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媒介歧视环境下的城乡传播失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媒介歧视环境下的城乡传播失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后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中国目前经济发展迅猛,农民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中国农民的精神文化建设却相对落后。信息社会中大众传媒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巨大影响力不容忽视。媒介资源分布不均导致中国8亿左右农村人口的传播权、媒介接近权、媒介使用权在不同程度上被剥夺,话语权的不平等迫使农村在信息化的道路上被城市甩的越来越远。 这一事实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措施消除媒介歧视现象,缩小城乡之间信息沟的差距,推进城乡传播新秩序的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农村信息接近权和媒介使用情况的分析,进而得出现存媒介传播失衡的现实,倡导建立媒介新秩序,从而缩小城乡之间的知识鸿沟,以实现传播的平衡,切实保证农民的信息权利。

关键词:媒介歧视/ 三农 /知识沟 /城乡传播新秩序

绪论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昌盛。 近来,国家尤其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虽然中国农村政治经济建设取得巨大进步,但农村文化建设却显得步履维艰,农村传播现状不容乐观。信息社会的到来使得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成为信息化的最大受益者,长期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村,文化发展缓慢,话语权的不平等使信息贫富两极分化日益严重,城乡信息沟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信息化的“边缘化”问题开始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大众传媒作为社会公器,具有环境监视、社会协调和文化传承的社会功能,新闻传媒应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发挥应有的社会职责。然而通过审视中国目前城乡传播旧秩序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媒介对城乡信息传播具有十分强大的推动力,但媒介歧视现象的出现却成为致使城乡传播不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

所谓媒介歧视,是指传媒不能够平等地对待分布于不同社会地位维度上的人群,歧视弱势群体即处于阶层低端和社会边缘位置的人群。流于表面的新闻报道,并不能够带给弱势群体真正需要的信息资源和政策引导,导致弱势群体不能够接收到更多有效信息资源,从而在传播活动中处于被歧视、忽略的地位。

一、中国农村媒介使用现状

从中国农村整体媒介资源环境来看,媒介生态系统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现象。据调查相关数据资料显示:“农村家庭中拥有电视机的占到96.8%;拥有收音机的占到59.4%;拥有报纸的家庭占到24.6%。另外,拥有一部及以上手机的家庭占到85.9%,拥有一部及以上固定电话的家庭占到86.2%。在对网络的了解和接触中,有46.7%选择"没听说过"和"听说过,但是我不了解",选择"家里有电脑,但是没有上网"的为1.1%,选择"家里有,也上网了"的占到3.2%,总体上有4.3%,的家庭拥有电脑。”1

通过数据资料分析我们发现: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在农村的分布格局严重不均。广播曾经是农村媒体的主打市场,在农村受众中也有较好的基础。农民曾经主要依赖过广播获取信息,对广播也曾有过强烈的需求和情感依赖,然而时至今日,广播媒介的风光时代一去不复返。报纸对文化水平的要求很高,同时其付费性、信息的深刻性、传递的复杂性特征导致纸质媒体在农村市场难觅踪迹。受报刊发行原因的影响,农村读报者只占少数,农民中从不订阅的人数则占总数的多半,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甚至从没有接触过报纸。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网络这一新媒体是个完全陌生的概念。农民对网络媒体的接触情况令人担忧:农民自己很少使用计算机或根本不会使用,关于三农的网站数量偏少,农村网络传播的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媒介格局单一化倾向,使农民信息接收受到严重的制约,拓展农村信息接收渠道,优化并丰富媒介格局就成为改变农村传播现状的重要前提。

由于权力、金钱和知识所带来的传播上的偏向,弱势阶层失去信息反馈的机会,并且无奈的将自我形象的诠释权,拱手交于媒介掌控者的手中,导致自我本质的丧失。由于缺乏媒介使用的基本条件和能力,“农民只能被动接近媒介,无条件接受媒介信息,甚至被排除在媒介表现内容之外。许多媒体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经济、文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对相对落后的农村极度排斥”。2目前城乡信息的传播基本呈现为一边倒的现象,农民急需的农业信息、政策信息、市场信息、科技信息、知识信息得不到及时提供。信息来源无序,数据不准确,单向传递,缺少互动,使农民很难从中获益,媒介不负责任的态度甚至会造成农民经济利益的损失,导致农民对信息的内容感到不满与失望,挫伤农民利用信息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农村长期形成的封闭性文化特征和落后的文化教育水平,使得受众在选择媒介种类时会更多地注重媒介的“易受性”,从而冷落了相对抽象的纸质媒介和新媒体。电视媒体通过自身声画并茂、接受性强、文化门槛低的优势成为中国农民最常接触的媒介,在农民占有的各种媒介中,电视机拥有率高居首位,成为农村传媒市场上的主导媒介。因此本文就暂且选取在农村应用最为广泛的电视媒体为样本进行涉农信息分析。

二、电视媒体涉农信息分析

电视媒体涉农信息份额偏低:据统计,我国省级电视台尚有一半没有开设农村栏目,全国已注册的各类电视台有上千家,开办农村栏目的只占1%。且电视台涉农节目作点缀得多,办实事的少。当前发达地区的受众早已作为权利的主体争取并享受到充分的传媒接近权,并在媒介接触中达到使用与满足。

