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常凯:学生可选“零工资”,企业不可“零支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常凯:学生可选“零工资”,企业不可“零支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很多大学生因找不到工作,愿意到企业“零工资”就业,但企业未必愿意接收。从法律层面上看,“零工资”用工也属于非法

目前,大学生选择“零工资”就业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了。只不过在2008年尤为明显。学生要求“零工资”就业,企业一旦接纳这样的毕业生,是否违反《劳动合同法》?就这个问题,《新财经》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所长常凯教授。

大学生“零工资”就业需谨慎

作为《劳动合同法(草案)》课题组组长常凯,对于大学生“零工资”就业的看法是:“《劳动合同法》是用来规范雇佣双方的劳动合同关系的,它以契约的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如果雇佣双方不是正式的劳动关系,仅是一个学生想找个工作岗位实践一下,问题不大,这种情况不能把他视为一种正式的劳动关系。但是,如果双方确立了劳动关系,就要遵从《劳动合同法》的规定。”

根据劳动关系的判断标准,实习生的身份是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因此,不能适用《劳动合同法》的相关内容。但是,作为已经毕业的大学生,已经具备《劳动合同法》规定的主体资格,企业就要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向劳动者支付报酬。

“即便大学生是自愿‘零工资’就业,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也应签订详细的劳动合同,对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法律约定。这样,不仅有利于大学毕业生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也防止在发生劳动纠纷时没有依据。”常凯这样提醒道:“零工资就业,固然是很多大学生在苦于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作出的无奈选择。但是,就法律本身来说,以及出于对自己的保护,希望求职的大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不要在法律之外寻求就业。因为这样的就业安排,同样存在得不到法律保护的风险。”

大学生希望拥有就业经验,而企业为了员工能够在短时间内适应和进入工作状态,往往又不会选择刚毕业的大学生。而目前社会上也没有关于企业招聘大学生的优惠政策。这样,企业就更不会去给自己找这个麻烦了。这样的矛盾,导致大学生就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状态。

企业接受“零工资”是违法

大学生想获得就业经验,企业或者出于同情心,或者出于不用花钱的占便宜心理给了大学生这个机会。但是,用工过程中一旦出了问题,那么,吃亏的还是企业自己。因此,企业在选择接受“零工资”时也要考虑到相关的风险。

记者就曾接触过这样的一则案例:2006年,记者朋友的企业来了一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表示愿意“零工资”试用网络编辑的岗位。朋友见到这个学生很诚恳,便答应了她的请求。但是,出于对自己的保护,朋友还是要求其签订了一份协议:乙方某某在甲方某网站从事网络编辑工作,不发工资,试用期三个月。出于同情,朋友并未真的按照协议所规定的“零工资”进行操作,每月给该大学生800元的伙食费和交通补助。两个月后的一天,这个学生不小心滑倒,脚腕骨裂,治疗费和医药费花费5000多元。公司老板中间去看望了一次,并给予了1000元的营养补助。该学生痊愈后,拿着诊断书和治疗费用单要求公司报销,被拒绝。事后,这个学生找到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公司老板拿出最初签订的协议,以图证明公司与该学生之间并非雇佣关系。但是,仲裁机关认定该协议无效。公司除了赔偿该学生相关医药费外,还要为其补交三个月的社会保险。

这样算下来,企业因为接受零工资劳务,所产生的费用远远高于遵守《劳动合同法》规定产生的费用,用人成本大大增加。

就此问题,常凯提醒遇到此类事件的企业,“企业跟大学生签订这样的‘零工资’协议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如果想防范风险,唯一能做的就是用人就要支付工资,不要为了贪图便宜而最终让自己吃亏。在用工时间上,用一个月也没关系,只要是按照法律操作。”

由此看来,问题的矛盾并不是签不签协议的问题,“零工资”就业本身就存在两个问题:首先,双方到底签不签劳动合同?如果签了,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是必须付给劳动者报酬的;如果不签,那么,企业也同样是违法的。

由于这种“零工资”约定无效,大学生即使与用人单位进行了约定,仍然可以索要自己的工资。因此,所谓“零工资”操作,企业非但占不到什么便宜,弄不好还会为此付出更多的代价。

编后记

上世纪80年代,每年全国的大学生招生数量仅20多万人。经过近十年的扩招,如今每年的大学招生人数已经增长到近600万人。尽管很多人将大学生就业难归罪于大学扩招,但相对于13亿人口这个庞大数字,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仅占总人口的5%,这个比例应该是非常低的。

600万大学生,充其量也只能说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式教育进入到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与“大众教育”十分不匹配的,则是在迈入大学校门的漫漫征途中,家长以及学生所付出的金钱与辛苦。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始终对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抱着很高的期望。

凡事有因才有果。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很不简单。惟此,才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所谓保增长就是保就业。然而,面对尚不明朗的经济形势,谁也说不准那保增长的四万亿到底能为就业带来多大的提振效应。但不管怎么说,大家都在努力着。政府在努力、社会在努力,学生们更在努力。因为人们相信,尽管世界金融危机了,天之骄子的光环不再了,但明天太阳照常还会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