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个人正当利益为突破口培养大学生合作意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个人正当利益为突破口培养大学生合作意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大学生合作意识是当下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个人正当利益的尊重和合理实现是合作意识的基础,个人出于自己的利益欲求与其他社会个体进行合作,这个利益欲求需要得到尊重,但是也需要用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观念进行校正。本文是从个人利益的合理追求出发探讨大学生合作意识的产生和运行。目的是为大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提供理论方面的论证。

关键词:合作 合作意识 个人利益 集体利益

中图分类号:G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c)-0187-02

1 当代大学生合作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现代社会的经济运行机制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尊重个人正当利益基础上的合作型契约性经济。市场上商品的属性决定了契约和合作关系在当代社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而契约要求合作意识。因此,合作意识应该成为当代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强调,面向未来社会发展的教育四大支柱之一为“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合作精神”,并强调将其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我国政府也明确表示“要重视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团结、协作和奉献精神”[2]。然而,我国大学生的合作意识的现状却不容乐观,“2000年,武汉大学曾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为题对当代大学生质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具有相对优势(65分以上)的是:‘爱国热情’‘进取精神’、‘专业水平’‘工作能力’‘适应能力’等等,大学生相对不足(60~65分)的是‘合作精神’‘敬业精神’‘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等。用人单位最看好大学生的‘敬业精神’(占91%),而‘合作素质’‘政治素质’‘身体素质’‘吃苦耐劳’和‘心理素质’依次为用人单位看重”[3]。另外随着我国市场化的深入,生人社会的形成,大学生对于陌生人越来越缺乏一种信任,这让合作也陷入一种危机之中。但是针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合作意识欠缺的原因进行分析的文章大多侧重于实践方面的分析,为实际生活的目的服务,这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但忽视理论上的分析也容易让我们对大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缺乏一种时空纵深方面的可操作性。“大学自然是服务于实际目的的机构,但它实现这些目的是靠着一种特殊精神的努力,这种精神一开始的时候是超越这些实际目的的,它这样做只是为了以后以更大的清晰度、更大的力度、更冷静的态度返回到这些目的中。”[4]。也就是说应该从合作意识欠缺的深层原因入手进行分析,从而为当下大学的合作意识的培养提供更加体系化的借鉴,毕竟“追求目标的行为,应当来自对指导这种行为的一般原则的尊重,而非来自这些目标本身所引起的任何激情。”[5],即,不能“单纯”为了目的喜好来从事实践,如果忽略了指导目的的原则的把握,容易让追求目的的行为失去控制而偏离目的。个人正当利益的追求是个体进行一切行为的最初动机。目前很多相关问题的讨论忽略了这一客观性,导致这一问题的探索容易停留在问题的表面。

2 合作意识欠缺的深层原因在于缺乏个人正当利益的理性把握

我国大学生合作意识欠缺的主要原因在于欠缺对于个人正当利益的理性把握。受农耕经济的影响,我们对于个人正当利益的关注处于两个极端:个人正当利益的回避和个人正当利益的泛化。这都会压缩合作的渠道,让合作观念缺乏成长的沟通渠道。

2.1 人类结合成群体的合作观念来源于为维护个人利益而对抗外在强力的需要

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不等同于其他动物的简单的群体生活方式。其异于其他动物的重要表现是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具有精神的内涵—— 人类能够从自身的生存利益出发在时空的维度上进行利益比较,并作出有利于自己生存的利益选择,这来源于人类集合成群体对抗强力的生命探索。“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后,人们才懂得如何种植谷物,或者拥有大量种植谷物所必需的工具;更不必说,对于农业耕作来说,必需愿意牺牲即时的需求以换取将来的收获,这种远见是原始人所不能拥有的,正如我已经说过的,他们早晨起来几乎连晚上需要什么都想不到。”[6]。也就是说,人类在漫长的进化中发现牺牲即时的利益或让渡自己即时的利益可以换来更大的未来利益,这种理性精神的发现催生了合作意识的产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成为可能。

