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窑洞群:穿越时空的记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窑洞群:穿越时空的记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第一眼看到那些窑洞,你无法不为之深深地震撼和动容。

出了甘孜县城,在狭窄的土路上颠簸片刻,就驶上了一块巨大平坦的坝子。当地人说,此地名叫斯俄乡,是以前十八军修建的机场,如今已经废弃。只见山坡上,一层层错落有致地布满了窑洞,洞口是矮矮的拱形门。厚厚的土墙,排列整齐,有上千个之多,密密麻麻。现在,残破的洞门墙垣被疯长的杂草包围,在阴郁的天气里显得凄凉而又无比悲壮。

带着敬畏之心,也带着好奇,站在那块长且直但如今又荒芜不堪的跑道上;站在那些一层层、一排排,如蜂巢一般,但如今杂草丛生的窑洞群前,数十年前18军抢修甘孜机场时可歌可泣的故事慢慢铺展开来……

高原上的“延安式”窑洞

十八军窑洞群位于甘孜县斯俄乡,为十八军与兄弟部队抢修甘孜飞机场时部队驻地。1951年4月至11月,十八军调集民工3000余人,修筑了一条长320米、宽120米的碎石跑道,窑洞群便修建在跑道的南侧和西侧,占地8.4万余平方米,依山而建,层次分明,现存窑洞1000余个。其顶部为十八军九位女烈士墓地。

史料记载,1951年春,十八军先遣部队在胜利结束昌都战役后,部队给养相当困难,又不能就地筹粮,于是,上级决定抢修甘孜机场,建立空中通道。于1951年《进军的训令》,训令之一规定:西南军区之18军留两个师(53师、54师)于甘孜、昌都地区担任修筑甘孜机场与甘孜、昌都段公路任务。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机场建设开始了。

18军部队初到此地,摆在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住宿问题。机场修建地的山沟四周光秃秃的,除一些不知名的野草外,没有一棵树,没有一间民房。几百人的部队要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下去,还要完成修建机场的任务,这对他们来说该是一次怎样的严峻考验。

部队为了防寒,保障人员的健康,又不能惊扰老百姓,必须先要筑窝棚,后施工。根据领导的指示,部队沿山坡两边挖掘坑洞,架上横梁,搭起树枝,糊上黄泥。

当时部队要从驻地到山上约10公里的地方才能砍伐到木材,山顶上白雪皑皑,都是原始森林,一上午只能搬运一趟,稍事休息,再带上干粮和水,再上山搬运第二趟。大约10天时间,窑洞盖好,铺上厚厚一层青稞麦秆,部队就先后搬进这“新居”,直到机场竣工。随着机场建设队伍的逐渐庞大,位于山坡上的窑洞数量也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

有人这样描述当时的机场工地:“灯火闪亮,机声隆隆,昼夜不停”,可以想象当年在这样高海拔地区修机场的工程之浩大和壮烈。

如今走进残存的窑洞,门口仅一米多高,必须小心翼翼躬着身子才能进去。因为风雨侵蚀的缘故,所有窑洞的洞顶几乎全部垮塌,因此站在土墙上,就能够清楚地俯瞰窑洞内的结构。大多数的洞就简单得只有一个房间。

有一部分窑洞在进洞口后多了一条走廊,走廊两旁的土墙上有一些凹洞,里面可以摆放一些小东西和杂物,从走廊上的矮门进去才是卧室,这样的结构保暖性比单独一间的要好,至少风不会直接灌进来;还有的明显是一室一厅的结构。但是就算是这样的构造,窑洞里的黑暗、潮湿也是不言而喻的。当年修建甘孜机场时的艰苦条件可想而知。

苦战在高原机场上的英雄女兵们

在窑洞群山顶有9个坟茔,如今被修葺一新,墓碑上刻着“无名女战士墓”。据记载,这几位18军的女兵,年龄都不超过20岁,修建甘孜机场过程中因窑洞塌方而不幸牺牲,于此地长眠。

1951年春节后,18军54师医训队奉命停课,参加进军修建甘孜飞机场的任务。当时医训队约100余人,大多数是来自四川的高、初中生,其中不少是满怀爱国热情为了抗美援朝投笔从戎,但因年龄太小而退回来,后又不甘心,正遇18军招收新兵,才来到医疗队的。该队分3个区队,9个班。第9班就是女生班,年龄最大的18岁,最小的只有14岁。这些女孩子论体力不行,论年龄有的还是应该在妈妈身边撒娇的时候。可如今,她们成了战士,就意味着要承担“战士”应当承担的一切责任。也就意味着要为了修建甘孜机场,苦战在康巴高原上,一月复一月。

