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推进生态雨花建设 加快都市农业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推进生态雨花建设 加快都市农业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依据南京雨花区委、区政府关于建设生态雨花长远规划的要求,对近几年来建设生态雨花的基本做法、经验以及所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并从建设生态雨花的基础、意义、总体目标、指导思想以及分阶段实施计划等方面阐述了区域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在实施生态雨花建设过程中的重点是放在环境治理和大力实施“绿色雨花”发展战略的对策,同时强调在建设中要加大工作力度,充分利用和保护好生态环境资源,着力营造环境优势,促进全区经济发展,最终实现把雨花建成经济繁荣、社会文明,区域环境优美、山水环绕、风景秀丽、空气清新、四季有花、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新区。

关键词:生态 建设 经验 成效

生态建设对于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来说,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能凸显城市特征,改善城市或区域环境,整合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是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要求。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向往与日俱增,特别是对生态的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更高的要求,加之我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结合全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按照区委、区政府建设“生态雨花”的总体要求,着力实现区域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已成为推动全区经济建设、营造优美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快生态建设、实施绿色雨花发展战略,既是推进雨花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更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生态雨花建设的基础和意义

1.南京雨花台区西依浩荡长江,东北有著名的雨花台风景名胜,中有秦淮新河,东南有牛首山、将军山、韩府山等绿色低山丘陵带。区域境内山环水绕,风景秀丽,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地处城市常年主导的上风向,蜿蜒起伏的峰峦是连接雨花台风景区—牛首山—祖堂山风景区的天然走廊,是南京都市圈生态防护网主骨架的一个重要节点。区域内森林覆盖率达到29.7%,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50%,现有2个省级绿色人居环境社区、21个市级绿色人居环境社区、6所绿色学校,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工作正逐步展开,城市污水处理厂及污水收集管网等环境基础工程已经建成,除局部工业区外,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和声环境质量长期处于良好水准,处于南京市领先水平。近年来已发展成为南京近郊范围内唯一没有受到明显污染的区域,更是城市人休闲度假、踏青旅游的好去处。

2.只有环境改善了,才能给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建设生态城市是环境改善的一个平台。生态雨花建设能进一步提升全区人居环境质量,通过生态建设,实施“绿色雨花”战略,我区环境质量将得到进一步提升,让人们生活在一个“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世界里。

3.生态雨花建设,能进一步彰显雨花绿域特色,加快推进雨花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改善了雨花的大环境,人们愿意到雨花来投资创业、也乐意到雨花生态旅游,与此同时,给雨花带来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

二、生态雨花建设的成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委“把南京建成为经济发展、更具活力、文化特色鲜明、人居环境更为优美、社会更加和谐安定的现代国际性人文绿都”的目标,我区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从2002年开始全面实施“绿色雨花”战略性工程。几年来,我们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办林业,雨花人投入资金2亿多元,根据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举全区之力,一年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脚印,圆满完成了“绿色雨花”阶段性奋斗目标,共计完成成片造林1.34万亩 ,其中高标准建成了31.6公里长的宁马路、机场路、绕城公路、三桥两侧30~100米的绿色通道工程,绿化面积达4588亩;高质量完成了以长江江滩、秦淮新河为主体的江河湖防护林工程1784亩;高水平建设了以宁丹路花卉苗木产业带为核心的商品林基地5256亩;高档次建设了以开发区中兴大道为代表的区内道路绿化工程941亩。经过努力,全区林木覆盖率达到29.7%。累计完成城市绿地139万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达42.2万平方米,实现了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9.8%,绿地率达43.4%,人均公共绿地18.6平方米,使我区的资源总量大同增加。在抓好新造林的同时,加快推进林相改造工程,累计完成面积6000亩,有效改变了现有林相结构。今年,我区又从环保方面入手,积极进行了生态专题调研,查阅大量生态建设资料,逐条对照建设标准,进行多次探讨、反复论证。并专程邀请省、市生态建设有关专家、市环保局领导,召开生态区建设专题会,与会领导充分肯定我区开展生态建设所做出的贡献,对我区开展生态城区建设提出了前瞻性的建议。作为城市郊区,对照国家生态县建设标准,6项基本条件已全部达标,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三大建设指标共36项分指标,也已全部达标;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彰显我区生态特色,充分凸现我区“山、水、城、林”交相辉映的绿域特色,需要我们进一步动员和组织全区各方力量,在更高层次上推进“生态雨花”建设。

三、生态雨花建设的制约因素

在生态雨花建设过程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周边发展较快地区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1.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布局与建设生态雨花不相适应。经济增长还主要依靠物质消耗及资金的拉动,经济结构的深层次矛盾仍很突出,结构升级和优化的任务还相当艰巨,三大产业的质量有待提升,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比较突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还未充分发挥,经济增长高能耗、高污染比较明显。

