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难忘一次简短的采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难忘一次简短的采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京剧大师梅葆玖为人谦和平易、待人宽厚周到,这是他留给记者最深刻的印象。

作为娱乐记者,近些年曾有幸见过梅葆玖先生几次,最难忘的是多年前的一次短暂的采访。那是一次京剧艺术展演的新闻会,活动间隙,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记者在后台休息室见到梅葆玖先生。梅先生很坦诚且健谈,尤其是涉及京剧发展的话题,虽措辞严谨但话语间透着包容。令记者很感意外的是,梅先生涉猎广泛,话题事关京剧,但他又不时提及一些其他艺术门类的发展状况,叙述中还常借用一些时尚流行词语来阐释自己独到的见解。

点滴细节往往能体现一个人的个性及修养,那次简短的采访中,“一段小插曲”令记者至今难忘。采访当中,工作人员突然走过来对梅先生说,门外有一些从外地赶来的戏迷等在那里,他们想要跟梅先生合影留念,由于时间有限,工作人员希望梅先生能尽快结束这次采访。听明来意之后,梅先生对记者说:“你先等一下,等拍完照咱们稍后接着谈。”之后随工作人员出门,他与等在那里的戏迷一握手,分别拍照。拍照结束后,有另一个工作人员跑过来跟梅先生说了几句什么,之后便引领着梅先生匆匆离开。

在记者的采访生涯中,这样的状况常常碰到,或是新闻会议程繁多,或是演员艺人行程紧凑,或是一些突发事件,采访被打断或终止是家常便饭,采访者与受访对象的关系也大抵如此。正当记者犹豫着是否该结束等待,梅先生却突然匆匆赶了回来,一进门就双手合十对记者做抱歉状:“抱歉久等了,时间比较紧,咱们把刚才的话题赶快说完。”

甘愿为徒弟站台的大师 戴武

日前,惊闻京剧大师梅葆玖先生逝世,哀伤之余不禁让我回想起曾经与梅葆玖师徒见面的场景。

记得当时梅葆玖师徒出席某品牌的高端会,当主持人告知大家梅先生亲临现场之后,在雷鸣般的掌声中梅葆玖先生一身便装登台。上台后,梅先生的话题直接引入到京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并向到会的宾朋隆重介绍了自己的弟子胡文阁,同时梅先生还强调,京剧舞台一定属于年轻一代的演员。

随后,梅先生的弟子胡文阁身着贵妃戏服亮相,在现场为大家呈现了梅派代表作《贵妃醉酒》唱段。在胡文阁表演的过程中,梅先生一直站在台上相陪,并用手掌依着锣鼓点配合弟子的表演,脸上的神态尽显专注与陶醉。

活动结束之后,梅葆玖先生面对记者双手合十,示意大家今日的主角是他的弟子胡文阁,更希望记者朋友通过采访让观众更多了解他的弟子胡文阁。在表达完自己的愿望之后,梅先生退到了后台。采访中,胡文阁告诉记者说:“梅先生现在很少自己出席活动,很多活动的主办方几次三番请他,但是只要是单独请他一个人的,梅先生几乎都婉言谢绝了。而对于那些邀请‘梅葆玖师徒’的活动,梅先生不管当时身体状况怎样,都尽可能参加,并在参加之前嘱咐弟子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想起这段往事,梅先生慈祥的样貌便浮现于眼前。一代京剧大师梅葆玖先生虽然与世长辞,但他的愿望与他流传下来的梅派唱腔必定得以传承。

三次见面他和蔼可亲 彭立昭

“菊圃百年梅称王,梨园几代领群芳。风霜洗尽脑脂色,墨骨铮铮依然香。”悲闻京剧表演艺术家、梅派京剧艺术传人、大师梅兰芳之子梅葆玖先生驾鹤西去,突然的心痛和惋惜涌上心头。

梅兰芳与他的梅派艺术是一代传奇,而在京剧界,像梅氏父子这样均取得极高艺术成就的“父子档”,可以说是空前绝后。梅葆玖是一个传奇。他生前曾担任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团长,一生致力于梅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留给了后人珍贵的艺术瑰宝。代表作《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太真外传》、《洛神》、《西施》。2015年,获第15届华鼎奖终身成就大奖。

记者曾三次采访梅葆玖先生,领略了梅先生艺术家的风采――低调、谦虚、祥和,没有派头和架子,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给我留下了最为真诚的一面,他是一位可敬的长者,可敬的艺术家。

记者第一次见到梅葆玖先生是2010年12月13日,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在全国政协礼堂隆重举行辞旧迎新共唱“和谐时代”年会。

“很高兴见到你!你喜欢京剧?”我刚要伸出手去握时,就听到他嗓音甜美圆润的话。他眼神明亮,谦和儒雅,那一刻让我感动得一时说不出话来了。梅老不爱坐着,爱站着说话。尔后,梅老师给我签字,又和我合影,令我感动。要知道,眼前这位京剧大师是我国一代京剧泰斗梅兰芳的第九子,梅派艺术传人,在他身上承载着世人多少的猜测。他在台上是婀娜多姿的绝代佳人,眼波流转,高雅端庄,在生活中是爽脆利落的铮铮儿郎,谈笑风生,稳重儒雅。其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却在我的眼中充满了“大家范儿”。

采访中,梅先生解答了关于父亲梅兰芳和梅派艺术的问题。他10岁生日那天,父亲鼓励他唱几句献给在座的诸位客人听,他唱的是《三娘教子》。唱完了,赢得了大家的鼓掌声。父亲很满意他的表演,觉得他的嗓音和身段还不错,就给他拜了名师:王幼卿教青衣,朱琴心教花旦,朱传茗教昆曲,陶玉芝教刀马。几年下来,才是梅兰芳亲自教授梅派戏。“父亲的如此用心良苦,到后来我才明白。因为你只有通过一丝不苟的训练,有了扎实的基本功后,你再回头来学习内涵丰富的梅派艺术,那么你就会对梅派艺术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了……”年幼时的他是一个乖巧听话的孩子,白天学习,晚上学戏,老老实实地按规范打基础,在父亲的教育影响下,慢慢形成着日后温良中正性格的基础。

18岁时梅葆玖与父亲梅兰芳同台。他说,父亲对他的培养非常开明,比如带他去看奥斯卡电影《卡萨布兰卡》、《死吻》等,还建议自己学学舞蹈,这样出国演出交际时可以派上用场。

中年的他,经历了人生的苦难,尤其是1961年父亲梅兰芳的离去,他作为梅派的传人深切地感觉到了压力与责任。“”中,他曾在“茶淀农场”劳动数年。虽说外界不断施压,但是,因着自小受父亲熏陶养成的温良性子,他淡然地生活,静静地等待着转机。一直到老年,他依然为了京剧的传承和发展在匆忙奔走。他表示,自己一直用自己的方式来继承和创新着梅派艺术,那就是“要守住魂”,不拘泥守旧,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