为了讨论这个存在,我们有必要设想人类开始形成的阶段,“如果不对人类的天然能力和后天发展的能力做认真的研究……也无从区分在现实事物的构造中,那一部分是造物主的作品,哪一部分是人类的艺术创造。”[6],我们可以设想到单个人类生活在自然中,人类需要从自然中获取生存的资源来满足自己的温饱问题,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生命体得以延续。但从肉体的应变能力来讲,人类不是自然中最强大的,为了生存,为了获得更加安全和稳定的生活,人类开始有结合的欲望,就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中发现,通过与其他的个体结合能够产生自己所无法完成的工作,“自然状态中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种种障碍,在阻力上已超过了每个个人在那种状态中为了生存所能运用的力量……人类既不能产生新的力量,而只能是结合并运用已有的力量。”[7]。但是人类数量的累积并不能产生群体的力量,因为没有分工合作等结合要素,人类的群体在与自然和其他群体对抗时实际发生作用的还是个人,而不是人类的群体;所以,为了节省力量和更好的发挥群体力量,人类发明了群体的结合方式,通过分工与合作确定各个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从而形成具有核心要素的群体力量,到这个时候,人类社会就开始了。

2.2 传统小农经济压制个体的正当利益让合作意识处于消极状态

传统农耕经济条件下,土地几乎是唯一的生产资料。为了生存,人口不得不以土地为中心进行结合生产,生产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自己消费,所以人生活在相对闭塞的土地之上,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人与人的交往处在相对原始的小范围内。土地不可移动,也不可再生,这导致无土地的劳动者必须去寻找土地的所有人进行合作,这导致地主和一般土地劳动者在合作方面缺乏一种对等的合作地位—— 合作者双方具有较多的身份属性。这样,地主为了在利益分配中占据优势的分配,就会在思想中片面化强调利益主张的非正当性,比如“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以此来压制个体的正当利益追求,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对于孔子思想内涵的“片面化宣扬”(通过《吕氏春秋·察微篇》中《子贡赎人》的故事中孔子对子贡放弃政府津贴的批评和表扬子路救人后接受被救者的馈赠可以发现)。而个人正当的利益保护和尊重是个人生存权利的前提,也是个人行为的最初动机,“虽然一个社会是一种对于相互利益的合作的冒险形式,它却不仅具有一种利益一致的典型特征,而且也具有一种利益冲突的典型特征。由于社会合作,存在着一种利益的一致,他使所有人有可能过一种比他们仅靠自己的努力独立生存所过的生活更好的生活;另一方面,由于这些人对由他们协力产生的较大利益怎样分配并不是无动于衷的(因为为了追求他们的目的,他们每个人都更喜欢较大的份额而非较小的份额),这样就产生了一种利益的冲突”[8],忽略正当利益追求的合作容易让社会个体的合作观念处于一种消极的状态,从而让合作团体处于一种潜在的分裂危机中,导致团队力量的核心凝聚力不足,并最终影响到合作意识的进一步迸发。

2.3 教育考试制度对竞争的强化产生的个人利益泛化压制了合作的信任机制

长期以来,考试是我们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但是,当考试成绩成为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参考依据时,带有丛林法则的竞争意识也就进入了我们的意识,如同蔡元培在评价传统教育的时候说“传统教育的目标是鄙俗的,因为它主要是着眼于教学生如何通过科举考试。这迫使他们认为学习的唯一目标是保证个人得益”[9]。关注个人利益没有问题,但是人对自己个人利益的关注是有层次性存在的,一个是小农经济条件下的即时性利益关注方式;另一个是把自己的利益关注放在信任支撑下的合作氛围中,寻求个体利益在时间维度上的同时最大化。第一种利益关注方式缺乏对相对方利益的关注—— 受农耕经济的垄断资源占有的绝对优势影响和欠缺市场化流通规则所决定。因为,等价交换的市场原则不是社会主流意识的情况下,掌握优势社会资源的地主不需要考虑到相对方的利益也能够达成“劳务合同”,但是这种利益关注方式由于缺乏对相对方利益的关注,容易陷入狭隘的个人主义“个人更多地沉迷在狭小的自我生活空间之中,沉迷在自我的生命情怀中,公共理性精神不足以敞开封闭的自我,我们没有习得一种真正的公共生活。我们在理性的个人没有确立的背景下,又急剧地走向狭隘的个人主义。”[10]。这只能会加剧合作双方的不信任感,从而,让竞争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主流意识。

