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突发公共事件中媒体对受众的心理引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突发公共事件中媒体对受众的心理引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近年来,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突发性公共事件容易造成社会动荡,加剧社会风险。因此,做好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对受众心理的引导,是媒体的重要任务之一,对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及维护社会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媒体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应如何做好对受众心理引导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突发性公共事件 媒体受众 心理引导

突发性公共事件是指对社会公众有直接影响或同公共社会有广泛联系的突发事件,通常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以及社会危机,并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其影响之大是一般事件无法比拟的。①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发生,容易引发群众慌乱、恐惧、焦虑等心理,造成社会局势不稳,加剧社会风险。近些年,突发性公共事件频发,媒体应如何做好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对受众心理的引导?成为媒体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大众传媒在信息传播、维持正确舆论引导和维护社会稳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是这种特殊时期里社会心理状态的指示器和公众的心理依靠。因此,媒体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需对信息进行正确处理,满足受众的知情权,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提升媒体的公信力,从而对受众的心理进行有效的引导。

一、报道真实、及时、全面,满足受众的知情权

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真实快速、全面完整的报道对调节受众的情绪起着积极作用。情绪“影响心理系统对进入的信息的理解、评价和判断”。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后,人们往往会面对一些现实的或想象的威胁,产生紧张、恐惧、焦虑等消极情绪,从而影响到社会的安定。人们迫切需要通过了解真实可靠的信息来消除不确定性和心里的恐惧,通过媒体正确的舆论引导来构建积极健康的心态,避免一系列不理的发生。

面对大众对突发事件信息的“饥渴感”和“盲从症”,媒体首先要尽可能快地取得第一手权威的信息,并进行真实、及时、全面的报道,一则可以让公众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事件发展情况,消除不确定性;二则可以有效地抑制传闻,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其次,媒体要对突发性公共事件进行平衡报道,报道中要均衡表达各方面的意见。准确解读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尖锐的社会矛盾,过滤和缓冲各种错误信息和网络情绪,引导受众准确看待和解决问题。第三,通过议程设置,控制突发性公共事件传播的速度和程度,最大限度地统一社会舆论,对事件从不同角度、多个层次进行报道,善于发掘突发性公共事件中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发挥引导作用,使突发性公共事件向着有利于构建社会健康心态的方向发展。

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补,满足受众多元化的信息需求

新媒体的快速成长,媒介融合的深入推进,传媒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虽然在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报道和舆论引导中,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作为具有权威性的主流媒体,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传播速度、影响范围等方面不及新媒体。新媒体因其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在近年发生的突发性公共事件中表现突出,成为突发性公共事件中传播信息、引导舆论不可或缺的媒介渠道。因此,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应扬长避短。一方面,新媒体可以凭借信息海量和多样化的优势,向传统主流媒体提供资讯;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则尽快将分散的信息进行整理、深加工,补充到主流新闻渠道之中。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互补,不仅有效地满足受众多元化的信息需求,也使得信息传播的力度和深度得到强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媒体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的作用。

三、坚持以人为本,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

美国著名报人查尔斯·达纳说:“无论什么时候,我们不要忘了,记者是受着新闻业者方面的道德要求和一般社会之道德要求的二重束缚的……缺乏这种道德感的人,是不能制作为社会多数人所欢迎的有价值的新闻记事的。”查尔斯·达纳所说的这种“道德感”,就是在新闻报道中要有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否则新闻也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②

新闻的发展离不开对人的关注,这就要求媒体所传递的信息必须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意识。然而一些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报道中暴露出这方面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例如,汶川地震报道中部分媒体对遇难者镜头的取舍不当,为追求震撼效果而让遇难者的遗容成为“受众围观”的素材,显然没有从专业角度体现出更高的人文关怀。③我们能够理解媒体的义务和需求,但媒体也需理解公众,理解他们所经历的痛苦,同时也应对死者尊重。公众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能快速、真实传递信息的媒体,更需要一个能体现人文关怀,给予情感抚慰的有责任的媒体!

四、提升媒体公信力,抑制谣言避免恐慌

媒体公信力是指新闻媒体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被社会公众所信赖的内在力量,是衡量、评判媒体舆论影响力最重要、最根本的标准之一。但从目前来看,媒体的公信力还有待提高。

突发性公共事件是流言与谣言的高发时期,也是考验大众媒体公信力的一个重要时期。随着传播媒介的多元化,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也日益增多。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加之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信息生产和传播的速度都得到极大提高,但与此同时,信息真假混杂、过度分散,公众碎片化认知、浅阅读习惯等问题也凸显出来。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通讯社”的情况下,诸多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得不到保障。流言通过网络媒体在短时间内的广泛扩散,不仅造成社会的恐慌与混乱,使媒体的公信力也严重受损。

例如,日本发生核辐射危机期间,有传言说“碘盐能预防治疗核辐射”,并且该传言通过网络在社会中迅速流传开来,甚至引发了抢盐风潮,导致人心惶惶,盐价疯涨。如今“抢盐”风波虽已过去,但留给人们的思考并没有过去。面对此次突发性公共事件,大众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没有经受住考验,微博中提到的“媒体图文并茂地展示,我们有的是盐,可是我晚上到超市,盐仍然是个传说,面对空空如也的超市盐架,让百姓如何能相信媒体和辟谣的官员。”是对媒体引导力、公信力现状的一种讽刺。

奥尔波特等研究谣言的学者曾提出过一个谣言传播的定律,认为谣言的传播与谣言对传者的重要程度和谣言的模糊度成正比,而与公众对待谣言的批判能力成反比。即“公众愈认为重要的讯息,同时愈感到模糊不清的讯息,传布得愈广愈快;而公众的批判能力愈强,则这些讯息的传布量愈稀少。”④在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处理过程中,传统主流媒体应凭借自身的权威性、系统性,来弥补新媒体信息分散,难辨真伪等缺陷,同时,提升自身的公信力,加强传播信息的及时性、透明度与真实性,帮助公众辨明真伪,制止流言与谣言,降低危机的严重程度。

结语

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大众媒体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媒体在人们获取信息及政府管理社会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在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具体报道过程中,媒体要尊重新闻宣传的规律,坚持客观性、真实性、导向性、时效性原则,使信息公开化、透明化,掌握主动权,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引导舆论,以及时、权威的报道抑制谣言和猜疑,从而使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的受众在心理上有所依靠。电视、广播等主流媒体作为权威媒体,应承担起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通过相关报道,缓解突发性公共事件带给公众的心理恐慌。同时要利用好新媒体,把握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在全媒体传播的大格局下,创新传播方式,积极构建一个媒体传播的新体系,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聚合传播,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切实打造和增强媒体的传播力和到达力。新闻从业者也要不断提高自身水平,提高媒体公信力,才能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公众,才能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对受众的心理进行有效引导。

参考文献

①周景,《试论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的媒体应对策略》[J].《视听纵横》,2011(4)

②沈一冰,《突发事件媒介化中的媒体社会责任》[J].《视听纵横》,2011(4)

③钟克勋、邹万明:《从汶川地震看社会化网络媒体舆论监督的力量》[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8)

④陆高峰:《“抢盐”风波与媒体公信力》[J].《青年记者》,2011(4)

(作者: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生)

责编:叶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