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竞争到融合:中国银行业的开放进程与趋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日前,中国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将如期兑现向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的承诺。《条例》的颁布使得关于中国银行业开放问题及中外资银行竞争的讨论更趋白热化,倚仗本土地利的中资银行与秉承先天优势的外资银行在未来的竞争中孰胜孰负,一时间成为业界和热心人士关注的焦点所在。
政策演变:关于外资金融机构的管理规定
自1981年深圳引进第一家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以来,我国先后于1985年和199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特区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管理条例》、《上海市外资金融机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两部地方性法规。1994年,为适应开放城市不断扩大的新形势,国务院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2001年,为履行入世承诺,国务院对1994年《条例》进行了修订和重新颁布,修订后的《条例》在切实履行承诺、依法开放市场、提高审批透明度、强化资本监管和审慎监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次《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修订体现的目标有二:一是配合入世履行承诺,取消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服务对象限制,向外资银行开放国内居民个人的人民币零售业务;二是适合外资银行在华机构和业务发展需要,在允许外资银行自由选择在华商业存在的形式的前提下,实施当地注册法人银行导向。在此基础上,在修订中贯彻了“全部兑现世贸承诺;为中外资银行公平竞争创造法律环境;对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遵循国际监管惯例;体现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等基本原则。
行业背景:外资银行在中国的进入情况
迄今,外资银行已成为我国银行业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6年8月末,22个国家和地区的73家银行在我国25个城市设立了191家分行和14家外资法人机构,外资银行本外币资产1051亿美元,占我国银行业资产总额的近2%。
从地域分布看,上海、深圳、北京和广州外资银行的数量及业务量均居前列,尤以上海市占比突出,其机构数量占总数的30%以上,业务量占55%。在鼓励外资银行到东北和中西部发展的政策引导下,已有21家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到东北和中西部设立机构,占外资银行在华营业性机构总数的8%。
根据加入世贸承诺,2006年底将向外资银行开放国内居民个人的人民币零售业务,与以往外资银行从事的业务范围,客户对象相比,个人业务涉及国计民生,业务流量,风险管控的要求也都有所差异。就此点而言,对《外资金融管理机构管理条例》进行调整和修订有非常紧迫的现实意义。
基于经济学的理性判断: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动因及策略分析
就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研究表明,东道国经济稳定增长将会极大地促进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经济增长率年均在8%以上,经济发展前景良好,金融深化程度不断加深,为外资银行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这一角度讲,外资银行有强烈的意愿进入中国,以期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分享中国经济成长的收益。
外资银行相对于新兴市场国家的本地银行拥有明显比较优势,能有效地弥补其对本地信息的劣势,这是90年代出现的外资银行大举向新兴市场国家扩张的动因之一。经验结果表明,进入新兴市场国家的外资银行程度同外资银行与本地银行的资本收益率差呈正相关,与外资银行与本地银行的营运成本差呈负相关,即外资控制率与外资银行自身的效率正向关联(刘煜辉,2005)。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某些新兴市场国家在很短的时间内外资银行控制率就远远超过许多成熟市场国家。
90年代后大量新兴市场国家的区位优势开始彰显,成为外资银行大量进入新兴市场国家的重要因素。经验结果表明,其一,金融管制程度越高的国家,外资银行进入的比例越低;其二,金融危机后外资控制率上升;其三,GDP增长以及东道国银行部门的利润率与外资进入的数量占比或资产占比正向关联,通胀率与外资进入变量负相关联。
《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取消了对外资银行的一切非审慎性市场限制,对在中国注册的外资法人银行,实行与中资银行统一的监管标准,全面体现国民待遇原则,为中外资银行公平竞争创造了良好的监管环境,对于保持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运行具有积极意义。
具体而言,已经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在经营策略上也在发生调整和转变,主要体现有:
1.已经基本完成机构的地域布局并转向盈利安排
从已有的国际活跃银行的机构设置和它们近年来不再进行机构扩张可以看出,这些最主要的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机构地域布局已经初步完成。同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发展的减速相对应,国内银行界预计和担心了很久的中资银行面临的大范围人才流失状况也仍然不见端倪。与此同时,随着中国银行业开放进程的推进和实施,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外部环境不断改善,其经营管理上也越来越强调在华机构成长为新的利润中心,业务的盈利状况也开始大幅好转。
2.放弃简单的鲨鱼式竞争策略而寻求全面的战略合作以弥补其地理劣势
外资之所以参股中资银行,一方面是出于长期经营的战略思考,另一方面也有着明显的短期目的,就是要借中资银行不受政策限制和其网点建设完善之力,介入零售市场。例如,汇丰银行和上海银行的合作,直接催生了2004年1月申卡国际信用卡的发行。花旗银行和上海浦发银行也联手推出了花旗参与管理和技术合作、全国范围内发行的双币种信用卡。
