法方面

语法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词类的变化、词的屈折变化或表示相互关系的其他手段以及词在句中的功能和关系。”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两部分。其中句法主要是指短语和句子等语法单位的构成和变化规则。本部分主要从句法的句式方面对这部小说的语言进行分析研究。“……《一句顶一万句》整篇小说以短句为主,简洁、明快、有力,没有拖沓之感,使得文章自然流畅、节奏分明、气韵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充分体现了口语化的表现风格。”⑥这一特点符合语言经济原则的要求。这部作品里的人物对话,几乎全部单独成段,使得口语内容短小精悍,意思清晰明了。如:百慧叫宋解放老姑父,听宋解放说过太原,问:“老姑父,你把太原逛遍了,太原到底咋样呀?”宋解放:“就那样,都是人,没劲。”百慧听完西安问:“老姑父,西安咋样呀?”宋解放:“跟太原差不多,没劲。”百慧:“老姑父,北京咋样呀?”宋解放:“都没劲。”这时往往叹息一声:“就是再没劲,也比咱沁源强啊。”又说:“百慧,你长大去上海,到黄浦江开轮船,到时候我去看你。”这一段人物对话中,最长的不超过该30个字,最短的只有三个字。“刘震云就是通过这些简单的句子组合,用平实的口语表达真实的情感,使小说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⑦这些简洁的句式也正契合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也使小说的情节更贴近农村生活。

三、词汇方面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集句成章,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由此可见,词汇对文章意义和作者意旨的正确表达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作为词汇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口头语汇是实际生活的反映。它主要使用基本词、常用词,广泛使用口语词、方言词、谚语、歇后语、粗语,很少使用冷僻、深奥难懂的词语。本部分主要从口语词汇中所包含的方言词和詈骂语两个方面来谈这部小说的语言特点。

(一)方言词的使用

“方言词是指限于某一方言地域内使用的词语,它与普通话词汇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使用范围大小的不同。”⑧虽然普通话作为现代民族共同语是文学创作的主流,但恰到好处地使用方言土语词汇可以更好地表达乡土气息,营造特定的文化氛围,丰富语言地表达。本部分主要从方言中所包含的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两个方面来探讨该小说的语言特色。

1、地域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在《一句顶一万句》这部小说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河南方言来描写农村的生活。如:“喷空”、“喷”、“待见”、“孬”、“模嘎喳眼”、“致气”、“憋着啥坏”、“保不齐”等。除了河南方言外,小说中根据人物自身的需要,也有其它地域方言的存在。如在上部《出延津记》中,姜虎外出贩葱,与山东人发生口角,就用了山东话。如:“妈拉个巴子”、“噎疤”、“半混”等。在下部《回延津记》中,因为牛爱国是山西人,他跟人对话就用的是典型的山西话。如:“作甚”、“白嚼”、“油嚼”等。通过这些地域方言,我们在了解作者所展示的地域文化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了解农村生活的情趣和农民的思维方式。

2、社会方言。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所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社会方言中有很多固定的短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它们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简洁生动,所以在民族内部广为流传,形成了一种使用广泛的社会方言。因为社会方言也是文学语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作者在这部小说中也运用了大量“接地气”的社会方言。如:“事不拿人话拿人”、“清官难断家务事”、“量小非君子”、“嘴跟刮风似的”等。由这些社会方言我们既能够很好地了解小说中所描写的社会背景,也能很好地理解作品的主旨思想。

(二)詈骂语

“詈骂”是同义连文,“詈”是个文言词,意即骂。詈骂语即“语言中规约性的、侮辱性的粗野或恶意的话”。詈骂语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词和短语,也可以是句子。其语义指向为谩骂义,语用功能分恶意和无恶意詈骂两种。现实生活中常常听到的詈骂语由于它的不庄重而鲜少出现在书面语中,但它在表达人们强烈的情感,尤其是愤怒不满或者不屑时,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詈骂语在口语中大量存在。尤其是故乡系列的小说中,没有读过书不识字的农民更是使用这种语言的高手。在这部小说中也运用了大量的詈骂语,如:“龟孙”、“操他大爷”、“去”等。詈骂语在这部小说中的大量出现,可能与小说中的人物多为普通底层民众,没有给接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有关,他们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和能使用的词汇有限,詈骂语就更符合了这些底层民众小人物的身份。

刘震云就是这样一位善于驾驭语言的大师。他运用了大量的拟声词、语气词、方言词、詈骂语以及短小精悍,清晰明了的短句完美地表达了作品的主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注释:

①陆建德.地之灵―关于迁徙与杂交的感想[J].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3期.

②④⑧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179.134.

③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5.

⑤刘震云.故乡天下黄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⑥⑦魏瑞霞.浅析刘震云小说《一句顶一万句》的口语化语体风格[J].芒种,总第4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