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孙爱凤 辅导员,一个不断创新的事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孙爱凤 辅导员,一个不断创新的事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这是一个明朗的天气。石景山区杨庄小学教学楼的红色和米色外墙在透亮的阳光下显得格外悦目。此时濒临上课时间,大部分小学生已经端坐在教室里,只有两个带着红领巾的小女孩还在踮着脚尖,认真地往教室外墙壁上的“读书小屋”栏目里贴上彩色的图片,旋即便雀跃着回到教室里等待上课铃声的来临。

孙爱凤的办公室就在紧挨着教室旁边的德育室。她一头利落的短发,开朗,谈话间经常发出爽朗的笑声,目前除了做少先队辅导员,她还兼任办公室的工作,并教授劳动课。

采访中,不时会有小学生敲门进来向她报告,孙爱凤面对孩子时一脸亲切的笑容,如果是学生过来拿东西,她还会起身帮她们拿到门口,回头不忘招呼记者:“看得出来吗?那么大点儿的小朋友,都已经上三年级了呢!”

不知不觉,孙爱凤已经在少先队辅导员的工作道路上走过了18年的光阴。有人把辅导员看作一种头衔,也有人把它看作一项职务,而孙爱凤却把它看作今生的事业和追求。因为工作,她爱上了红领巾,爱上了星星火炬,更爱上了一群群天真烂漫的孩子。

“不一样”的孩子们

时光追溯到18年前。

那时的孙爱凤初出校门,从师范院校毕业后,便在石景山小学执教并担任中队辅导员。她笑道,自己当年还是个“黄毛丫头”,身处学生堆儿里更像是个“孩子头”,很容易跟孩子们打成一片。由于工作认真出色,性格积极开朗,1995年,她“升”为大队辅导员。此后,她也曾“几进几出”,从少先队转德育、转科研,最终还是转了个圈儿,又回归少先队的工作,她认为自己跟少先队工作还挺有缘分。

在孙爱凤眼中,少先队辅导员是一个很特殊的岗位,既要协调学校少先队方方面面的工作,也要有很强的外联能力,去跟社会各行业接触沟通,但最重要的是对孩子要有发自内心的爱,做孩子们的大朋友。

她边整理着办公桌上的文件,边告诉记者:“跟孩子说话,一定要先笑,把笑脸呈现给他们,要跟他们说‘我们’怎么样,或者‘咱们一起’做什么事,从来不说‘你们’要怎么做,这样才能跟孩子拉近距离,要不然他怕你了,就会躲你很远很远。”下课的时候,她也经常跟孩子们一起扔沙包,踢毽儿,孩子们都很喜欢她,见了面就是一声甜甜的“孙老师”。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她也明显地感觉到,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的孩子和以前的孩子已经大有不同。以前的孩子相对来说思想更加“单纯”,传授的东西他们很容易接受。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更加开放,特别是由于网络的普及,使人们所处的信息时代有了一个强有力的载体。现在的孩子们耳濡目染的环境更加多元化,这使得他们知识面更广,思维能力也更强。少先队辅导员必须经常给自己“充电”,多多阅读书籍报纸,从网上获得最新的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孙爱凤举了个例子。有一次,她正在教育孩子们要朴实、要真诚,就有一个孩子站起来发言,“老师,网上就在分析真诚和善意的谎言,很多情况下我要是撒谎了,可能比说真话效果还好呢。”说到这里,孙爱凤不禁笑了,“孩子们都特别聪明,懂得也很多,这个时候,你就要给他分析什么是谎言,什么又是善意的谎言,它的出发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一点一点都要解释清楚。”

让孩子重新爱上“红领巾”

