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活动竞赛”引领共同体学习方式的变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活动竞赛”引领共同体学习方式的变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学习方式的变革,而自主性、探索性和合作性是新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活动竞赛”教学模式是指以“活动”为媒介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合作、竞争、交流,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以“活动竞赛”教学模式引领学习共同体学习方式变革确实能起到理想的效果。

一、“活动竞赛”营造了和谐进取的人文环境

“让学生主动发展”是“活动竞赛”教学模式的基本策略。课堂教学过程是生命体之间情感交流,思想沟通,人格完善的过程。“活动竞赛”致力于开放课堂,充分地让学生动眼看、动耳听、动脑想、动口读、动手写、动手做,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动中调动积极性,迸发天性,发挥灵性,张扬个性,把基于生命、成就生命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活动竞赛”过程中的“活动”第一个环节就是是自主学习,即学生根据“活动单”确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进行自学;这种自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自学,而是指学生在教师创设合适的情境中,在“活动单”上指引性的语言的引导下进行独立的深入的学习。如在教学《成语故事》第一课时活动一“成语大转盘”时,就设计了这样的“活动竞赛”:成语填字大比拼,看看谁掌握的成语最多。自()()()——教师一提出要求,同学们立即开通脑筋,不一会儿,“自不量力、自高自大、自顾不暇、自给自足、自鸣得意、自取灭亡、自生自灭、自食其果、自恃其才、自投罗网、自知之明、自相残杀、自学成才、自相矛盾、自惭形秽、自暴自弃、自不量力、自成一家、自成一格、自出心裁、自得其乐、自高自大……”这些成语便从同学们嘴里脱口而出。这是一种为学生所接纳的、无威胁的、宽松的、愉悦的、开放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得以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因此,在“活动竞赛”教学模式的课堂中,尤其突出的就是教者的语言特点:优美且具煽动性,在每一个活动中不断地激励学习共同体,增强自主学习的效率;精炼富有启发性,让每一个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都能深入思考,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活动竞赛”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互助精神

“活动竞赛”过程中的“活动”的第二个环节就是小组合作探究,即小组合作解决自学中没能弄懂的问题,然后在通过全班的合作性的展示交流与师生合作的点评提升使学习内容得到归纳和提升。因此,课堂上采用的是打破传统的授课模式,教师没有讲台,实行学生桌对桌,面对面就座,5、6个同学围坐在一起,在组内分工明确,根据教师精心设计“活动单”,共同体中的成员通过“自学+小组助学”的过程完成活动任务,在这个环节中学习共同体中的组长对各组员进行量化打分,更能体现合作的精神。在“自主学习”阶段,学生便自觉按要求先自学、自查、自做,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做的题目做上记号,到了“合作学习”阶段,即“兵教兵环节”也可称为,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各自的“疑难杂症”,组长根据各人发言的数量、质量先打分,然后小组合作,辅导“学困生”完成预先设计的练习题,根据合作的表现再给各人加分。比如说在学习《伊索寓言》的生字词时,小组内便开始了小竞赛:有的说,我记住了“狐狸”的“狸”和喉咙的“咙”都读轻声;有的说,我能分辨“说谎”的“谎”与“惊慌”的“慌”这两个字;有的说,我通过朗读,懂得了“一贯、掺杂、戒心”的意思……这样,整个小组内人人动脑,个个活跃,真正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互助精神。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明显提高了学习共同体学习的有效性。

三、“活动竞赛”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探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和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而“活动竞赛”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单薄的文本和狭隘的教室,而是以探究、调查、访问、资料收集、操作、演示、实验、交流与讨论、反思、创作、体会等为基础的多样化的活动。如何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动”起来,共同构筑理想的探究氛围呢?通过教师集体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教与学的流程,尤其是对探究活动的安排与指引,以及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情境预设,它为学生提供了一张探究旅行的地图,清楚地知晓到达的目标,前往的路径,沿途的风景。例如在教学第九册语文练习1中“轮流背一背带‘风’字的诗句,看哪个组背得多”时,我把全班分成两大组,并说出了比赛规则:两组一句一句轮流背,不得有重复,背得多者为胜。比赛开始了:这一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那一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因为有“活动竞赛”的引领,充分发挥了师生学习共同体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还解放了孩子的手脚,让他们在具体的探究性和体验性活动中感知、感受、感悟、积淀、内化、升华。

四、“活动竞赛”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才能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和探索,“活动竞赛”模式一般课堂教学程序为“创设情境——实施活动(竞赛)——反馈提升”。“创设情境”是指通过语言、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形式创设课堂导入的情境,“情”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境”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认知背景;“实施活动”是指根据设计的活动方案落实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由一系列活动组成;“检测反馈”就是通过点评、总结、练习等方法对学生个体、小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进行检测评价。“活动竞赛”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胆子大了,热情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凸显,他们不再是冷冰冰的没有情感的,被动应付的“学习机器”,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比如说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由于这首词采用了白描手法,形象鲜明,通俗易懂,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在学生熟读成诵、充分感受了词中清新秀丽、温馨宁静的农村生活画面后,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这山清水秀的优美环境,其乐融融的生活情景,多么令人向往啊!如果你们也能像辛弃疾那样,把所看到的情景写下来,那该多棒啊!你们能仿照下阕填一填吗?”“能!”话音刚落,小组内就紧锣密鼓地创作起来:“大哥山里砍柴,大嫂田里割麦,最喜小弟无赖,秋千树下摇摆。”“爸爸外地打工,妈妈家乡务农,最喜大儿聪明,大学名榜高中。”……生活情趣跃然纸上。这样,“活动竞赛”为学生创造了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让课堂变得活泼、灵动、丰富、多彩了。只有在这种灵动的、民主的、开放的课堂中,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才能。

总之,“活动竞赛”的教学模式,能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给予其自主探究的权利,主动表达的机会,敢于质疑的勇气,求异思维的能力,充分发展的可能。只有这样,先扶后放,大胆实践,让所有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成为学生自学、探索、实践的过程,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有思想、有意志、有情感的主动发展的个体,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渴望表达、渴望体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引领学生共同体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项目基金:本文系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关于在中小学生学习活动中引入竞赛、激发学习兴趣的研究》(课题批准号:NT201107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