3 通过培养大学生对个人正当利益的理性态度来塑造其合作意识

3.1 培养大学生个人利益的正视态度来催生大学生的合作动机

合作,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合作就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方式。”,这需要我们对于这个行动的共同目的进行探索,我们与别人合作的初始动机除了整体的利益最大化以外,还有我们个体的正当利益。我们要求个体利益的公正对待,这催生了交换等合作意识的产生,“公正来源于力量大致相当的双方之间……哪里没有清晰可辨的优势,一场斗争就变成了毫无结果的相互伤害,于是哪里就会产生相互达成谅解、并就双方要求进行谈判的想法:交换的特点就是公正的原始特点。”[11],也就是说,合作意识的产生于各方对相对方利益的正视态度—— 尊重和认可相对方的利益,这是合作意识得以存在的保障,也就是我们需要给个人的正当利益一个客观的评价,“利他主义无疑是高尚的,但它必须以人们能够得到自己的劳动果实为前提,并以承认人们支配自己的劳动所得为正当。……一个人用自己的劳动所得满足自己的吃穿住时,他诚然没有反对利他主义。他这种行为固然谈不上道德,但也谈不上反道德,这就是道德的基准线”[12,13],总之,一旦正当利益得到尊重和保护,就产生了个体对于合作的利益成果的期待信任,即相信通过合作获得利益比单纯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利益要大,这样就催生了个体的合作意识。

3.2用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矫正大学生合作意识中的个人利益追求

通过合作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并且,个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参与合作。但是个人利益绝对不能成为合作意识的唯一价值目标,这需要用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对合作过程中的个人利益追求进行校正,也就是说,合作结果的分配绝对不能单纯为了个人利益而存在,这一点需要在大学生合作意识培养中重点强调,因为“每一个社会都会受着两种相对立的危险的威胁:一方面由于过分讲纪律与尊重传统而产生的僵化;另一方面是由于个人主义与个人独立性的增长而使得合作成为不可能,因而造成解体或者是对外来征服者的屈服。”[14]。也就是说,需要强调社会主义集体利益的存在和集体利益的终极目的—— 保证个人合作依托的存在并最终保证了个人的合作利益的实现。社会主义集体是个人合作的存在形态,过于强调个人利益而忽略集体利益会导致合作欠缺合作的客观依托—— 集体,这样让合作丧失了客观组织体系,从而也就让个人利益又回到了单打独斗的原始状态。因此需要对个人利益追求进行集体主义的矫正。一方面尊重个体的正当利益追究,刺激其合作意识的产生,另一方面,对社会个体合作过程中的利益追求进行集体主义的矫正。

参考文献

[1] 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8.

[2]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摘要)[J].高等农业教育,1999(3).

[3] 王春玺.大学生和谐精神与合作精神的缺失及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05(7).

[4] (德)雅斯贝尔斯,著.大学之理念[M].邱立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1.

[5] (英)亚当斯密,著.道德情操论[M].王秀丽,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179.

[6] (法)卢梭,著.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M].高修娟,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17,57.

[7] (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商务出版社,2003:18.

[8] (美)罗尔斯著.正义论[M].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4.

[9] (摩洛哥)扎古尔·摩西,著.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1)[M].梅祖培、龙治芳,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121.

[10] 刘铁芳.保守与开放之间的大学精神[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0.

[11] (德)尼采,著.人性的,太人性的[M]//尼采全集(第2卷),杨恒达,译.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56.

[12] 孙来祥.规范经济学和社会选择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8.

[13]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83.

[14] (英)罗素,著.西方哲学史(上卷),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196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