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阅读课应“读”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阅读课应“读”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课改至今,语文阅读课要多“读”才能深入学生的心灵,也只有以读才能促学,多角度指导学生朗读能够让学生走入文本,语文阅读课应“读”领。

关键词:语文阅读 朗读 品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8-0086-02

作者简介:李海炎(1981―),女,江苏常州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常州市潞城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初中作文系统教学。

一、“望尽天涯路”

新课程改革至今,十年的时间给了语文教师不断探索的空间,于是一个个新方法在语文阅读课堂上不断涌现。于是,语文课堂上有了纷繁复杂的课件、一段又一段“资料链接”、一个又一个小组合作……一堂课上下来,老师累,学生也累。

难道这就是我们追求的语文阅读课吗?

二、“众里寻他千百度”

2013年江苏省语文评优课上的几位老师的授课给了笔者一些启示:

首先,入情入理的朗读让学生眼前一亮。

朗读在语文阅读课中应该占主导地位。让笔者印象最深刻的是扬州杨浦中学汤春权老师执教的《马说》。以下是《马说》一课的教学流程:

【案例1】《马说》教学过程:

(一)读准读顺

1.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结合文章大意纠正几个常见的容易读错的字的读音。(学生梳理读音)

2.简单梳理课文内容。

3.给出未加标点的《马说》,让学生自由朗读,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学生结合理解朗读)

(二)读出情味

1.教师示范,选一句话,写感情词,读出情味。(教师示范解读)

2.学生准备。(学生解读。)

3.教师运用肢体语言,指导学生朗读。(师生共读)

如:“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连续的小句仿佛小锤,一下一下敲击着,后一长句仿佛大锤,一锤定音。

4.朗读中感悟作者情思,点明本文的写作手法。

整堂课上汤春权老师始终都把“朗读”放在第一位:从读中辨别字词读音,疏通字义;从老师的肢体语言中感受朗读轻重的不同;从不加标点的文中读出文言的味道;从跟老师读体现出韩愈的气愤、悲愤乃至激愤。整个教学过程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读的人不亦乐乎,听的人也陶醉其中。特别是最后汤春权教师的朗读,简直是余音绕梁,成功地将《马说》一文复杂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形式多样的演读让学生心中一亮。

镇江外国语学校罗斌老师执教的《变色龙》让学生通过比较朗读、演读把握人物性格,一字一叹,道尽人生百味,让学生心中一亮。

【案例2】《变色龙》教学片段:

朗读一:请你用一快一慢的语气读下列句子:

(快)把它弄死好了,这多半是条疯狗。

(慢)它是那么小。

(快)鬼才知道这是个什么玩意儿!完全是个下贱坯子。

(慢)狗是高贵的动物。

(快)狗,那它就是野狗,弄死它算了。

(慢)这小狗还不赖。

(男生读“快节奏”的句子,女生读“慢节奏”的句子。一快一慢,人物性格尽显。)

朗读二:演读课文(学生在括号中加入神态、动作,准备演读):

叶尔德林:(挠着头,敏感地)

人群:没错,将军家的。

奥警官:哦!叶尔德林老弟……你把小狗送到将军家,亲手交给将军,就说我……

(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加入神态、动作等词语让学生演读课文,并说出理由,学生非常乐于表现。)

朗读三:在小说题目《变色龙》前加上一个语气词,表达你的情感。(学生添加语气词,读出了对人物的理解。)

生1:唉!变色龙。(无奈,叹息。)

生2:呀!变色龙。(了解。)

生3:啊!变色龙。(不可思议。)

生4:咦!变色龙。(鄙夷。)

三种截然不同的朗读方式,新奇而充满教学的智慧:一快一慢的节奏加上男女生天然的嗓音特点自然显出说话人的性格特点;多角度演读让学生和文本、和同学对话,对话中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一字一叹,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这三次朗读活动中,教师不仅让学生感受着读,也时常和学生一起读,学生本已经被这新奇的朗读活动深深吸引,加上老师出色的引导,一堂课的时间浑然不觉地就过去了。

第三,字斟句酌的品读让学生读出人情的滋味。

《月迹》是一篇心灵散文,苏州市草桥中学的赵侍老师带领学生读出了人生的味道,那是字斟句酌的品读。

【案例3】《月迹》教学过程:

(一)导入:你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

(二)让我们一起追寻月亮的踪迹:

教师朗读,找一找,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的踪迹?

(三)走进贾平凹笔下的月

1.PPT展示:“那竹窗帘儿里,……会一口气吹跑呢。”

月亮怎么到了屋里?

“款款地”进来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穿衣镜上的月亮是怎样的?

为什么怕月亮被吹跑呢?

为什么要强调“果然”?

2.请你找出这样描写月亮的文字,来给大家读一读。

学生朗读,并谈理由。

教师补充朗读第5段、28段,学生补充理由。

朗读。

(四)感受贾平凹心中的月

(补充)我常想,我们这个时代,该是一个月亮的时代呢,月亮是美丽的,美丽的月亮照着我们所有的人,也给了我们所有人最多的幻想。――《月迹自序》

贾平凹笔下的月象征了什么?

孩子们有什么特点?

文中还有这么一句话:“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当你追求美好,就会得到满足。

这一节课最大的特点就是老师的追问,不断地让学生品读某一个词语,或者某一段话,反复品味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区别,课堂看起来毫无特别之处。但仔细玩味那看似不经意的品读,会发现反复读、反复品,可以让学生从反复朗读和品味词语的美好中感受江南风味的细腻与闲适。

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寻寻觅觅之中,蓦然回首却发现语文阅读教学的亮点本就在“语文”里:“语”就是说话,“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而“文”就是字词句篇,让学生学会咬文嚼字,“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那么阅读教学也就达到了“授人以渔”的目的。

一堂语文阅读课的灵魂在哪里?当学生带着朗朗书声走进文本,用心灵细细品读的时候,语文的味道就出来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朱学明.朗读――阅读教学的先导[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