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融媒环境构建高校美育平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融媒环境构建高校美育平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古圣贤孔子教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并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进行教学,最早尝试艺术教育和美育对人性的完善作用。艺术审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长期以来,有识之士不断呼吁加强高校审美教育,我国也通过建章立制和教育改革推动美育的发展,审美教育被纳入了素质教育的范畴。文章指出青少年正确价值取向缺失,一定程度上与其对真、善、美认知的缺乏有关,从而导致其心智发展不完善。因此,如何正确有效地开展美育教育,广泛树立公共美育意识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融媒环境 艺教融合 美育平台

一、美育与艺术教育

在西方,早在18世纪末期,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就在其著作《美育书简》中提出:“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美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①由此,他提出了德、智、体、美四育的概念。

我国最先提出美育理念的,是王国维发表的《论教育之宗旨》。1912年,蔡元培提出《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指出“美育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教育”。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按照内容对美育进行分类,我们可将审美教育基本分为四个类型,即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和科学美。

艺术教育,是指以艺术为媒介,培养人的艺术能力与艺术境界的自由有序的系统活动。狭义的艺术教育是指通过系统的理论与技能的训练,广义的艺术教育是指通过文学、音乐、美术等艺术手段和内容,对人进行培养和熏陶,使人具备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与素质的教育活动。

就广义的艺术教育而言,其与美育应该具有如下两个方面的联系与意义。首先,审美能力的提升是广义艺术教育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通过艺术手段,让学生真切感受社会真、善、美,从而得到审美体验,完善心智。其次,艺术之美,本身即是美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并列于自然美、社会美与科学美。因此,实践艺术教育,本身亦属于审美教育的一个内容分支。

二、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美育实践情况

教育是一个系统过程,每一阶段的教育结果,都是上一阶段的教育实践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欲改善教育对象,必追溯上一阶段的教育行为,只有找到教育结果的来源,才能根据其呈现出的特点,实行下一阶段的教育计划。这或许也是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脱节现象严重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因此,欲找到当代大学生审美体验与价值取向引导的缺失,必先回溯其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状况。

谈及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学者们褒贬不一,认为1999年由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各校实践中效果参差不齐。而在2011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9年的义务教育共设有思想品德、艺术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三项审美教育课程,其占课程设置的比例分别为8%、10%和18%。按照课程标准,学生当在小学与初中学习的阶段享有每周80节课以上的美育课程。但通过与一线教师的访谈,笔者却发现由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升学指标与压力,艺术教育的相关课程都在不同时期被压缩甚至取消,审美教育执行情况呈现出如下特点:美育萌芽于学前教育阶段,发展良好;当进入基础教育阶段,审美教育的实行标准便随着教育目的的转移而发生了改变。小学阶段低龄阶段仍能正常进行美育教学,从4年级起,美育课程便逐年递减;至初中阶段则形同虚设;至高中,美育课程完全被取消。即美育课程随着年级的增高而递减。

在西方,进步主义学者首先在美国掀起了“创造性的自我表现”的教育思潮。维克多·罗恩菲尔德在他的著作《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中这样论述“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的任务不是培养未来的艺术家,而是要使儿童获得其他课程所不能提供的成长机会,使儿童富有创造力,心智得到健康发展,从而能够适应并创造未来的社会。

纵然,在世界教育史上,中西方有着文化本质性的差异,呈现着截然不同的特点。但就从维克多·罗恩菲尔德的艺术教育思想中,我们应该认识到艺术教育的实质是提供创作的可能,而不是制作更多的教育摹本。

因此,大学阶段的审美教育应通过艺术教育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在当下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应充分利用融合媒介平台,利用课内、课外的、社会的、科学的有效互动,形象而生动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审美体验和审美价值观的重塑。

三、从艺术教育入手,导入现代融媒手段,构建大学美育综合平台

按照西方脑科学理论的研究,大脑分为左右脑。主管形象思维的右脑,具有图像化机能,如创造力和想像力。右脑需通过形象性的刺激产生作用,而审美功能则有助于完成这一形象化的激励。由此可知,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能力现状需通过艺术教育手段来激活与开发。

而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传媒时代,我国审美教育也随着媒介的影响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大学生认知美、感受美的渠道已不再是传统的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各种传媒艺术成为了他们接受美育的主渠道。因此,我国高校应融合现代媒介技术,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搭建课内、课外相结合的艺术教育综合平台,通过艺术审美体验,促进学生价值取向的健康发展。

(一)融合媒介平台,整合校园艺术教育资源,搭建校园艺术审美综合资源库

在基础教育阶段,为了避免学生分心而禁止学生进行媒介接触的做法,实则加剧了青少年对于媒介需求的获取愿望。与此同时,也造成了其媒介使用与满足经验的匮乏,这或许也是进入大学后,学生多迷恋网络游戏而荒废学业现象产生的原因所在。

因此,面对已广泛存在的媒介接触,大学校园应充分利用传媒这一平台,整合校园艺术审美资源,构建校园艺术审美资源库。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关于媒介有一个经典理论——冷、热媒介。媒介按照其信息传递的清晰程度,将媒介分为冷、热两类。冷媒介,传递信息的清晰度较低,但包容性大,提供给受众的思考空间较大;热媒介,清晰程度高,给受众的思考范围狭小,但有着高度清晰的信息传递,其排斥性大。②由此,启示我们可以利用不同媒介特点,建立一个合理的媒介接触环境,正确引导学生使用媒介,从而满足艺术审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