红领巾作为五星红旗的一角,像一座指引前进的灯塔,曾经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许多小队员的父辈们,都对红领巾有着挥之不去的情结。孙爱凤回忆,去年“六一”,她主持了一年级小学生们的第一批入队仪式。当孩子们胸前佩戴上鲜艳的红领巾时,仿佛都接受了内心的洗礼,整个气氛庄严而肃穆。在台下观看的家长们早已举起手中的摄像机或照相机,记录下自己孩子这宝贵的一刻。活动结束后,好多家长找到她,说看到孩子在台上宣誓的那个庄严样,非常感动,也想起自己当年入队的样子,对少先队的朴素与真挚之情溢于言表,连声说学校培养“红领巾”的工作太重要了。

然而,不同于他们的父辈,现在大多数孩子们对红领巾的情感好像并没有那么执著。孙爱凤告诉记者,一般刚入队的时候,孩子们对红领巾都会特别珍惜,每天一定佩戴整齐,觉得特别光荣。但时间久了,他们就会觉得红领巾是一个“负担”,不爱戴了,甚至只有通过值周检查,才能督促他们完成这个事情。红领巾带给他们的荣誉感也渐渐淡化。“或许从现在中国社会的角度来说,信仰的东西已经在淡薄,所以孩子们会有这样的反映也是正常的。”孙爱凤感叹。

问题浮出水面后,必须合理解决。怎么能让孩子重新认识到红领巾的重要性呢?孙爱凤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教育学生的方法也要与时俱进,对于当下少年儿童的教育来说,如果只是单纯搞形式,烘托少先队的氛围已经远远不够,一定得在活动中揉入孩子们感兴趣的东西,寓教于乐,才能直接跟孩子们的心灵对话,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少先队的氛围,理解红领巾的真正意义,同时也能达到养成教育的目的。因此,她在策划活动的时候就会深入思考。

“就像今年是建党90周年,如果只跟孩子们灌输要如何爱党,今天的幸福生活如何来之不易,这种教育方式孩子们很排斥,必须让他们看到真真切切的事实。”孙爱凤让孩子们都当一回“小记者”,去采访自己爷爷的生活、爸爸的生活,再对比自己的生活,然后指引他们,为什么自己的生活这么好?是因为在党的带领下,社会一直在前进。而建党,建国又是怎么样一步步走来的?通过这样的循循善诱,孩子们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

孙爱凤希望在活动中寻找有趣的元素,把孩子们的快乐放在第一位。去年“十一”期间,学校开展了“传承国学经典,共庆祖国华诞”亲子共读展示活动。活动前,孙爱凤反复思考,如果单纯就像过去一样搞活动,就会很死板,怎么把快乐带给孩子们呢?于是,她给孩子们交待了一个小小的“任务”:放学回家后邀请自己的爸爸妈妈和他们一起参加这个活动,共同登台诵读经典诗词。这个创意立刻点燃了孩子们的兴趣。之后,她派小队长去问怎么跟家人沟通的?孩子们之间也纷纷讨论,“你回家跟你爸爸妈妈说了吗?他们愿意来吗?我妈妈答应我啦。”兴奋之情都写在快乐的笑脸上。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同家人沟通,体会国学文化,还能让他们感到与家长一同登台的乐趣,将原本枯燥的文学知识变成一次与家人、老师一同参与的快乐体验,寓教于乐。

孙爱凤介绍,今年,学校在筹办“走进博物馆”,“走进档案馆”、“走进敬老院”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走进一些社会单位,使孩子们锻炼沟通能力的同时,也提前了解社会责任感。她认为这种教育比起只是告诉他们“要做个有责任感的少先队员”更加有说服力。

她还记得,在走进敬老院的时候,一个在解放前就一直当老师的91岁的老人给孩子们讲过去的学校和学生都是什么样的,孩子们都围坐在四周很认真地聆听。后来,孩子们和她之间就有了这样的对话。

“老师,我们真得特别幸福。”

“你们幸福在哪呀?”

“我们有漂亮的衣服,好看的书,过去的生活太苦了。”

“那你们回去再吃午饭的时候怎么办,还扔不扔咱们的馒头啦?”

“不扔啦!”

