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承接产业转移”大有学问可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承接产业转移”大有学问可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学习贯彻“十”报告有关“把握战略机遇期”的论述中,各地都注重将“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视为把握战略机遇期的重要机遇内容之一。

诚然,随着国内外产业重组与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后危机时代”产业布局的重新组合与国际产业的重新分工,无疑会催发与助推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国内沿海发达地区的传统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内移”,这是全球产业结构整合重组之“惯性”,这对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地区来说,无疑是机遇。正是有基于此,各地高调回应国内外产业转移,争先构建承接海内外产业转移的基地与载体,自然就不足为奇了。

自2009年1月国务院第一个批准设立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起,《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同时便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首个“承接海内外产业转移”的示范区。

而后,湖南、陕西、河南、云南、贵州、甘肃、广西等各省市自治区,随即都相继高调提出“承接海内外产业转移”的诉求,而且都声称本地区是基于国家层面,所构建的“承接产业转移”基地或示范区,但是其中最令人瞩目的还得数国家最新设立的国家新区/“兰州新区”,国家明确向海内外宣布,将“兰州新区”列为中国西北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国家层面的示范区。

与此同时,各地区域性承接产业转移“潮流”,同样日趋升温;特别是各地承接区域中心城市、前沿城市的产业转移,更是比比皆是,且成为各地招商引资的亮点、热点与聚集点。

应该指出的是,各地如火如荼的“承接产业转移”热浪,对促进各地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的发展,对助力各地的招商引资,所产生的“正能量”,是不言而喻的,而随之产生的“红海”竞争,也是相当激烈的。由于各地“承接产业转移”角逐无序,扎堆而上,造成大批资源浪费,承载成本攀高,以致客观上为他人创造了“「地比三家”的格局。

此外,各地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也暴露了诸多认知与实践方面的问题,因而给“承接产业转移”,带来了“负能量”效应。纵观目前各地“承接产业转移”现状与实态,存在的共性问题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有的地区,对承接产业转移目标诉求至今仍比较盲目,“被动性”明显,有的甚至对承接什么?!如何承接?是承接项目,还是承接企业?承接业态,还是承接产业?承接制造业,还是承接生产业?都心中没谱,且相当迷茫。

2、有的地区,热衷于承接“项目”,尤其是高税收“项目”,而对承接“项目”的“产业链”集群、资源背景、环境约束,以及市场前景等相关要件要素,却不以为然或全然不顾,结果引进了“项目”,忽视了配套,失去了市场,或接入了“项目”,也接受了环境污染。

3、有的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往往关注,或注重的是凸现“体量”、“吨位”的产业转移“硬件”、“硬实力”项目,而对先进地区产业经济“软件”、“软实力”项目,却不予看重与关注。

4、有的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多半以本地区的意愿与需求出发,即往往以“本地区”为“圆心”,而以本地区的“自主意愿与诉求”为“半径”,划出“承接产业转移”的一个个“圆圈”,而从未或很少“反观”或“旁观”周边地区的态势动静,结果是“项目”重复承接、产业重复布点,造成承接资源大量浪费不算,而且造成承接项目一启动,就陷入了激烈的竞争。

5、有的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不计承接的“成本”,不究承接的“质量与效益”,不算承接“运行投入与收益”的“性价比”,结果出现“高价承接”、甚至“天价承接”;以至最终承接“投入”与承接“获益”,出现“倒挂”。

上述种种情形,不约而同地反映了各地“承接产业转移”中出现种种“反差”现象,不同程度上给各地“承接产业转移”,带来了“负能量”,且产生了“漏电”效应,从而现实地影响了各地“承接产业转移”与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质量和效益上来”。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将“提高增长质量效益”,确立为新的一年全工作重心与总体目标诉求,笔者认为: 各地“承接产业转移”,同样应该聚集到“提高质量与效应”上来。

那么,各地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如何“创新驱动,把握机遇,优化升级,有效提高承接质量与效益”呢?!在对各地“承接产业转移”营运实践,进行对标比照与研析总结的基础上,特别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各“承接产业转移”的前沿部门与营运机构作参考:

1、首先确立与彰显本地区“十二五”产业经济与产业载体“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优化升级”的新理念与新形象,充分发挥本地区产业经济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集成优势与“错位”机遇,建议第一时间向海内外产业界,撒出一张充满生机与商机的“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前沿区域的全新名片。

2、强化与注重“承接产业转移”与“招商引资”运作的“超前谋划”与“顶层设计”,着力与注重本地区在战略层面上“承接前沿产业、导入新兴产业、推进招商引资”等承接重大题材的项目“研发、谋划、设计”,为此建议有条件的重点承担与承揽产业转移任务的区域,专门建立“本区域承接产业转移重大项目题材研发中心”,其主体研发功能目标诉求,包括:国内外前沿产业与新兴产业,及其研发中心、服务外包转移承接与承载基地模块/题材的研发、谋划与设计;本区域内“高新区”、“经济开发区”、“承接产业转移基地”等标志性产业载体,重大招商邀盟项目、重点产业转移承接项目、重要导入引进项目模块/题材的研发、规划与布局等。

3、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要特别关注“产能过剩”的预警信讯,避免承接过剩的“产能”,踩进“产能过剩”的“红线”。据国家工信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目前现有的主要产业与行业领域中,有85%以上的产业与行业都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正是有基于此,中央工作经济会议,特别提出“要把化解产业过剩的矛盾,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为此,建议各地产业经济主管部门,应该建立“产能预警机制”,对旨在承接的“产业”及“产能”,进行“预警”研析与研判,及时提出“红线”警示,力避倾力承接的转移产业,最终成为化解“产能过剩”的“标的”。

4、在各地“承接产业转移”的进程中,不仅要悉心发现与把握海内外产业转移的商机与趋势,更应关注国际前沿产业的走向与新的产业革命的动向,其别应关注与聚焦的是现时被国内外产业经济热议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因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将对中国的“世界工厂”的地位提出严峻挑战;同时,也为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打开了“机会之窗”。因此,建议各地“承接产业转移”的主管与相关部门,要主动关注、对接全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吸取与把握新的产业革命的前沿理念,从中获取承接海内外产业革命与对接新的产业革命的“新能量”与“正能量”。

5、最后一点,是讲“承接产业转移”的“软硬兼顾”的问题。纵观以往“承接产业转移”,无论是产业、企业、项目,还是体量、吨位、规模,几乎承接的都是“硬碰硬”的“硬通货”、“硬实力”,当然这是需要的,且是必须的;其实从完整的产业经济“全概念”而言,这些“硬”字头提承诺“标的”只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一部分,而产业经济的“软黄金”、“软实力”,往往更显“含金量”、更具“承接价值”,这些“软实力”包括:“先进的经营理念模式”(包括:创新的商业模式、全新的盈利模式、前沿的经济模式等)、“先进的生产力”(包括:绿色制造、低碳制造、仿生制造、人工智能、3D打印制造技术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导入或引进一个创新的商业模式,或植入或采用一项前沿的制(“智”)造技术,最终的投入产出“性价比”,有时甚至超过引进一家企业,乃至全新构建一个产业载体。

(作者系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上海工业发展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