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感悟教学真谛――用教材教,非教教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感悟教学真谛――用教材教,非教教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件编号:1003―7586(2010)04―0050―02

1 试题解析

试题1 (2009年江苏省高考第2题)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B 组织液中Na+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

C 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

D 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解析:该题考查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的知识,标准答案是D。学生很易判断C、D两个选项的正误:神经纤维兴奋后,与未兴奋区域具有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将兴奋传至整个神经元,D选项说法正确;兴奋在两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进行传递的,前膜释放的递质与后膜的受体结合使下神经元兴奋或抑制,但递质不穿过突触后膜,发挥作用后立即被酶分解,所以C选项说法错误。但学生对A选项的判断就有一定的困难,要清楚静息电位的形成原因才能判断A选项的正误,而高中生物教材并未具体介绍这一内容,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如下:在细胞膜上钠一钾泵(分解一个ATP分子,即可排出3个Na~和摄人2个k+的作用下,使细胞内的钠离子低于细胞外、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外,使Na+和+分别有向膜内、膜外的扩散趋势,但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远大于Na+,且进入膜内的Na+又将被钠―钾泵泵出,且同时以K+作为交换,Cl-虽然也存在一定的浓度梯度,但在向膜内扩散时受到膜内负离子(有机负离子,不能透出膜外)的排斥,通透性也不大。所以在静息状态下,膜的通透性主要表现为K+外流,但膜内外的电位差又能阻止K+的外流,当膜两侧K榷度差引起的K+扩散效应等同于膜两侧电位差引起的阻止K+的扩散效应时,K+离子移动达到平衡状态,这时膜的K+净交换量为零,膜两侧的电位达到一个稳定水平,这个电位就是静息电位,也称为K+平衡电位。由静息电位形成原因可知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的离子进出达到平衡状态,而并非没有离子进出,所以A选项错误。

大多数学生用一种错误的理解判断B选项是错的,他们认为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当组织液中的Na。哝度增大,即加大了神经细胞内外的电位差,所以静息电位增大了,甚至包括中学学科网也是这样解析这个选项的。而从静息电位形成原因就可知,细胞膜内外的Na+度不影响静息电位。

当细胞外K+浓度降低时,静息电位增大,膜外K+浓度增高时,静息电位减小,而改变Na+浓度不影响静息电位值,所以B选项也是错误的。

试题2 (2009江苏省高考第21题)下列有关实验及显色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有( )

A 水浴加热条件下,蔗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

B 沸水浴条件下,脱氧核苷酸与二苯胺发生作用呈现蓝色

C 常温条件下,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呈现紫色

D 常温条件下,核糖核酸与甲基绿作用呈现绿色

解析:该题考查相关实验的颜色反应,标准答案是ABD,蔗糖不是还原性糖,不能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所以A选项错误;二苯胺鉴定DNA、脱氧核苷酸必须在沸水浴的酸性条件下进行,因为在酸性加热条件下;DNA、脱氧核苷酸分子中的脱氧核糖生成ω-羟基-γ-酮基戊糖,再与二苯胺反应生成蓝色物质,没有酸性条件,脱氧核苷酸与二苯胺不会反应的,高中教材也没有介绍这这一知识,B选项中没有强调酸性条件,所以是错误的(但利用二苯胺鉴定DNA时都是默认在酸性条件下进行的,到底是不是一定要强调酸性条件有待商榷);核糖核酸(RNA)与吡罗红作用呈现红色,脱氧核糖核酸(DNA)与甲基绿作用呈现绿色,所以D选项错误。

2 教学感悟

从以上两道题的解析可知,两道题都涉及到用课本外的知识来解题,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就教材讲教材,那么学生对这两道的解答就有一定的困难了,有人认为是考试超纲了,但其实并不是超纲,而是对中学生物教学的正确引领,是对照本宣科式教学的抨击。如果学生只知道神经细胞静息电位的分布、二苯胺可用来鉴定DNA,而不知道为什么,那不是中学生物教学的目的和初衷,弄清楚其中的原因乃是理所当然。现在高中生物教材有好几种版本,任何一种版本的教材都不能成为教学的绝对依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好教材,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做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对所用教材要做适当的增减、调整、整合,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不同版本新教材的编排体系、知识内容、呈现方式,关注生命科学的最近发展,删除不合教学实际的内容,拓展可再生的知识要点。如这两道高考题所涉及的静息电位的产生原因、二苯胺鉴定DNA的原理都应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拓展的内容,再如磷脂的结构式、重铬酸钾鉴定酒精的原理、健那绿为何是活性染料、染料酸碱性与溶液酸碱性的区别、S型双球菌使老鼠致死的原因、格里菲思发现S型细菌能将R型细菌转变为s型细菌的生物学史话(格里菲思是在用肺炎双球菌来研制疫苗的过程中意外发现的)、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逆转录病毒运载目的基因的过程、同期处理的激素及原理、基因治疗的最近进展等知识都是教师必须向学生拓展介绍的。

总之,这两道高考题是对中学生物教学指明了方向的,很好地发挥了指挥棒作用,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观念、多思考多研究才能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