一个少先队辅导员的满足感

工作过程中,孙爱凤不是没遇到过挫折。

她说,有时候教育问题是存在区域性的,石景山区本身属于城乡结合部,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家长的一些认知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成果。

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孙爱凤在原来学校做大队辅导员的时候,大多数孩子的家长是处于社会比较底层的工人,还有下岗职工。他们中的有些人会把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倾泻到学校来,学校组织活动,他们就会觉得学校是在替社会传达某种声音,是虚假的,或者学校总是在不断向孩子提出要求,对学校抵触心理比较重。有时候,学校辛辛苦苦组织的活动,刚达到教育目的,可能不如家长回去说一句话起得作用大,教育的努力就会被消解。

“比如说我们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肯定牵涉到很多费用,但这是很正常的,我们都在把这些费用压到最低,还会给孩子提供很多优惠和便利,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接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但有些家长却只是针对‘收费’这个敏感问题来考量我们辛苦所筹划的活动,在家里便会脱口而出这样那样的抱怨,孩子听了,便会对学校产生抵触情绪,甚至站在对立面,使教育变得非常棘手。”

类似这种事情一度给孙爱凤在工作上带来了一些困惑,有时候她就会觉得少先队辅导员的教育是很苍白无力的。但她从不放弃,尽自己的力量去和家长进行沟通,做思想工作,在活动上更费心一些,通过活动的质量和对孩子的正面影响来说服家长,并对孩子进行重头教育,反复教育,一直坚持。

“孩子们是可爱和纯洁的,每当看到他们一双双纯净无邪的眼睛,叫你一声‘老师’,你就会觉得什么付出都是值得的。”

提起孩子,孙爱凤的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当然,这种幸福感,还来自于有关学生的各种点点滴滴。

孙爱凤告诉记者一个故事。前几天她在自己家小区附近巧遇了一个以前学生的父亲,两个人见面便互相聊起孩子的情况。这个学生在小学的时候高高瘦瘦的,是一个“无所畏惧”,很调皮的孩子,总是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说什么他都无动于衷,是一个所谓的“问题”学生,孙爱凤对他的印象很深刻。在他六年级的时候,他的班主任找到孙爱凤,说明他的情况,跟她商量该怎么解决他的问题。她想,原因得从孩子生活的家庭环境开始找起。她们了解到,学生的父亲是一个脾气很急躁的人,母亲因为工作原因很少能在身边陪他,照顾他,他在家里感受不到温情的存在,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冷漠,甚至有时候父亲对他发脾气,他也一声不吭,内心没有太多的渴望和追求。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孙爱凤认为要想解决孩子的问题,必须先从他的家庭入手,便联系到了孩子的父亲,跟他做思想工作,告诉他要如何面对自己的孩子,鼓励自己的孩子,给他创造一个阳光的学习生活环境。大概有半年时间,老师和家长之间不断沟通,基本上每个星期都会家访或者打电话同孩子的父亲交谈情况,询问孩子的改变。时间长了,孩子的进步也一点一点凸显出来。比如父亲在夸奖他一件事情做得好的时候,他就会露出笑脸。老师在课堂上也会因为他的进步而表扬他,鼓励他,渐渐地,他从不写作业到开始完成作业,从上课不发言到积极发言,到六年级下学期的时候,他已经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和老师正常交流,最终小学顺利毕业。听他父亲说,后来孩子从学校毕业后按照自己的爱好学习了烹饪,现在正在一家不错的酒店实习,每天都很开心。他父亲每次见到孙爱凤,老远就会很热情地打招呼,表达感激之情。

每当这时,孙爱凤内心就会升起一种满足感。“我觉得如果通过我的努力,真的能够让孩子有所进步,是很幸福的事情。”

然而,类似的事情多了,她也会思考,真正成功的教育是什么呢?她每天在学校都会遇到一群群天真的孩子,他们或许并不能每个人都成为人们心目中,或者很多父母所期冀的“成功人士”,但是,通过对孩子们的教育,却可以使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做自己所适合的事情,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是否就是目前教育的真谛所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