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朝花夕拾 第5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朝花夕拾 第5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是台湾作家九把刀的同名自传体小说,是个关于青春与初恋的故事,简单到近乎平淡,但翻拍成电影后在台湾创造了四亿台币的票房,在香港也进入了最卖座的20部电影的榜单,似乎只要提及片名,每个青春已逝的人都能遥望到自己曾经年少的内心,不仅仅有初恋女友,还有那些年倾注过同样激情的无关风月的记忆。“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为这种“集体怀旧”提供了一个载体,“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成为一个能产的语模,成为很多人缅怀过去的标志性噱头,有些人亲切地称之为“那些年体”。如:

(1)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时尚。(《周口日报》2012年1月9日)

(2)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楼盘。(《钱江晚报》2012年1月19日)

(3)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动漫片。(《西安日报》2012年2月19日)

(4)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怀旧剧。(《钱江晚报》2012年2月29日)

更进一步,人们已经不能满足于回忆一起追逐过的事物,还有其他一起经历过的引起共鸣的过往,于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过的××”语模应运而生,如:

(5)那些年,我们一起看过的热闹。(《南方时报》2011年12月30日)

(6)那些年,我们一起度过的大学时光。(《镇江日报》2012年1月20日)

(7)那些年,我们一起亏过的理财。(《人民日报》2012年1月30日)

(8)那些年,我们一起度过的难忘春晚。(《嘉兴日报》2012年12月30日)

(9)那些年,我们一起剪过的发型。(《沈阳晚报》2012年2月24日)

电影热播让“那些年,我们一起×过的××”以五花八门的形式高频率地出现在报刊、网络等媒体上,丰富着我们的双眼,渲染着我们的记忆,勾勒出一幅幅那些年我们一起经历过的画面,一时间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后续效应就是――“怀旧”蔚然成风。究其原因,大致如下:

首先,“那些年,我们一起×过的××”语模形式本身的构成特质决定了它就是为了怀旧而生的语模。标志性词语“那些年”和具有补语性质表示完成的体助词“过”,都在彰显着这个语模承载的是过去的经历。

其次,在这个创意无限的年代,人们标新立异、跟风的心理使得很多人喜欢用当前最流行的、大家耳熟能详的语汇来标注自己的想法,而网络、报纸等媒体也乐于将这股风潮推波助澜以达到聚焦吸睛的目的。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自上映以来风头很劲,剧中的故事情节让很多人有了记忆中的共鸣,推而广之,只要涉及过去共同经历的事物或事情,人们就会不约而同地使用相似的结构来表达。

再次,任何人都无法拒绝的怀旧心理。一方面,当今社会是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在辛苦工作的同时就更怀念过去的“轻松”:另一方面,虽然常听到“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的说法,可当新鲜的事物存在于当下的时候,陈年旧事仍然有着让人难以忘怀的魅力,有如鸟恋旧林,鱼思故渊,任何人都会对自己成长的足迹有重温和缅怀的心理。

最后,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语模的种种表现形式属于“集体记忆”之“被收集的记忆”和“传递性记忆”,就是说,这些记忆中分散的事物或事件是需要进行收集和整合的,而后通过媒体分享一种共有性的意识,从而让每个人都有情感上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大多数是正面的,但也有负面的(如例(7))。即便如此,也如有人说的,一个人的记忆是私密的乐趣,一群人共享的记忆便成就了怀旧的文化。所以,过去的一切,无论好还是不好,都是成长的过程,人们都乐于谈起。更何况,这种记忆是大家在热播电影的“点拨”下为生活添加的一道亮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