2.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雨花”建设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能力还比较有限,城市扬尘日趋增高、机动车尾气污染率提升等成为空气污染的重要源头。虽然水环境总体质量有所提高,但是城区水系污染治理有反弹态势。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管网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建设还不配套,未能完全实现雨污分流,造成水体污染的重要源头。

四、生态雨花建设的总体目标

面对所取得的成绩和发现的问题,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建设生态型科学新城的目标,全面建设生态农业体系强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努力促进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总体目标

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将基本建成以循环高效为特征的生态产业体系,以节约型——集约型为基础的资源保障体系,以污染防治为重点的环境保护体系,以生态框架为支撑的生态安全体系,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生态人居体系,以古今文化与生态文明融合为标志的生态文化体系,使全区建成为经济繁荣、生态高效、环境优美、社会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高度和谐相统一的新雨花,成为南京市生态城市中的现代化生态型新城区。同时加大“绿色雨花”建设力度,推进生态雨花向花境迈步。坚持乔、灌、与花相结合,常绿与落叶相结合,绿化、美化、彩化与香化相结合,本着“春花、夏荫、秋叶、冬绿”的景观设计要求,创造多样花境景观。加快城市范围内道路、水系、山体的绿化建设,加强城市规划区植物原生性、多样性研究,建立各类绿地全面发展、合理布局,功能完善的城市绿化体系。

2.工作重点

2.1强化区长环保目标完成。今年是南京市实施第五轮(2008~2012年)市长、区县长环境保护目标责任状的第五年,认真抓好区长环境保护工作目标的落实尤为重要。环境质量目标方面,努力确保全区水、气、声达到相应类别的标准。环境综合整治及建设目标方面,继续开展绿色社区创建、禁燃区内燃煤锅炉改造、扬尘污染控制与实施一批生态环保工程。污染防治目标方面,全面实施“十二五”环保规划,继续建设工业污染治理升级改造工程、加强主要污染排放总量削减、进一步降低能耗和水耗、推进清洁能源的改造,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实现零排放,核与辐射安全实现零事故。环境管理目标方面,建立健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落实环保专项资金,依法完成排污费征收任务,继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辖区内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正常,积极推进企业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体系认证工作。

2.2重点落实“12345”计划,全面贯彻环保优先方针,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工业园区污染治理能力,一是加快推进雨花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污水管网建设。二是在2012年底前落实2家企业搬迁工作(南京第二钢铁厂、梅山化工总厂)。三是在2011年底前已关停3家水泥厂(南京金江水泥厂、南京雨江水泥有限公司、南京板桥水泥有限公司)。四是完成4家电镀企业整治工作(南京宏光马家店电镀厂、马家店电镀厂、新大龙金属加工厂、南京雨花电镀厂),五是完成30家工业企业水环境综合整治。

3.阶段目标

结合南京市生态市建设阶段目标,全区开展生态新城区建设,总体目标分解为三个阶段实施。

3.1初步形成阶段(2009~2010年)。进一步巩固提升“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创建成果,初步解决生态环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进一步提高,初步形成有一定比较优势的生态产业;优化调整城镇空间布局,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体系;公众的生态意识与环境意识得到普及,生态文化建设初见成效;建成一批生态示范区域和生态环境示范工程,为生态城区建设打下良好基础。在南京市主要指标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市建设标准下,初步形成雨花生态区域的基本框架。

3.2全面建设阶段(2011~2014年)。在南京市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市考核要求的基础上,在我区范围内,全面推进产业、空间、环境、生态、人居以及文化等方面的生态建设,建成较完备的城乡环境基础设施,自然生态得到系统保护,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和生态条件全面改善,初步建立生态安全体系,生态产业体系,资源保障体系,优良环境体系,生态人居体系与生态文化体系,初步形成全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格局。在全市达到国家生态市建设标准同时,我区生态城区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3.3提高完善阶段(2015~2020年)。全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建设开始步入良性循环,多中心、以绿色生态空间相间隔、开敞式的城市空间布局基本形成;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型城市经济体系基本成型;自然山水的生态景观和历史文化的人文景观进一步彰显,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和城市内涵品质进一步提升,成为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生态经济高效发达、生态社会文明和谐相融的生态型科学新城区。

4.具体建设内容

4.1以生态功能区保护为重点,构建生态安全体系。按照雨花科学园核心区域的功能定位,加快建设功能明晰、产业聚集、链条衔接、设施完善的宁南新区生态科学园,坚持以项目带绿地,通过生态型产业发展带动区域生态保护、恢复与建设。着重建设一批生态环境优良的现代住宅区和经济适用房小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人居区域。以发展总部经济为重点,进一步保护原始次生林,有序开发生态资源,建立将军山和牛首山自然生态保育和生态开发区。着力保护好秦淮新河流域涵养,加强沿岸生态景观改造。充分保护和利用城镇所依托的自然地貌、农业用地和林地,建设板桥新城沿江复合生态区。加快实施雨花新村街道和赛虹桥街道老城城市生态建设区改造,以生态人居建设为重点,建设生态景观河道,加强城市绿地建设,大力构建现代生态商圈。