电视媒体营造的信息环境背离农民生活的真实环境。由于受文化水平的制约,农民大多喜欢看符合农村实际,真实亲切的电视剧、矛盾冲突激烈的警匪片和戏曲。然而充斥于媒体的内容却大多宣扬都市生活、“ 白领” 价值观,真正针对农村的宣传节目普遍偏少,反映农村生活的电视剧或娱乐节目更是少之又少。都市剧描绘的是有钱人和城里人的生活,这种生活对农民来说是遥不可及的,不合实际的。信息传媒不仅给农村提供的信息资源极为有限,而且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缺乏行业特点和农业特色,大部分都是选择城市人群视觉,与农村受众的现实信息需求有着明显的错位,容易与客观现实产生有意或无意的背离。传播系统中存在的结构性的不平衡,使城市与农村之间形成为一种控制与被控制,支配与被支配的不平等关系 。迫使乡村文化多元性的条件不断恶化,乡村文化逐渐变得一维与浅表。

涉农信息描述带有刻板成见,媒介歧视现象无处不在:媒体中农民的形象宣传基本是负面的,被“妖魔化”的。 矿难、民工跳楼、盗窃等治安事件统统与农民有关。而关于农民工工伤医疗等合法权益被侵害,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不能保障,留守儿童身心无法健康发展的新闻报道甚少。媒体信息以歧视的态度和哗众取宠的视角将个案和表象渲染为总体形象,没有真正触摸到农民的内心世界的客观生活,对农民整体形象造成损害。

总之,传媒的功利性,居高临下的姿态和媚俗化现象导致了农民阶层在信息内容的接触方面越走越窄、越走越偏。媒体的责任不应该仅仅是猎奇和记录,其真正意义在于监督完善社会,促进人们对新闻成因的深度思考,并找到问题解决的办法。

三、媒介歧视环境下城乡传播失衡

大众传媒是一种社会共享资源,社会各阶层无论贫富都应该享有平等传播的权利。作为大众传媒的受众,农民不仅仅是传媒信息的使用者和消费者,还应该是通过媒体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基本成员,所以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理应享有公平的传播权,知晓权和传媒接近权。

通过对中国农村媒介使用现状和媒体涉农信息的分析我们发现:传媒歧视”主要表现在新闻媒体不能够平等地对待分布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特别是对处在社会底端和社会边缘位置的弱势群体,以“遗忘”、“污名化” “歧视”待之。用刻板印象、既定的呈现框架,将弱势群体负面化。当前媒介资源越来越多的被少数优势群体所霸占,大众传播时代的媒介地域歧视,媒介内容歧视,媒介生产歧视及媒介分布歧视现象愈演愈烈,对农村文化建设极其不利。这种忽视、误读及偏见现象引起了大众传播媒介的自我背离,扩大了城乡信息的差距。“大众传媒对农态度的无意误解和有意曲解,导致农业信息化过程中产生更多的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使社会各阶层良性互动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进而造成的社会阶层对立和分裂,偏离中国千百年来所梦寐以求的和谐梦想”3。

通过前文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现有的城乡传播旧秩序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媒介地域歧视,媒介内容歧视,媒介生产歧视及媒介分布歧视现象时有发生,媒体以遗忘、污名的态度使农民群体负面化,边缘化。媒介垄断,都市霸权致使农村媒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城乡传播之间逐渐形成一种控制与被控制,支配与被支配的不平等关系。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措施构建起一种公平合理,没有控制,没有支配,没有歧视,多元文化共同繁荣的城乡传播新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语

目前中国正处在注意力经济盛行的年代,信息化程度影响甚至决定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在信息化过程中,城市与农村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城市控制农村,排斥农村,支配农村。社会是由多元文化组成的,不同文化的存在使人类社会更加丰富多彩。各种文化模式之间的交流,沟通和互动促进文化的进步与繁荣。我们追求多元文化的共存共荣,而不是以城市文化压制或吞并农村文化。

通过对媒介歧视这一课题的讨论我们发现之所以造成目前这种城乡传播严重失横的状态,归根结底还是由经济决定的。城乡传播新秩序的出现不仅需要理论上的探讨,更重要的是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使农村早日脱贫致富,建设独立主动的信息事业。同时,我们不仅要重视并加大对农村的输血力度,还要加紧培养农民自身的造血功能。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动摇不合理的城乡传播旧秩序,进而消除媒介歧视,填平城乡传播之间的信息沟,促进城乡社会共同和谐健康发展。

总之,关注弱势群体,消除媒介歧视,改变不合理的传播现状,构建和谐共享、平等多元的城乡传播新秩序,我们任重而道远。(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文学院)

注解:

①周万全:《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调查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②路俊卫:《透视转型时期中国传媒与弱势群体的关系》,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③李苓,李红涛,《媒介素养:考察农民与媒体关系的一种视野》,《新闻界》杂志,2005年03期

参考文献:

[1]徐晓敏:《透析多维角度下的媒介歧视现象》,[J];视听界;2008年01期

[2]许永:《阶层分化与媒介责任》,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3]梁发祥:《弄明完全没有话语权实现途径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7期

[4]姚君喜:《我国当代社会的传播失衡》;[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周万全:《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调查报告》;[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