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导学互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导学互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已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往往失之偏颇,或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发展而为教师充当教学活动的中心,或者主角,学生只不过是一群被牵着鼻子的牛。或者在所谓培养自学能力的响亮口号下,让学生在没有知行目标、没有评价机制的天地中信马由缰,学生也不过是一群被引上山坡的羊。这样的教学实践无疑都是与我们的教育目的背道而驰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情感的导引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情感的导引指的是教师在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以自己对生活和教材的理解与感悟,以自己饱满的生命体验与热情,以自己高尚的人格精神与魅力,去感染、感化学生,引导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学习方法的指导,就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科学习的规律,运用科学、正确的学习方法,去感知、理解并运用语文,从而形成听、说、读、写、思的能力。教师应该在导学的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在主导与主体的和谐互动中创造最大的学习效益。

那么,导学活动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情感导引――打开通向文明殿堂的路径

学习绝不是单纯的智力劳动,情感因素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而同时它又是人的个性的一个个别的、特殊的方面。”他又说:“知识的另一种作用,就是使人享有一种与劳动并无直接联系的、丰富多彩的、幸福的精神生活。”他还说:“如果智力生活就是局限于学习的圈子里,那么,学校对于学生来说就会变成一种毫无吸引力的、阴郁沉闷的地方,而学习就会变成枯燥的、沉重的、单调乏味的事情。”因此,作为精神文明范畴的语文学科教学活动不能不参与情感教育。这些美好的情感并不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学习生活中渐熏渐染,需要在课堂内外的学习实践中相机渗入。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接受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感知体现人类丰富情感的文学作品,通过具有自塑功能的说话训练和作文训练,从而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感和美好情操,把人类的文明精神注入他们的生命机体,引导他们自觉步入文明殿堂。

语文学科的情感导引,必须融入母语教育的全过程。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表意精细,内涵丰富,蕴含着极为深厚的情感因素。作为学生学习的语文教材,融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于一体,教师要好好利用教材,带领学生走进这以语言为载体的情感世界。教师可以导之以读,用声情并茂的诵读,震撼学生的心灵;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演读,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议,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融入的浓烈感情,让学生演讲辩论,各抒己见,激情碰撞,是非善恶在语言交锋中剖分彰明;或结合课文内容作文,欣赏文章的情感美、艺术美,抒写自己的感受、感悟……

二、听读导引――拓开汲取知识源泉的渠道

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先吸收后表达的过程。在语文的四大能力中,听和读是吸收,说和写是表达。没有吸收的,就无法表达为言、表达为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只有在广泛吸收、有效转化的基础上,才能形成自己的能力素质。

听知,是人接受知识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成语中就有“耳闻目睹”“耳濡目染”“耳聪目明”“耳熟能详”之说,可见听的重要作用。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声传讯设备被越来越广泛地用于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听”的使用频率也会越来越高。而且,“听”可以缩短信息交流的时间,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益,对于学生来说,要想适应学习、工作、生活的需要,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就必须培养良好的听知习惯,具有较强的听知能力。听知能力的培养,不可孤立地训练,要结合读、说、写一起进行,要有具体的计划。首先要进行听记训练,通过对语音的听辨,把语言所传达的信息记录下来。常用的方法是让学生听写词语句子、段落,然后核对书写的正误,及时加以订正。这样,耳目手脑并用,有利于培养注意力、听辨力、识记力,有助于智力的和谐发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听述、听赏训练,即在教师讲课、学生发言以后,让学生把说话内容或要点复述出来,看看有无遗漏,有没有抓住中心,训练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对于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听老师或同学诵读后,体会通过语音高低、语速疾徐、语调抑扬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乃至弦外之音、话外之意,并发挥联想和想象,丰富作品意境,重塑作品形象。学生有了敏锐、准确的听知能力以后,就可以方便快捷地与人交际,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叶圣陶先生说:“听话也是阅读,不过读的是‘有声的书’。能够留心听话,对于阅读能力的长进大有帮助。”

导读的方法因文而异,灵活掌握。一般的说,“五步法”比较符合阅读心理和阅读规律。第一步,设计精彩导语,激发兴趣。好的导语犹如一出戏的精彩序幕,引人入胜。可以讲述一则作家的轶闻趣事,使学生由对作家的喜爱,转移为对作品的喜爱;可以诵读与课文一致或有关的诗文名篇,诱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可以结合当今时事,慷慨陈辞,激发学生感情;可以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发学生探究、深思;还可以用多媒体播放音乐、影片,带领学生披文入境。第二步,师生交互诵读,感知文情。第三步,组合提问,讨论交流,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中学课堂上的提问,要有别于小学课堂上的提问,要根据主旨或特色,设计一系列有深度、有坡度的问题,让学生在深入思考、充分讨论后,再发言阐述。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可适时点拨、补充,平等参与,发扬民主,鼓励学生质疑、辩论,畅所欲言。第四步,整理文章思路,概括思想内容,评鉴语言技巧。第五步,联系社会人生,感悟、开掘、发散,鼓励新见、创见。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所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或者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他就会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的时候,当他们体验到自己劳动的价值和成果时,他们就会由衷地热爱所学学科。

三、说写导引――寻找打开心灵门扉的钥匙

学生通过听读训练、情感熏陶,蕴蓄了丰富的情感,具备了敏锐的语感,要引导学生用美好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说话和写作能力。语文语文,说话为语,书面为文,说写结合,二者不可偏废。我们要让我们的学生不禁蕴秀于内,睿智在胸,还要让他们出口成章,挥笔成文。这样他们一旦走进社会,就能纵横捭阖,挥洒才情。

作文,是语言功能提升的最有效途径,是敞露情怀衷曲的最好窗口,是流传后世的最佳载体。从孔夫子的“美教化,善人伦”,到曹丕的“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吴一不强调作文的重要地位。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必须先让学生端正态度,提高认识,把作文看作经世致用的凭借,看作生存的方式,看作生命的出口。这样,他们就会把写作看成自身的迫切需要,而不是被动接受的痛苦的差事。

作文训练的指导,要循序渐进。首先要开源导流,开源就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读书看报,积累生活素材,引出活水来;导流,就是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思考,体味真情,感悟哲理,然后选择适当的文体、适宜的表达方式抒写出来。然后,指导学生不断总结提高。其方法,一是让学生研究经典课文或选印的时文,接受美的熏陶,借鉴美文写法:二是写后及时讲评,以学生的自评、互评为主,老师的点评、赏析为辅,及时总结审题、构思、选材、立意方面的得失,交流创作的经验体会。对于经过再加工锤炼的学生佳作,要及时打印出来,美文共欣赏,并及时向报刊推荐发表,这样学生的写作热情就会空前高涨,写作水平也会不断提高。另外,要特别告诫学生,作文要我手写我心,来自生活,发诸真情;不要胡编滥造,矫情伪饰。写作训练还要扩大训练的广度,增强训练的力度,把“规矩文”与“放胆文”结合起来,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都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学生在自觉的写作过程中,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由作文到做人的升华,成长为一代文质彬彬、意气风发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