4.2以发展生态经济为重点,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树立循环经济理念,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全面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推行“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重点打造能源冶金、信息、汽车及机械制造、生物医药及新材料等支柱产业,加快促进雨花经济技术开发区、宁南高新技术产业、铁心工业园和板桥工业园生态工业示范园建设。加快发展生态型都市工业,大力发展楼宇经济。

4.3以节约保护资源为重点,构建资源保障体系。实行保护为主、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加强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坚持节约优先的原则,强化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集约利用水资源,增强公共供水保障能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保障生态环境用水。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增强建设用地的供给能力,保护基本农田,提高生态用地保障能力。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全面加强节能工作。加强生物资源保护,保护珍稀动植物,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信息系统,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合理利用和保护长江岸线资源、矿产资源。

4.4以加强污染防治为重点,构建优良生态环境体系。以改善全市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加强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解决历史上遗留的环境问题,解决突破生态市建设中环境瓶颈指标,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和建设,提升环境承载力,实现水、气、声等功能区环境质量全面达标,构建优良环境体系。加大辖区内长江沿岸、秦淮新河、板桥河、南河等水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优先重点保护饮用水水源,加快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建设,同时控制削减水污染物的排放。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调整能源结构,控制工业烟尘和粉尘排放,防治机动车尾气污染,加强地面扬尘污染防治,防治有机毒物及恶臭污染。加强噪声达标区的建设与管理、噪声源的防治、交通噪声控制,解决噪声扰民问题。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安全处置危险废弃物、医疗废弃物,综合治理固体废弃物,提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

4.5以提升人居环境为重点,构建和谐人居体系。落实城乡统筹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要求,推动城市空间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坚持以生态理念为指导,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新城区为目标,提升五大城市板块的规划建设水平,彰显雨花新城区鲜明特色。加快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着重抓好宁南新区和板桥新城房地产开发建设,积极推广建设花园式、生态型、智能化的新型住宅示范小区;高标准抓好农民住宅小区、经济适用房建设,做到居住、配套、环境、管理和服务高效优质统一。积极创新城市管理观念和体制,加强城市市容环境整治,积极开展市容卫生创建活动。开展六清六建,建设“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努力改善农村面貌和居住环境。

4.6以倡导生态文明为重点,构建态生文化体系。着力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自然观、发展观和伦理观,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培养公民的生态意识,加强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培育新型的企业生态文化,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弘扬本土特色的生态文化,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雨花建设的文化氛围。

4.7以增加绿色量为重点,构建生态农业产业体系。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我们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坚持绿化的同时,还要不断挖掘新的发展潜力和完善长效投入机制。一是在全国首部《花境》规划指导下,突出“花”的主题,重点是建设一个湿地公园(三桥湿地公园)、一片大型绿地(刘村大型绿地广场)、一条绿色防护林(梅山3号焦炉防护林)。着力打造3条景观河道(秦淮新河、南河、板桥河)和5条主题大道(阅城大道、玉兰路、雨花西路、花神樱花大道、机场路)。全面推进7个花卉苗木基地(许家洼、杨家坟、石闸湖、徐家场、新建西王、人字桥、大方)建设;二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公共参与的原则,形成绿色生态共建、共享机制。继续举行生态雨花万人动员大会,营造“全民众动员、全社会投入”的强大氛围,今年财政和全社会投入9800万元,绿化造林3000亩,林相改造1000亩。

五、生态雨花建设的保障措施

“生态雨花”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建设任务重、推进难度大、标准要求高,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扶持,依靠各部门、各单位的协同配合,全社会的大力支持。

1.理念创新

一是树立系统理念,系统、全面地做好绿化工作,建设“大园林”、“大生态”、进一步提高城市绿视率;二是树立生态理念,讲生物多样性,乔、灌、花、草、藤五位一体;三是树立人文理念,以人为本,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2.规划创新

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按照“绿线”,做好“绿色图章”工作,进一步促使城市建设朝规范、有序方向发展。

3.科技创新

加快推进城市生态园林领域“四新”即: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三节”即节能、节水、节地,“二化”即:信息化、污水资源化,“一治”即治理污染等工作,提高园林绿化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4.体制创新

打破垄断,全面开放园林绿化市场,彻底改变单一的政府投资模式,积极培育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个人等新型投资主体,建立多元化的园林绿化投资体制。

5.管理创新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有助于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循环良好,最终实现“充满经济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环境优良”的城市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