这些女兵们从大邑步行50华里来到邛崃,从邛崃乘美式十轮大卡车到泸定,又在大渡河岸摆渡到河西改乘苏式六轮嘎斯吉普,就这样在车上颠颠簸簸一个星期,晕晕糊糊十分疲惫地来到了甘孜县。

刚来到高原的小女兵,有的头疼,有的流鼻血。甘孜县属于高寒地区,气候恶劣,空气稀薄,刚到这里来的人一般都有流鼻血、头痛头晕、心律不齐、喘气等高原反应。这里的老天爷更是喜怒无常,忽而骄阳似火,忽而风沙大起,忽而大雨如注,忽而冰雹袭来。

在机场施工的过程中,女兵们娇嫩的小手被坚硬的鹅卵石磨破了皮。因为高原上强紫外线的长期照射,姑娘们原本白净的脸晒成了猪肝色,还经常脱皮,和进藏前比已面目全非。但她们没有难过,反而觉得是一种光荣,常常自豪地说:“我们已脱胎换骨了,成了真正的战士了。”

还是听听当年参加机场建设的小姑娘的描述:我们在1951年修甘孜机场时,住宿条件特别差。我和另外11个姐妹同挤在一个自己新挖的窑洞里,因为是新挖的,里面积满了水,人在里边睡觉,头上常滴下浑浊的水滴,有时落在头发上,第二天醒来头发已经被粘得紧紧的,拿梳子用力都不能梳开。更为危险的是,下雨时窑洞特别容易塌。

机场工地的建设已经接近尾声,但是工地上士兵的热情干劲依然热火朝天。国庆节已经过了,部队给每人发了一套新衣,谁都舍不得穿,每个人都想着留在机场首次通航典礼上穿。

10月份后,高原已经提前进入冬季,早晨起床时,女兵们总是绵绵的想在热被窝里多躺两分钟。女班长与平时一样比大家都起得早,她打开窑洞门时惊叫了一声:“啊,好大的雪!同志们快点起来看雪景,雪都快封住我们的门了。”大家不知道,不幸的事就在昨夜的大雪压顶下发生了。那场大雪把53师卫生队女生班的窑洞压垮,全班9个人全部被压死,无一幸免。

“今天想起仍让人感到后怕。”说这话的老人叫杨澄碧,当年她参加修建甘孜机场时只有20岁,50多年过去,如今已是两鬓斑白。当时18军承建机场,用了150万个工,除了主力部队53师、54师外,又把军大、卫生学校(多数是女兵)及直属部队都拉上来,加上民工约2万余人投入生产。当时像杨澄碧这样的年轻姑娘不在少数。

一段永存的记忆

虽然耗资巨大的甘孜机场因技术指标不符合在高原起降的严格要求,后来变成迫降场,但通过修筑甘孜机场取得了在康藏高原修建机场的科学数据和宝贵经验,为今后的拉萨当雄机场和贡嘎机场的兴建提供了经验。同时,取得了在高原组织施工、生活管理、运输补给、思想政治工作诸方面的丰富经验,为后来修筑康藏公路打下一定的基础。

如今在那虽未使用但却还依然存在的宽阔停机坪上、那长长的飞机跑道上,留下了18军那一代人怎样的智慧与汗水。是18军千万只劳动的双手,把她建造。这里每一寸平整的土地,都浸透了他们的汗水;这里铺下的每一块基石,都浸染过他们鲜红的血浆。眼前这块辽阔的飞机坝、位于山上的一排排窑洞群以及山顶上的那九座无名女兵坟茔,不仅让人感慨万千:这里曾经是一块乱石林立、荆棘从生,鼠兔出没、野兽啼嚎,没有人迹、没有炊烟的广袤而荒凉的土地,当年是什么力量,使她焕然一新,变得如此沸腾?还有那些为之付出生命的女兵们……

当年为进藏部队空投物资而修建的甘孜机场,现在已成为历史。如今每当机场旁的青稞田绿浪随风起伏,窑洞遗址上野花烂漫,当太阳每天从机场的一端西沉,然后第二天在机场的另一端升起,再次重新照耀这个曾经有无数人为之挥汗的地方时,我们的心总是为之颤栗不已。

近年来,甘孜县已将窑洞群作为红色旅游景点之一进行了大量的推介宣传,来此观光的游客正逐年增多。此处已被甘孜县列入重点红色旅游景点和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前往此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师生、干部群众上千人,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