可能的影响:几个相关的业绩指标和一种担心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结构最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外资金融机构大量进入其银行体系,其主要方式便是外资以参股或控股、收购等手段控制或参与该国的金融企业。对此,从业界经营和金融安全的角度曾经一度引发了非常激烈的争论。目前,争论仍未停止,相关的研究和论证亦在继续。
1.几个指标
(1)外资银行的数目
国外的同类研究表明,外资银行在东道国分支机构的增加会显著影响到东道国银行的绩效,在部分发展中国家,外资银行机构数目增加甚至比其占有的市场份额对国内银行的影响更大。我国国内银行对外资进入数目的增加不敏感,应该是对市场变化反应缓慢的表现,最终可以归结到我国银行的经营机制不灵活、管理层缺乏战略意识和危机意识。同时,我国国内市场大,银行数目少,相对规模较大,也是国内银行对外资银行进入没有很大反应的一个原因。
(2)利息收入率
利息收入率同外资银行进入、经济增长之间都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最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低。尽管目前银行在贷款定价上拥有一定的灵活性,但总体上中国银行业“群体”经营仍然处于缺乏弹性和价格竞争机制的市场环境中,利息收入的外生性仍然很强。
(3)非利息收入率
在非利息收入率方面,我国银行的计量结果显示同外资银行进入存在着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在国外研究中,中东欧国家银行在外资银行进入后,非利息收入出现了显著下降。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各金融市场间仍处于相对分割的状态所致。
(4)营运费用率
随着外来竞争的增强,国内银行为了弥补同对手之间的差距,较大强度地引进高技术和更新设备,改革原有的业务模式和组织,并加大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投入,这些都会导致营运费用率的上升。在这一点上,我国银行的表现同国外的情形以及相应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
(5)银行税前利润率
由于非利息收入率同外资银行进入上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关系,并超过了营运费用率增加的程度,从而导致了国内银行税前利润率与之也有了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2.一种担心
针对愈演愈烈的外资收购中资金融企业,有人指出,金融企业引入外资,容易造成中国经济控制权的丧失,危及国家金融安全。国外资本入股中国金融企业,除了追逐利润这一资本的本质特性外,其更长远的目标是要控制中国的金融企业和金融产业,最终达到控制中国经济的目的,从而瓜分中国的经济资源及其所创造的财富。监管当局将金融企业引入外资(或曰战略投资者)、境外上市当作改善金融企业治理结构、提高金融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惟一法宝。其代价巨大、后果严重。同时,金融企业过度引入外资,就意味着中国财富滚滚外流。从国家的角度分析,外国是以虚拟的货币符号换取中国金融企业现实的股权甚至控制权,并分走巨额财富。
实际情况:外资银行陆续进入后的中国银行业呈现出融合大于竞争及中资银行经营业绩逐渐改善的普遍态势
据公开资料统计,截至目前,已有上海、南京、西安、济南、北京、杭州、南充、天津、宁波共九家城市商业银行引进了境外战略投资者,外资股已占城市商业银行所有股权的5%左右。此外,大连、重庆、长沙、武汉、南昌、沈阳等十多家城商行也正积极与外资银行洽谈入股一事。随着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涌入,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已摆上日程。眼下,南京市商业银行A股上市计划已获证监会初步批准,南京市商业银行极有可能成为首家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另有行内人士透露,资产总值超过2000亿元的北京银行也已计划,最快在明年年底后年年初以全流通股份形式上市。
从经营业绩和收益情况看,根据银监会统计,至2005年底全国118家城市商业银行账面利润首次突破百亿元,达到120多亿元,同比增加33亿元;增幅超过38%,比5年前增长10倍。至2006年9月,不良率6.07%,较年初下降了1.66个百分点,比主要商业银行平均不良率低1.53个百分点,而五年前四级分类不良资产率曾高达22%;资本充足率达到8%监管要求的城商行增至50家。
结论:在挑战中把握机会、寻找机遇
面对外资银行的全方位竞争,中资银行在认清面临的严峻挑战的同时,对自身的优势也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首先,中资银行植根于中国,具备对本土市场的深刻认识、架构完善的服务网络和广泛的客户基础,其长期以来在民众心目中建立的信用和文化认同并不会在短期内被外资银行取代。
其次,中资银行已基本具备了与外资银行竞争的基础和条件。特别是2001年底入世以来,我国银行业加快改革发展步伐,已发生了积极显著的变化:一是法人治理结构得到了较大改善――工、中、建、交等银行纷纷进行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中资银行纷纷引进战略投资者,现代企业制度框架初步形成,经营机制转换日趋明显,二是盈利能力明显增强。全国主要商业银行(包括四大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税前经营利润,从入世到现在不到五年时间增长了近6.4倍,税前资产收益率增长幅度超过4倍;三是资本充足率显著提高。到2006年9月末,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银行已有66家,而2003年底达标的只有1家;其中,工行、中行、建行、交行四家股改银行的股本回报率均超过13%,资本充足率超过了10%,达到国际先进银行的平均水平。四是资产质量明显好转。截至2006年9月末,我国主要商业银行所有者权益达到了13919亿元,比2002年末增加5918亿元;不良贷款余额1.17万亿元,不良率为7.6%,风险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最后,外资银行有上百年的历史、优秀的人才、先进的管理经验、国际化的网络、世界知名的品牌,中资银行不能低估竞争对手,但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布局,影响,品牌,客户信任都需要一个过程,这一段时间也正是中资银行的调整机会。在此期间,完全有时间依靠改进竞争战略、提升管理水平、引进先进人才来实现稳步过渡、从容应对竞争。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